APP下载

从教育学教科书看我国60年来的教师叙写*

2014-04-01周仕德

关键词:教育学教师职业教科书

周仕德

(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湛江524048)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关键”已经成为我们熟悉的话语和理念,而教师教育领域内出版的教育学教科书是我国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具有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和使用范围非常宽广的教科书,反映国家对教育的精神实质的认识和政策导向,体现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特别是师范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打算从教育史的角度,考察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学教科书中教师叙写的变迁,“而这方面的研究至今还未被系统地纳入我国教育研究者的视野”。①

本研究中的教师叙写指在教育学教科书文本中被再现出来的有关教师总体印象和要求的叙述情况。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上世纪50年代初期出版了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上中下三册《教育学》之后,前苏联其他教育学者的一些教育学教科书也陆续被翻译进来。②这一时期出版的诸多教育学教科书绝大部分都是译本,据笔者查阅,真正意义上我国学者出版的教育学教科书则始于陈侠等编的《教育学》。③本研究以1953—2013年60年期间一些代表性的教育学教科书为例,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教科书内容如何论说教师、叙写结构设计演变、教科书作业(练习内容)意义建构取向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以求揭示我国教师叙写的演变情况,从新的视角推动国内教师教育研究的发展。

一、从教科书内容论说看教师叙写的呈现

选取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2013年范畴内不同时期的14 部代表性教育学教科书为考察样本。从出版社来看,既有国家级权威出版社,也有高等院校出版社和省级出版社。从时间分布来看,50年代、70年代、80年代各2 部,90年代1 部,新世纪以来7 部。从编撰和使用来看,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重点教材为多,基本都是教师教育领域广泛使用的教科书。以下从五个不同历史时期来考察教科书内容是如何论说教师的。

50年代的华上合编本认为“教师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神圣任务,就是培养人,教师把新生一代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能够摧毁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无产阶级战士,成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只有这样才能称为又红又专的人民教师。”④开封师院本指出“人民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民教师必须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有科学专业修养并不断提高科学水平,人民教师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工作技巧,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及全心全意为共产主义教育事业服务的专业思想。”⑤

70年代的广西师院本说“人民教师是教育战线上为无产阶级培养年青一代的革命战士,他们肩负着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任。无产阶级要使教育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要使年青一代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建设一支自己的教师队伍。……人民教师必须又红又专。”⑥上师大本提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好学生。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好功课,爱护学生,以身作则,努力学习。为了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⑦

80年代的五院校合编本说“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门人员。……人民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专门队伍,他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工作中起着骨干的作用。……总之,人民教师是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与以往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的教师根本不同的。”⑧王道俊本则认为“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并将与人类社会共存。今天,教师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师的劳动,教师的素养,教师的培养,不能不成为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也不能不认识和了解自己所将要从事的职业。”⑨

90年代的袁振国本在教师内容“前言”部分并没有涉及对教师的详细叙述,而是从教育系统中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入手,论说了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教师的专业发展。⑩

新世纪以来的12 师大本详细阐述了教师职业的由来及发展、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教师的角色与形象。⑪叶澜本将教师放在时代、学校教育功能实现和教育学的大背景下进行叙写,肯定教师是学校教育功能的重要实现者。⑫张乐天本说“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是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的承担者,是社会延续和发展的体现者,在某种程度上,教师与教育者的内涵几近重叠。”⑬余文森本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⑭李方本之说与余文森本基本相同。⑮司张合本说“教师是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专业人员。作为未来的教师,应充分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的专业性质、特点和特殊性职业价值。”⑯曹韩本说“作为教育者,教师劳动的本质是教书育人……作为一种职业,教师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延续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等重要职责。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教师,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⑰

分析五个时期14 部教科书中有关教师的论说,我们可以发现两大特征:其一,教科书中的教师叙写反映的立场非常明确、态度十分鲜明,直接地以宏观而概略性的理论叙写形式,展示了一些不容置疑的对教师的规定和要求,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结论,整体来看文本教条化倾向比较严重。其二,教科书的教师叙写视角还欠丰富,展示出来的样态主要基于官方的立场,强调对教师的系列要求的定性和意义的学理性阐释,忽视了具体的教育场域性和情境性,也就是说教科书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情境或教育实践叙述,使得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感觉到教科书中呈现出来的“教师愿景”对未来成为教师角色有什么样的影响力,教师叙写的视角在传递主题意义方面不够丰富。

二、从教科书的结构设计看教师叙写的范式演变

教科书中的叙写是一种表达的过程,它的呈现内容固然重要,但表达形式更是不可忽视。从教科书的结构设计能够管窥教师叙写的范式演变。

华上合编本设计:人民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人民教师的品质和培养;广西师院本设计:无产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教师队伍—人民教师必须又红又专—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开封师院本结构:人民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人民教师的品质和修养。上师大本设计:教师的作用与地位—教师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必须建立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五院校本设计:教师的作用与地位—人民教师的任务和基本要求;王道俊本结构:教师劳动的特点与价值—教师的素养—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袁振国本设计: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教师的专业发展。12 师大本设计:教师职业—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张乐天本结构:教师(职业角色定位—成长的实现)。余文森本结构:教师职业概述—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李方本设计:教师职业概述—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司张合本安排:教师与教师职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专业发展。曹韩本结构: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角色扮演—教师的专业发展。叶澜本则没有。

教科书中的叙写通过对记录中的事件叙写,启示读者怎样认识事件,虽并不再现其所形容的事件,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们朝向什么地方思考,并使我们在思考过程中体验或最终树立不同的情感价值观。我国教育学教科书对教师叙写的结构设计主要是抽象性、思辨性、重要性、价值性为重点顺序凸显,缺乏以教育实践细节为重点顺序的展示,后者在某种程度上更为客观真实地为教师提供了非常好的场景,它对我们理解文本、辅助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遗憾的是我们的教科书教师叙写结构太过于简单化。60年来教育学教科书中的教师是以叙写编者为视角,没有以叙写事实为视角。因此,教科书中对教师的态度明确,对事件所抱有的立场鲜明,喜欢定性总结和理论解释。

三、从教科书练习内容看教师叙写的意义建构

练习是教科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该教科书的价值取向及教科书内容传递的有效信息和教学的重点所在。对于教师叙写问题,我们可以站在教学论的视角上,透过教科书中的练习内容设计来研究教师叙写的意义建构情形。14 部教育学教科书中的教师叙写可分为三大类:

其一,华上合编本、开封师院本、上师大本、叶澜本、张乐天本5 部教科书没有直接涉及教师练习内容。其二,8 部教科书练习内容比较单一化:①广西师院本4 题:为什么无产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教师队伍;人民教师为什么必须又红又专?怎样才能做到又红又专;怎样才能做到尊师爱生,建立起革命的、民主的、团结的新型师生关系;“四人帮”是怎样践踏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破坏革命的师生关系的?其罪恶目的是什么?②五院校本2 题:为什么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无产阶级培养合格人才关键在教师?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③王道俊本5 题:试述教师劳动的特点与教师素养之间的联系;试述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回忆你最喜爱的一位中学教师身上有哪些优良品质;调查访问一位优秀中学教师,并对调查材料做出分析;通过本章学习,你对教师职业有了哪些新的认识?④袁振国本在章末设计: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吗?试列举理由支持你的观点。如何根据教师的成长过程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⑤余文森本8 题:简述教师职业的性质和工作任务;园丁、蜡烛、春蚕比喻对于教师职业是否妥当;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谈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访一位优秀教师,并写出一篇有说服力的成长分析报告;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看法;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专业素养;你认为教师在实践中如何提升自己,才能走向专业成长。⑥李方本7 题: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职业角色的转换;试析教师职业的功能;简述教师的劳动特点;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为什么要成为教育研究者;教师怎样才能成为教育研究者?⑦司张合本5 题:谈谈对现代教师的职业价值与特点的认识;教师职业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历程阶段;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内容;教师具备的专业素养有哪些;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和策略有哪些?⑧曹韩本6 题: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必定会损害教师的权威及其主导作用吗;阅读一则材料分析该教师的言行并设计其处理办法;采访一位优秀教师并写一篇有说服力的教师成长分析报告;撰写一篇高质量的观察报告;你对目前师范教育的现状如何评价,并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你的改革建议。其三,12 师大本比较关注这一问题,表现在:内容摘要(本节主要知识点)、学习目标(本节主要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关键词(教师职业;教师角色)、主要结论与启示、学习评价(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在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表现形态如何?为什么说教师专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其专业性表现何在?)、3 条学术动态、16 个参考文献。

可见,教科书中有关“教师”的练习内容具有如下特征:其一,呈现形式比较单一化,主要以概略性的思考题、简答题为主。其二,话语的表达比较强硬和抽象化,往往站在他者的立场上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学习什么等。其三,主要聚焦理论的展开,缺乏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融入,没有充分展示作为一个未来教师可能要知道的内容,比如,当今我国各种类别的教师协会或教育协会,一些具体的教师实践案例,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等等。

四、问题与启示

“过去绝不仅仅是事后诠释的单纯的材料,而应当成为一种行动导向的推动和敦促,以使人们过去的行动和受难对未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⑱考察60年来我国教育学教科书中教师叙写展示出来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叙写的内容论说呈现和结构设计演变展示了从关注道德主体到职业主体的转型。

教师从以“老师这种人”为形象的道德主体类别,转而成为一种以特定知识能力、技术为导向的职业主体类别,并且此种职业主体类别是可经由短期的密集训练而成的,不再需要依靠在特定环境中对身体进行长期的教化。当我国的教师教育制度由一元化师范教育期,转换到新世纪以来的多元化教师教育期时,教师的形象也由教科书中的“老师这种人”的道德主体类别,逐渐转换到“教师这种职业”的主体类别。这种叙写转变显示,当今的世界和我国的社会,已逐渐不再从老师这个人身体所展示出的特殊形象,而是从一种职业的、法令的角度来审视教师。前者是以道德规范、礼教仪式为内涵,以老师的身体为对象,来规训如何成为一种具有道德表率形象的老师类别;后者则是以法令规章所制定的权利义务为内涵,以教师这种职业为对象来规范教师的行止。这种教师主体形象转变的意义在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开始进入了众人目光所及的范围内,而不再被传统的道德光环所掩盖,亦即人们不再从抽象的、集体化的远处来想象教师的整体形象,而是转而从一种个别的、具体的近处来观看。于是教师的形象,最终取决于个别教师所展现出的具体教学行为,再与法令规章、职业伦理核对后,所形成印象的累积而成的职业类别。50-80年代我国教科书的教师叙写聚焦在“人民教师”高度及其各种道德层面的规约上,90年代教科书教师叙写开始转变范式,将教师置于“教师职业(专业)”这一背景下来进行叙写,凸显了教师职业主体,这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之处。

第二,教师叙写的意义建构折射教师认同和自我了解有待于提升。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教师这个角色的思考,所采取的观点通常都是“老师应该是什么?”“老师应该做到什么?”或者是“老师需要具备什么能力?”但是,较少从另一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师不是什么?”抑或是“教师可以不要如何?”教师这个角色,时常是他人论述中的客体,而非作为自我实践的主体,一直是由外在的期望而非内在的向往所界定。

70年代,关于教师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教师技能、特色、态度、技术、方法等主题,到80年代中期,研究者开始转向关注教师的学习,进而探索教师的思考历程,其中有关教师实践知识和理论认知知识与过去经验等研究领域,带出了教师认同的早期研究。教师认同是一种转化历程,当教师考虑到自身的认同,首先会考虑“我是谁”的问题,自我知觉会影响教师观点、策略与行动,而教师认同是个人赋予意义与决定的基础。随着后现代与结构主义兴起,从过去个人成形的结构观点,转移到理解个人就是有意图地存在,强调再概念化的自我认同,根据不同的论述使人们有多元的自我与多变的认同,这种流动的主体性型态,反映出多元意义,并形成一种卓越能动性。因此,这样的趋势突显后现代观点的教师研究,关注认同是“成为一个什么人的一种历程”,如同福柯强调个体主体性,需经过一个自我实践历程以形成一个主体。这样就促使我们必须重视个人的教育实践和个人历史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认同结合在教师个人认同之中,并可以从“是怎样的老师?”“我对教学的信念是什么?”“在我的课堂中,我要和学生做什么?”“在学生、家长、行政人员眼中,我是怎样的老师?”等问题中管窥认同。若从生活史的观点来看,许多人无法成长,系因为不了解自己,而更深层地了解自己,乃是自我发展的第一步。事实上,改变旧观念并不比建立新观念容易,大多人必须透过集体合作的力量,借助他人的帮忙,促成个人先前经验的更新,以及对于生活经验史的重新体验与诠释理解,进而修正过去所建立的价值观,以及对于自我角色的既有界定。

60年来,我国教师叙写从早期的官方直接认定身份慢慢转变为开始采用职业实践感受认同,但教师叙写的意义建构载体——教科书中的练习内容,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教师叙写的意义建构更应该将重心放在教师或教育生活史的立场,关注本土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经历本身带给我们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只是单一的思辨性文字描述。研究证明,生活史的因素在教师专业认知过程中确实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此因素的影响力量常甚于各种正式的教师教育训练。换句话说,教师的专业认知并非从进入师范类高校或是成为正式教师才开始,而是在职前及在职的整个生活过程中随时会发生的,其中来自生活史的特殊或是重大经验,都会透过个人主观的感受与诠释理解,形塑教师早期的个人价值取向与信念,进而影响教师日后的专业实践与发展。

第三,要重构我国教育学教科书中的教师叙写,引领教师教育的发展。

教育学教科书要关注我们的师范生今后如何做老师?何东昌先生1991年在“全国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科书改革研讨会”上指出,我们的师范生,是没有教育实践经验的人。所以,对初学的人,恐怕有两个问题必须要解决。一个是为什么要当老师?要激发学生从事教育这个职业的主动性、责任感。第二是怎样当好一个老师。这就涉及到教育学的很多问题。因此,教育学这门课程,一定要从事实材料出发,要研究给学生提供哪些事实材料,帮他们去当好一个教师。

“学生在学校的求知过程中,除了教师的讲授外,教科书对学生的认知亦起了关键性作用。”⑲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教育学教科书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的教育教学文本。教育学教材中的叙写是一种教育表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在试图改造(而不是再生产)自身和他们社会关系的同时,也改造了知识和价值观。在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知识的问题上,教育学教科书提供了特定的意识形态的立场和依据。也就是说,教育学教科书成为知识筛选过程(谁的知识、被谁筛选、通过什么方式筛选)的一个产物,同时教育学教科书也是教育内容和实践的物质的表达方式——它包含并确立了关于知识互动的特定观念和形式。“未来社会,教科书的政治色彩将会淡化,教科书发展将会越来越由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向强科学话语体系转变,纯知识的传播价值也弱化了,非知识的比如创造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养的培育将在教科书中日益突显。”⑳

新世纪以来,为改进教师质量,我国陆续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标准》、《教师专业标准》三个与教师密切相关的规范文本,对教师提出了非常好的愿景。教育学教科书中的教师叙写是每位将来从事教师工作的师范生获得的对教师的重要印象,如何将这些教师教育的系列标准要求融入和渗透在教师教育教科书之中去,在60年来教科书的教师叙写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文本的具体体现,这是今后教师教育需要思考的课题。

注 释:

①M.阿普尔,L.克丽斯蒂安—史密斯主编:《教科书政治学》,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序言”。

②如卡伊洛夫的《教育学》(1953年)、叶希波夫的《教育学》(1952、1953年)、奥哥洛德尼柯夫的《教育学》(1955年)、波·恩·申比廖夫的《教育学》(1955年),卡伊洛夫的《新教育学基础》(上海书报杂志联合发行所1950年)、奥戈罗德尼科夫的《教育学》(上海正风出版社1952年)、叶帝波夫的《教育学》(新华书店1953年)。

③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

④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教研组,上海师范学院学教研室编:《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9年,第127-128 页。

⑤开封师范学院教育教研室编:《教育学讲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34 页。

⑥广西师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教研室编:《教育学讲义》,桂林:广西师院出版社,1977年,第6 讲,第1 页。

⑦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第317 页。

⑧华中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甘肃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学院、武汉师范学院教育系合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303 页。

⑨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558 页。

⑩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77 页。

⑪全国12 所重点师大合编:《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11 页。

⑫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 页。

⑬张乐天主编:《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8 页。

⑭余文森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17 页。

⑮李方主编:《基础教育学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108 页。

⑯司晓宏、张立昌主编:《教育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86 页。

⑰曹树真,韩冰清主编:《教育学教程》,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56-157 页。

⑱[德]越恩·吕森著:《历史思考的新途径》,来炯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序言”,第8 页。

⑲黄显华,霍秉坤著:《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增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45 页。

⑳石鸥,刘学利:《跌宕的百年:现代教科书发展回顾与展望》,《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第5 期。

猜你喜欢

教育学教师职业教科书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