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驾驶农机奔富路
——记黄冈市劳动模范王少兵

2014-04-01团风县农机局黄俊

湖北农机化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机局跨区收割机

团风县农机局 黄俊

驾驶农机奔富路
——记黄冈市劳动模范王少兵

团风县农机局 黄俊

王少兵,1975年出生,团风县方高坪镇宋墙村农民,2001年部队退伍回乡务农,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农机大户。

2007年10月,王少兵发起组建长盛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注册资金40万元,共有社员21人,拥有各种农业机械13台(套),主要从事机械收割作业。经过6年的发展,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现注册资金384万元,有社员113人,拥有农业机械74台(套)。2013年流转土地近4 300亩(1hm2=15亩),年作业服务面积达3万多亩,年收益达1 300万元,合作社人平纯收入4万多元。王少兵多次被省市县评为“先进个人”、“模范种植大户”、“党员创业标兵”,“致富能手”、“五星创建”先进个人。2010年,他被省农机局评为“全省模范种植大户”,2013年,长盛农机专业合作社被省农机局评为“全省模范农机合作社”。

1 不当村官当机手

2001年,从部队退伍回来的王少兵被当地农民选为村主任。回家的他,深刻体会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2004年,王少兵向亲戚朋友筹集8万元,购买了一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在搞好自家承包田的同时,还为村民提供服务,一年下来净赚5万余元。

赚到了第一桶金,王少兵看到了农机作业服务市场所带来的商机。2004年底,他义无反顾地辞去了村主任职务,一心要当好农机手。此后,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2005~2009年间,王少兵的联合收割机以每年2台的速度增长,同时还配套了大型拖拉机、耕整机等农机具,逐渐成为当地的农机大户。

2 跨区作业打基础

在享受收割带来利润的同时,王少兵也认识到了收割面积的局限性。他琢磨着如何能让收割机发挥最大的利润空间,为此,他找到了团风县农机局的相关领导,在农机局领导的推荐和联系下,他实现了到英山、罗田等地跨区作业,成为团风跨区作业的第一人。仅2006年,他的跨区作业面积就达3 000多亩,实现利润20余万元。

初次跨区作业让王少兵尝到了甜头。于是,他不断开拓市场,作业范围从英山、罗田拓展到黄州、黄石、浠水、阳新、武汉新洲等县市区。业务的拓展,也让联合收割机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王少兵每年跨区作业可获纯利20余万元,为他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集约土地谋发展

2008年,王少兵与周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签订合同,按照每亩每年200~300元的价格把他们的土地租赁过来,并和那些不愿将土地流转的农户签订从播种、管理到收割一条龙作业服务的合同,实现了规模经营和订单作业。这样既方便了农村劳力外出打工赚钱,同时又给自己的农机具提供了用武之地,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2013年长盛农机专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 4 300多亩。对流转土地实行作业服务制,农户自主经营,由合作社提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农户向合作社交纳相应的服务费;或由合作社提供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服务,收取相应的服务费。日常一些相对轻松的田间管理等农活由农民承担,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农户所有。到2013年底,长盛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订单作业面积5 900多亩,收入达153万元。这一年,农机合作社全年作业服务总面积达3万多亩,为老百姓节约成本180万元,粮食增产150万kg。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合作社的实力日益壮大。2014年,合作社计划购买4套日产15 t的粮食烘干设备,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走上粮食耕作、收割、烘干一条龙产业化经营之路。

现在的王少兵,比往年更忙了,他通过农机服务,使大批农民从繁重的田间劳动中解放出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让更多的机手通过农机服务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他不愧是最美的劳动者。

2014-07-13)

猜你喜欢

农机局跨区收割机
用履带收割机送柴油
自走式油葵收割机研发成功
跨区取件的困扰
跨区基地化演习中医疗保障组的任务探讨
为民着想紧急协调拖拉机驾驶员资格证办理
未来的收割机
应城市农机局到陈河镇汤庙村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
麦收时如何进行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
宁波市农机局再次荣获市级文明机关标兵单位称号
廉江市农机局举行马铃薯机收现场演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