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发展制约瓶颈 促进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

2014-04-01武汉市新洲区农机局邢建成

湖北农机化 2014年4期
关键词:插秧机全区技术推广

武汉市新洲区农机局 邢建成

破解发展制约瓶颈 促进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

武汉市新洲区农机局 邢建成

新洲区是传统农业大区,全区有农业人口近70万人,耕地面积75.3万亩(1hm2=15亩),其中水田44万亩,旱田31.3万亩。近年来,全区在水稻生产过程中,耕作、灌溉、植保、收获等环节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而作为水稻生产重要的插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相当低,能否实现水稻插秧机械化已成为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的“瓶颈”。自中央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广大农民对拖拉机、耕整机、收割机、旋耕机、植保机械等补贴机具购买力较大,而购买插秧机的农民却很少。到目前为止,全区只靠政策性奖励推广的水稻插秧机260多台,农民自购插秧机的微乎其微。为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水稻生产方式,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已成为当前全区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1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现状

1.1有利因素

(1)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已逐步被农民接受。经过多年推广机械化插秧技术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现已初步建立了适宜新洲水稻生产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规范。截止2013年,全区已推广插秧机300多台,年完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14万亩。为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突破水稻机插瓶颈,多年以来,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全区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示范带动、政策扶持、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推广模式,特别是2013年,区委农工委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纳入对各街道镇分管领导绩效目标管理进行考核,一改过去农机部门唱“独角戏”为“大合唱”的局面。

(2)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水稻全程机械化带来新契机。新洲区是建筑业大区,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达30万人,加上常年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农村基本上只有老人和儿童在家留守,建筑工地务工人员待遇日工资均在150~300元左右,农忙季节回家忙农活挺不划算,所以农村人力资源逐渐贫乏,农村用工待遇迅速由过去的请工50元/天提高到现在的150元/天(不含生活费用),而且难以及时到位,使得全区农业生产只有依靠机械化作业,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带来新契机。

(3)宣传培训以及示范带动增强了农民机插秧的认同感。多年来农机部门充分利用送科技下乡、阳光培训、花朝街农机展示演示等载体,大力宣传机插秧技术;通过举办机插秧技术培训班,组织现场观摩和实机操作,培训了一批机械育插秧技术骨干;组织农机技术专家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算账的方式,让农民感受到机插秧省秧田、省工、省肥、增产的优势,从而提高机插秧的认同感。

(4)农田综合开发为水稻全程机械化夯实了基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中央、省、市、区对农业的投入逐年递增,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和农田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现在很多地区的机耕路四通八达,水利灌溉设施一应俱全,为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操作和农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

(5)规模化种植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提供了舞台。由于全区农村劳力的大量转移,土地逐渐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各类合作组织集中,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了舞台。到2014年3月底,全区种植水稻500亩以上大户达到264户。

(6)社会化服务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注入了活力。全区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22家。近年来,他们不仅仅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水稻,还开展跨区作业和社会化服务。目前有3家服务组织通过“六代服务”(即:代育秧、代耕整、代施肥、代插秧、代植保以及代收割),为农户种植水稻提供社会化服务,按一定的标准收取费用。既解决了农民种田难的问题,也为全区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

(7)政策扶持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给予了支撑。新洲区农机局自推广机械化插秧以来,每年对新增机插连片面积达200~300亩或500亩的农户分别奖励步进式和乘座式一台,并免费提供育秧软盘、壮秧剂;市级财政曾经也对水稻机械化插秧给予20元/亩的作业补贴;部分街镇对实施水稻机械化插秧的业主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特别是2013年以来,省政府对早稻集中育秧工厂进行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积极性。

1.2制约因素

(1)地方政府重视不够。近年来,国家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中央每年的“1号”文件都有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生产倍加关注,也出台了促进粮食生产的相关文件,对早稻集中育秧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扶持。武汉市提倡发展都市农业,关注的重点是“菜蓝子”工程,仅2013年全市蔬菜设施农业投入达14亿元。相反,为了支持蔬菜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市级财政当年就取消了市级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专业补贴。新洲区作为武汉市的远城区,过去一直是个农业大区,随着经济转型发展以及工业倍增计划的实施,农业逐步淡出了领导的视野,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更难以提上区委、区政府的议事日程。区农机部门按照省市的要求和部署,倾力而为、竭尽所能,虽然每年都完成了机械化插秧推广任务,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任重道远。

(2)思想认识存在差距。农民层面:大部分农民普遍认可了简便的水稻手工插秧和直播技术,觉得这种耕作方式是最为可靠、最保险的。大多认为现在一家一户承包田地面积都不多,多的三五亩,少的一两亩,即使手工插秧,再苦再累也就两三天就干完了,思想认识难转变,客观上成为推广插秧机、发展育插秧技术的主要制约因素;基层农机农技推广干部层面:虽然都认识到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潜在优势,但由于农机与农技在水稻生产主导技术推广上不协调,加重了是否要发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分歧,导致相互之间配合不力、一些政策资源不能共享、先进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少数部门和干部认为我区人多地少,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种田收入少,至于种什么、怎么种,农民自己说了算,政府没必要介入,因此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等现象普遍存在。

(3)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复杂。机械化育插秧从营养土、软盘的准备,到苗床的整理,再到秧田的田间管理,用工量大、工序繁多、操作复杂、技术性强,相对于传统的育秧而言,难度大,不易被农户接受。机械化插秧对秧苗要求高,育秧技术难以掌握,秧苗培育不好、分布不均匀,机械化插秧就难以完成。另外,机械化插秧对耕整质量要求高,大田必须平整、无茬,高低差不超过3㎝,表土硬软度适中,泥脚深度小于30㎝,否则,会影响到机插作业效果,这也是制约机插秧的一个重要因素。

(4)自然条件不适宜机械化育插秧。我区人均面积少,田块小,机耕道欠缺,水渠配套极不完善,特别是东北部地区地势不平,丘岗多,梯田多,很不利于机插秧技术的推广。近几年来,相关部门虽然对很多土地进行了平整以及实施了农田综合改造,也修了机耕道,完善了灌溉设施,但有关部门在进行土地整改项目实施时,机耕道、沟渠桥梁等设施却没有充分考虑农机田间作业的通行能力,导致出现了机器下田难、过沟难、转移难等问题,不利于插秧机的推广;分田到户多年,不仅田块大小不一,同时由于各家各户种植习惯、模式不一样,导致相邻田块高低不平,插秧机发挥不了最大作业效益,影响着机插秧技术的推广。

(5)土地流转难、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当前,农民的小农意识仍然普遍存在,对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方面的政策不能全面理解,有的农户怕丢失了所谓的土地所有权,宁愿撂荒也不将土地转租或流转给别人种植,导致全区土地流转规模不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仍处于低水平状态,高效的机械化作业与单家独户分散经营的矛盾比较突出。据调查,全区土地流转的面积也仅在10%~20%左右,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普遍较低,客观上不利于集中连片的机械化作业。

(6)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全、水平低。近年来,新洲区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虽然有了长足发展,2013年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总量已达到25家,其中,列入全国农机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农机示范合作社2家,市级农机示范合作社2家。但是,调研中发现,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基础薄弱、管理松散、积累有限、后劲不足等问题,装备数量、人员配置和场地设施等要素与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真正能够提供全方位、全程化、全覆盖社会化服务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仅2~3家。同时,融资渠道少、融资难,配套设施用地紧、审批难等问题也困扰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制约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的再扩大与再发展。

(7)插秧机质量及价格服务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产插秧机质量可靠性差,工作时经常出现故障,理论上可以当天完成的任务经常要用3~4倍时间,难以胜任现在水稻机械化作业需要;二是价格偏高,国家补贴9 000元后,仍然要出资接近1万元购机款,农民难以接受;三是插秧机配件通用性差,一些常用件不通用,造成维修时间长,维修费用高,农民不能接受。

(8)农机技术推广力量不足。目前机插秧推广工作主要由区农机技术推广站、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及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一是区级农机技术推广站成立之初,被区编办定性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自筹,这是全国少有、武汉独此一家。人员工资都难保证,更谈不上工作经费,技术人才难以留住;二是镇街农业服务中心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身份问题不解决,专业技术人员工作难以安心,技术推广在街镇断层;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力量不足。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功能不全,资金紧缺,技术力量不够,维修条件差,影响了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开展,机插育秧市场难以形成。

(9)农机农艺配合不密切。水稻育插秧技术是农机农艺结合最为紧密的技术,在农机与农艺条块分割和农机管理部门主导推广水稻育插秧技术的情况下,制约了品种选配、品种栽培、肥料运筹、病虫害防治、群体质量控制等机械化生产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的集成与开发,规范化、标准化技术体系不完善,不少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边试验、边摸索、边总结,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出现了不少这样哪样的问题,如少数街镇在初次建示范点中都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死苗、出苗不整齐、秧苗均匀度差、超秧龄移栽或群体质量控制不当等问题,不仅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机械化插秧稳产高产的技术优势,甚至对推广工作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

(10)国家扶持政策难到位、激励效果不明显。近年来,国家对“三农”工作尤为重视,把粮食安全生产提升为国家战略,出台了许多补贴、保护政策,但是有些政策激励效果不好,有的政策执行起来就变了样。比如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土地撂荒了的、多少年都不生产一斤粮食的,补贴政策照样享受。真正的种粮大户并没多拿1分粮食补贴,农机服务组织所需的燃油也没有一点补贴;每年国家虽然都明文确定了粮食最低收购价,但指定的收购部门往往抬高收购门槛、拣三挑四,将农民送来的粮食拒之门外。二手收购商又压价很低,有时资金一时还难以到位。农民种粮收益不高,而肥料、种子、农药等生产物资价格却在逐年上涨,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11)农机项目少、配套经费严重不足。近年来,虽然国家、省、市都安排了一定的农机项目,但与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项目数量相比,差距太大,农机项目经费更是少的可怜。新洲区曾承担过农业部2011~2012年主要农作物(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项目,就整个技术推广效果来说,全区可以实现年增收几千万元,但项目经费2年加起来才10万元,而其他农业项目最低也是几百万上千万资金,农机项目经费与完成效果严重不成比例。在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方面,省政府拿出了相当的资金对集中育秧进行了补贴,但在机插秧作业补贴方面,除武汉市2012年按机插秧面积20元/亩的标准进行了作业补贴外,再没有享受其他任何扶持政策。

2 水稻机插秧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近几年新洲区水稻插秧机和机械插秧面积的稳定发展,主要是在一系列奖励政策强有力的推动下取得的,当前制约全区水稻机插秧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基础也并不牢固。要真正实现突破,完成到2015年水稻机械化栽植水平达到25%的目标任务,既要汲取和借鉴各地成功的经验,又要结合新洲实际,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促进机插秧技术的推广

建议各级政府把机插秧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制订工作目标,要求区级政府每年都把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列入县对镇、镇对村的目标考核中,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局面,使全区上下都重视和关心机插工作,达到机具数量和机插面积同步增长。

2.2建立机插秧工作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推动机插秧工作

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帮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技术推广思路,先抓科技示范户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及机插秧工作,通过示范户示范带动,层层推进。各级政府要落实项目资金和制定工作方案,以街(镇)、村为单位,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基地重点推广使用插秧机,以街为单位的示范区机插面积不低于1 000亩,村示范区机插面积不低于500亩,通过示范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推动机插秧工作快速发展。

2.3补贴政策向合作社倾斜,鼓励大面积使用机插秧技术

这几年在推广水稻机插秧方面主要集中在对开展机插秧的农民给予插秧机进行奖励,实际大多数农民自用的多,造成插秧机使用率低。因此建议要加大对合作社购置补贴和奖励力度。同时要制定农机作业补贴政策,鼓励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代育插秧合同,凡请合作社代插秧的给予一定的机插作业补贴。通过政策调控来引导合作社扩大作业面积,全面推动机插秧的发展。

2.4健全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发挥街镇农机服务中心作用

建议区政府加快对全区农机推广体系的建设,一是建立上行下效的农机推广体系,将区农机技术推广站作为专业技术推广机构,纳入财政预算和事业编制管理,落实区农机推广站机构、人员工资及工作经费;二是明确镇街道农机服务中心机构及地位,解除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后顾之忧。农机推广部门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推广机械化育插秧上,在技术上带动机械化育插秧的发展。

2.5强化农机农艺融合,突破育插秧技术难关

机械化育插秧的推广,关键是育秧技术。目前我区农民机育插秧,70%达不到技术要求。因此,农机部门改变以往农机单打独斗的局面,积极寻求与农业部门合作,建立紧密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农艺要求的育秧、插秧与机插大田管理技术路线,使机插秧充分体现出成本低、操作易、好掌握的特点,共同推进机育插秧工作。这方面工作由政府方面协调,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可采取由农机部门牵头,农业部门协作的方式。农机部门主要承担组织技术培训和牵头实施。农业部门主要承担育秧、田间管理等环节的技术指导,使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不断完善农艺熟化技术,强化服务,使机插秧稳产、高产。

2.6发展农机社会服务组织,实现育插秧规模化经营

一是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政府要加大对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合作社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使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引导合作社开展订单作业,与农民签订农机作业服务合同,实现统一机耕、机插、机收的“一条龙”服务,走规模化经营之路;三是在条件成熟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政府补贴建设“工厂化”育秧示范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以解决农民自行育秧中出现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2.7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培养插秧机维修人才

首先要加强对插秧机手的技术培训,使机手会操作、懂技术、排除一般故障;其次,要培育维修网点,组织网点技术人员到厂方培训学习修理技术,以解决目前修理技术力量不足问题。为今后推广使用插秧机提供技术保障,消除农户的后顾之忧,确保农户放心购插秧机,使用好插秧机。

2.8加大水稻机插秧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加大宣传力度,展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优越性,让更多的农户认识插秧机,了解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的增产效果,消除农民的思想顾虑。通过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加快农民对机插水稻的认知速度。一是组织现场演示。召开由街镇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和有意使用机插秧技术的农户参与的水稻机械插秧现场演示会,让乡镇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和有意使用机插秧技术的农户到现场亲眼目睹机插实况,使广大民众在现场了解插秧机可靠性、适用性;二是召开经验交流会。为充分发挥机插示范户的作用,请机插示范户来讲机插育秧技术和机插节本、增产的好处及注意的问题;三是宣传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向农村散户推广“育、耕、插、割”包干服务模型,实行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同时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让农民种粮放心,经营安心;四是充分利用媒体进行宣传。通过宣传和现场参观,使农户对水稻机插和插秧机有全面的认知了解,为机插技术的推广营造良好的氛围。

2014-07-27)

猜你喜欢

插秧机全区技术推广
水稻插秧机发展综述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插秧机的使用与维修
超智能插秧机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
南宁市:把握环境保护新常态 担当全区执法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