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督查房县“三农”工作情况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大意义

2014-04-01十堰市农机局柯有柱周芳李华黄建太

湖北农机化 2014年4期
关键词:房县三农农业

十堰市农机局 柯有柱 周芳 李华 黄建太

从督查房县“三农”工作情况看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大意义

十堰市农机局 柯有柱 周芳 李华 黄建太

根据“十督〔2014〕4号”文件《关于贯彻落实市委2014年1号文件的督办通知》和《督查方案》要求,笔者有幸参加了市委组织的第四督查组于6月23~25日对房县贯彻落实中央和十堰市委1号文件情况进行了督办检查。在集中听取房县县委、政府综合情况汇报的基础上,将督查采取“听、查、看、谈”等方式,重点检查了野人谷、城关、军店、化龙堰、窑淮等乡镇的“竹房城镇带、生态家园、特色产业发展、农村改革创新”等重点工作推进情况和稻花香酒厂房县分厂、庐陵王酒庄、聚达食品、武当动物药业、神农本草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从督查情况可以看出,涉及“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农机化作支撑,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1 房县上半年“三农”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房县2014年1~6月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18.6亿元,同比增长12.7%,占年计划35亿元的53.1%;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4.7亿元,同比增长16%,占年计划45亿元的54.9%;农民人均纯收入3 540元,同比增长14.2%,占年计划5 710元的62%;农产品加工实现产值24.9亿元,占全年任务49亿的50.8%。

2 房县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2.1 竹房城镇带推进情况

(1)镇村体系建设情况。①新建续建了3个农村新社区示范片区。一是军店镇羊峪口片区,启动了方家畈水库移民搬迁工作,治理易沟河河道,路网配套建设按时间节点逐步实施。并根据当地实际,将500亩(1hm2=15亩)莲藕种植调整为中药材种植;二是化龙堰镇长望片区,新建400亩设施蔬菜和1 000亩露地蔬菜基地已到位,硬化4km河堤正在施工;三是窑淮镇三岔片区,8km原生态河堤治理、200亩无性系茶叶种植、1 000亩旧茶园改造任务及各项生态景观建设按规划正加紧实施。②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一是军店镇双柏迁村腾地小区和月明黑獐沟小区建设正在施工;二是化龙堰镇西街小区建设和化龙堰小区规划建设工作竣工;三是启动了高桥、长望、高川、桃园、何家、向湾、下茅坪、三岔、窑场和铺沟10个试点村建设。

(2)园区基地建设工作。①产业园区建设。一是配套完善北城工业园一期工程,金鼎制药、神农本草、恒达纺织二期工程竣工投产,稻花香酒厂、庐陵王酒庄一期工程已按要求完成;二是完成国际商贸城一期工程,寿康物流配送中心正在建设;三是半岛湾、滨湖国际酒店、维也纳酒店主体工程正在施工,年底完成;天悦温泉度假村二期工程正加紧施工,可在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南谭和显圣殿3A级旅游景区已建成。②连片产业基地建设全部完成。一是窑淮茶叶基地,新建无性系茶园600亩,改造升级老茶园1 000亩;二是扩建下茅坪基地3 000亩,新建军店三溪沟基地3 000亩;三是城关、军店、化龙苗木基地新增4 000亩。

(3)公共设施建设。①交通设施建设,已开工建设高速公路客运站,其它项目已启动。实施张家湾河道2 km三期治理工作,启动高枧河、易沟河、长峪河和马尾生态河堤工程。②农田水利工程,启动了汪家河灌区和乐园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除险加固水库8座。整治河道8.2 km。整治渠道103.7 km,新修、维修拦水坝15处,塘堰15口。治理坡改梯38.6hm2。新建农村饮水工程6处,解决饮水安全人口2 300人。计划整治土地2.5万亩。完成县乡道改造30 km,新建通村水泥路20 km。③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启动了化龙堰垃圾标准化处理场建设,5处人工湿地初步完成规划选址。④在生态绿化上继续实施生态林建设项目和沿河沿路绿化,“一建三改”工作正逐步开展。⑤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新购垃圾车5辆,垃圾周转箱10个,垃圾桶370个,建垃圾池7个。

2.2“生态家园”创建情况

房县县委、县政府对“生态家园”创建工作比较重视,以“房办发[2014]23号”文件下发了《实施方案》,确定20个村为“生态家园”建设示范村(大木厂镇五谷庙村,土城镇土城村,野人谷镇桥上村,城关镇晓阳村、莲花村,红塔镇高碑村、双溪村、七河村,军店镇中村、何村、向湾村、下茅坪村,化龙堰镇长望村、高桥村、桃园村、西川村,窑淮镇三岔村、铺沟村、长峪河村、窑场村)。其中,属于“竹房城镇带”建设统一规划的17个村,按照要求,制定了具体创建规划,创建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另外3个是大木厂镇五谷庙村,土城镇土城村,野人谷镇桥上村。桥上村制定了规划并着手实施;五谷庙村制定了规划,因县里整合资金文件6月初才下发,所以尚未启动;土城村计划打造为黄酒文化民俗村,制定规划需要请外地专家来做,现还没有请到这样的专家来做这个规划。

2.3 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八大产业”逐步壮大。春播药材6万亩,新建核桃基地2.83万亩,播种茶籽2 500亩,定植烟叶5万亩,播种蔬菜5.95万亩,发展袋料食用菌1 800万袋、椴木木耳12万架。饲养山羊76.01万只,养殖大鲵40万尾;二是“四个一批”大幅增长。争取省级财政专项调度资金2 000万元,重点扶持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业化,申报恒隆纺织、味味食品、瑞丰食品等5家企业为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三是“三品”认证推进有力。羿神牌嘉禾大米、鑫农“肉羊”和鸿洋“生猪”等获绿色食品或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房县黑木耳”、“房县香菇”的包装设计制作工作正有序推进。

2.4 农村改革创新工作

①新增流转土地(山场)3万亩以上。通过查看,完备流转手续。野人谷镇东坪村新增流转土地700亩,用于高山辣椒种植。丁家坪村杨式生态农场流转土地187亩,山场2 445亩。窑淮与竹山圣水茶场合作推行租赁型、军店与神农饮片公司合作推行入股型、化龙与农机公司合作推行补贴型土地流转经营试点,共流转土地1.2万亩。②新型经营主体培育。2014年新培育养种大户4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5家、家庭农场22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村经纪人30人。③在投融资机制创新方面,通过项目平台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当地社会资金投向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对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增加担保贷款,对自主创业提供小额贴息贷款。④军店镇“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在扩大行政审批权限、创新集镇建管机制、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3 房县抓“三农”工作的主要特点

3.1 精心谋划

房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市委1号文件下发后,先后召开了县委常委会、县四家班子联席会议,学习传达市委文件精神,进一步充实、加强“三农”工作领导小组,以县委1号文件“加压”形式,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单位、责任人,限定了完成时限,严格考核督办。各乡镇领导感到任务重、责任大,由于加强了检查督办,各项工作质量较高,成效明显。

3.2 投入较大

房县将“三农”资金、“竹房城镇带”资金和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加大投入,效果明显。一是争取农田、水利、林业、能源、畜牧等农业类项目23个,争取资金近2亿元;二是统筹财政专项资金2.87亿元用于特色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印发了《2014年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建设实施方案》和《房县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整合各类项目资金2.2亿元,重点用于特色产业建设。

3.3 重点突出

房县确定“三农”工作的重点:就是以“竹房城镇带建设为纽带、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围绕三大目标、办好5件大事、抓好十大项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统筹,着力打造绿色品牌样板区。目前竹房城镇带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四个百万”工程)、“生态家园”创建和农产品加工等各项工作正按照年初工作规划稳步推进,上半年各项指标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3.4 措施得力

(1)在“竹房城镇带”建设上,做到“六个坚持”。即坚持大员上阵、强化领导;坚持宣传造势,营造氛围;坚持集聚财力、培植试点;坚持典型引路、加快进度;坚持统一标准、提升品位,先行先试、探索机制。

(2)在“生态家园”创建上:一是开展了生态家园创建调研活动。按照市委统一安排,2013年11月初,房县农办组织相关部门,通过走访部分乡镇、村,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分析,摸清了全县生态家园创建基本情况;二是理清了“生态家园”创建思路,制定了“生态家园”创建方案;三是确定了“生态家园”创建目标。2014年率先启动20个村“生态家园”创建工作,力争到2020年全县50%以上行政村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村”。

(3)在农产品基地建设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布局板块化、生产园区化、管理专业化、产品标准化、产销一体化”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整合项目资金,创新体制机制,高标准、规模化推进食用菌、中药材、核桃、山羊、茶叶、大鲵、烟叶、蔬菜八大特色产业发展。“园区”按照“一个产业、一名领导、一个专班、一笔资金、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合理合规加大资金投入,将各项资金捆绑使用。不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建设产业片区:重点培植食用菌、中药材、核桃、山羊、茶叶、大鲵、烟叶、蔬菜等产业片区。突出龙头引领:充分发挥神农本草、兴祥黄酒、聚达食品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提升品牌效应。

(4)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突出抓好水利设施建设。抢抓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水保工程等一大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亿多元。积极推进绿色能源项目,启动“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完成户用沼气1 200口。切实抓好林业生态建设,以“54321”产业基地和“绿色城区”工程建设为载体,完成了“四项”造林5万多亩。

(5)在劳务经济发展上,一是用强大的舆论宣传,营造劳务开发氛围。利用县劳动就业信息网在线招聘、在线求职,利用县电视台《农业天地》栏目、《房县农业信息网》广泛宣传政策;二是用扎实的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就业能力。认真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实用培训;三是用多元化的就业途径,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开展公共就业活动,举办各类用工招聘活动近20场次,提供就业岗位5 300余个;四是用优惠的创业政策,激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已开展创业就业扶持,吸引回归创业人员50余人,投资近2亿元,兴办企业35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3 500余人;五是用全方位的服务,提升综合服务质效。加强维权服务,督促用工单位补签劳动合同。积极开展“关爱、帮扶”行动,服务和稳定了“后方阵地”。

(6)在项目建设上,大力实施“项目兴农”战略,加大项目的包装和项目的争取及实施力度,扩大农业农村的建设投入,用大项目提升大农业。一是积极引进项目。抢抓国家扩大农业农村投入的大好机遇,充分挖掘农业资源,加大农业项目的包装和项目的争取,包装农业项目近23个,申报争取农业项目20多个,争取国家资金3亿多元;二是大力开发项目。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大项目的开发力度,狠抓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三是充分利用项目。充分发挥农业项目的辐射功能,带动相关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依托粮食丰产工程等项目,带动优质稻产业的发展;依托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等项目,带动生猪产业的发展;依托“阳光工程”培训等项目,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了农民致富的本领。

4 农业机械在“三农”工作中的重大作用

从房县“三农”重点工作督办情况看,粮油生产、“竹房城镇带”、“四个百万”工程、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生态家园建设等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离开了农业机械化,所有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都是空谈。因此,建设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载体,是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4.1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房县2014年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52%,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使其在耕、种、收、植保、运输等高劳动强度的生产环节中替代了人工劳动,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机械化耕作,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了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确保了特色产业发展,特别是在推动中药材、高山蔬菜的发展时,在提高土地综合利用和产出率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4.2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房县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三农”问题,随着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发展,农业机械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型农业服务组织与农户联手打造的规模种植基地蓬勃兴起,如土城镇烟叶农机科技示范基地、野人谷镇高山蔬菜示范基地、军店镇的中药材示范基地、白鹤镇和大木厂镇的大棚蔬菜基地等。这些规模种植基地面积最大的有5 000多亩,小的也有500亩,非常适合农业机械高效率作业;特别是2014年上半年,全县流转土地1.5万亩用于发展特色农业。调整产业的结构,对发挥农机行业的优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农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自然提高;以农村土地流转为载体的种田大户应运而生,他们对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作业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房县的农机农田作业已由原来耕整、排灌、脱粒发展到农业生产耕、种、收和农产品加工的全过程、系列化、一条龙作业。农机化作业领域由粮油作物生产向特色农业发展各方面延伸,已成为山区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4.3 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是实现农民增收,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第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房县直接从事农机服务服务组织17个,农民机手已经超过4 231户,12 263人,农机化经营收入达到1.2亿元;第二,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农民实现了节本增效。使用农业机械,极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农作物收获的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房县水稻生产采用联合收割机,其生产效率是人、畜力作业的20倍,每亩降低成本200元以上。

4.4 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

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供了物质保障,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农业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房县是十堰粮食产业大县,土地肥沃,地势平旷,农机作业基础条件优越,有利于大中型农机具作业。2013年房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2万kW,推广新型农机具4 200余台套;带动农机总投入6 000余万元。实现机耕作业面积34万亩,机收作业面积8万亩,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达1.2亿元;农机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农机经营效益的快速增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应用新型农业机械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4.5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房县农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基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根本转变。新机具、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耕、种、收、管”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使近50%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转向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利用,又对促进整个经济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县农村经济收入中劳动力转移的打工收入已占总收入的50%以上。

4.6 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十堰市全面开展了“生态家园”建设,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凸现,并取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同。大量先进、适用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使农业节本增效和资源利用率更加提高,低能耗、低污染、“低碳农机”备受农民青睐。特别是“以机代牛”工程的实施,在房县乃至全市涌现出大量的无耕牛村,既保证了村容村貌,又维护了生态环境,为全面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提供了重要技术和物质支撑。

2014-07-18)

猜你喜欢

房县三农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Eddie the Eagle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一带一路”书香万里行走进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