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在北京某村镇中年农民中的应用
2014-04-01冯桂兰
李 艳 张 昭 冯桂兰 张 颖 王 斐 李 伟
1.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 100072;2.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072
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肥胖和多种代谢异常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MS)在全球范围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MS 可明显增加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
1998 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正式提出MS 的工作定义,此后许多国家和学术组织都制订了各自的MS 的诊断标准并不断更新,但各种MS 诊断标准的差异和争议较大。 2009 年由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心肺血研究所联合发布的MS 的诊断标准[1]使世界范围内对MS 的定义达成了新的共识,新标准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NCEP)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报告(third report of Adult Treatment Panel,ATPⅢ)中的MS 定义[2]几乎相同。 2007 年我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关于MS 的诊断标准[3]是以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的诊断标准[4]为基础制订的,与ATPⅢ的诊断标准一致性较高。为了解CDS 和ATPⅢ两种诊断标准下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镇周边中年农民MS 患病率的异同,并了解两种诊断标准诊断符合率的一致性,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0 年2 月~2013 年4 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镇周边抽取40~65 岁的中年农民637 人,选择具有完整血糖、血脂、血压、身高、体重指数(BMI)、腰围(WC)、病史等资料共632 名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4.5±10.4)岁。 其中男258 名,平均年龄(54.8±10.6)岁,女374 名,平均年龄(54.2±10.2)岁。
1.2 方法
1.2.1 病史和体格检查 使用统一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现场问卷、填写表格。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相关疾病(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诊断治疗史,个人用药情况)等,疾病均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确诊;并进行全面体检。由专人用经矫正的弹簧体重计和标尺测量BMI、WC 和身高,BMI 测量方法为空腹, 轻便着衣并脱鞋;WC 经肋骨下缘和髂脊连线中点绕腰一周测定。 血压的测量为坐位休息5 min 以上,由专人用汞柱式血压计测量右侧肱动脉血压3 次, 取平均值,并由专科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BMI 计算方法:BMI=体质量(kg)/身高2(m2)。
1.2.2 实验室检查 入选者均禁食8~10 h 后抽取清晨静脉血,由同一个中心实验室测定分析。 用全自动生化仪器测定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 血糖(two-hour post-load plasma glucose,2 h 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
1.3 诊断标准
CDS 标准为具备以下4 项中的3 项或全部者:①超体质量和(或)肥胖:BMI≥25.0 kg/m2;②高血糖:FPG≥6.1 mmol/L 和(或)2 h PG≥7.8 mmol/L 和(或)已诊断为糖尿病并治疗者;③高血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90 mm Hg和(或)已诊断为高血压并治疗者;④血脂紊乱:TG≥1.7 mmol/L 和(或)男性HDL-C <0.9 mmol/L,女性HDL-C <1.0 mmol/L。
ATPⅢ标准为符合下列3 项以上改变者:①腹型肥胖:男性WC>102 cm 或女性WC>88 cm;而对于亚裔美洲人,采用男性WC>90 cm,女性WC>80 cm;②高TG血症:TG >1.7 mmol/L;③血HDL-C 降低:男性HDL-C <1.04 mmol/L 或女性HDL-C <1.30 mmol/L;④高血压:血压>130/85 mm Hg;⑤高血糖:FPG≥5.6 mmol/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1 软件建立数据库,全部数据由专人录入,采用SPSS 13.0 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不同诊断标准下MS患病率的两两一致性采用Kappa 值评价。 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检测结果
本次调查的632 人,各项检测指标结果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身体测量、生化检测指标特征()
表1 调查对象身体测量、生化检测指标特征()
注:BMI:体重指数;WC:腰围;SBP:收缩压;DBP:舒张压;FPG:空腹血糖;2 h PG:餐后2 h 血糖;TG:三酰甘油;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 mm Hg=0.133 kPa
?
2.2 MS 患病情况
两种不同MS 诊断标准下患病率各不相同。CDS 诊断标准下,长辛店镇周边中年农民MS 患病率为17.0%,男性为19.4%,女性为15.6%,男性与女性之间MS 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TPⅢ诊断标准下, 长辛店镇周边中年农民MS 患病率为20.7%,男性为18.6%,女性为22.2%,男性与女性之间MS 患病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 两种诊断标准下MS 患病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 见表2。
表2 两种诊断标准下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比较[n(%)]
2.3 两种不同诊断标准的MS 患病率比较与一致性分析
将CDS 与ATPⅢ诊断的患者进行分析,有88.4%患者相一致,CDS 与ATPⅢ诊断符合率的一致性较高,Kappa 系数为0.887。 具体见表3。
表3 CDS 诊断标准与ATPⅢ诊断标准一致性分析(例)
3 讨论
目前对于MS 的诊断标准还存在争议和不同的学术观点,但对其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性国内外医学界已取得共识,MS 可明显增加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 2010 年有学者发表的荟萃分析总结了国际上87 项共计95 万人群的关于MS 与心脑血管病发病危险关系的研究结果。 这项研究显示MS 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均明显高于无MS的人群,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2.35(95%CI 2.02~2.73),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99(95%CI 1.6l~2.46)和2.27(95%CI 1.80~2.85)。 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2.40(95%CI 1.87~3.08),全因死亡的相对危险度为1.58(95%CI 13.9~1.78)。 尚未发生糖尿病的MS 患者发生2 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为6.92(95%CI 4.47~10.81[5])。 MS 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MS 者,MS 各组分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切入点[6]。
MS 是多基因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疾病,目前公认的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糖、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以及血栓前状态和炎症前状态,还有诸如尿酸[7]、同型半胱氨酸[8]、静坐方式[9-10]、肾素-血管紧张素等[11]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MS 发病基础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肥胖是MS 发生的最初原因[12],胰岛素抵抗是MS 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13]。MS 致心血管疾病的机制复杂,既涵盖了年龄、体力活动不足、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同时还涉及到内分泌及基因因素,如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和脂肪细胞因子共同导致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脂异常、高血压和血管炎症,这些又共同促进了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展[14-15]。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障碍、脂质沉积以及动脉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内单核白血球的增殖和转移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因素,而MS 的各组分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些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危险因素相联系。 除MS 定义中提到的经典组分外,目前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因子在MS 致动脉粥样硬化机制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脂肪组织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或激素,包括脂联素、瘦素、血管紧张肽原、脂蛋白脂肪酶、白介素6、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 等。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β 细胞功能障碍是糖代谢异常的重要标志,随之产生的高血糖及糖毒性又进一步加重了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 细胞的损害。在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加速了脂肪分解,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阻碍了脂代谢过程。 负载大量游离脂肪酸的肝脏降低了HDL-C 浓度,并产生分泌TG,形成脂肪肝,并通过抑制糖的摄取与利用反过来又加重胰岛素抵抗。 此外,游离脂肪酸还破坏胰岛β 细胞的胰岛素分泌。 在内皮细胞中,胰岛素刺激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 的产生。 然而,胰岛素抵抗破坏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 的平衡,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产生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 及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阻碍胰岛素相关血管舒张功能,并抑制抗炎反应和抗血栓形成反应。胰岛素直接刺激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和E 选择素在内皮细胞中的表达,从而导致血栓前状态诱发血栓形成。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以及慢性低级炎症状态是MS 的重要致病因素。 脂肪组织作为内分泌器官,可以分泌激素和其他物质,产生促炎症状态,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肥胖者的脂肪组织可以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和TG,降低细胞的糖摄取与利用,此外这些游离脂肪酸诱发胰岛素抵抗、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血脂异常、脂肪肝或者可能导致高血压;脂联素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具有抗炎和抗血栓的作用,脂联素的浓度与肥胖标志物呈负关联,肥胖者的低脂联素浓度将使他们不能免于罹患MS,肥胖者脂联素水平下降,可能导致心血管风险升高[16-17]。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北京市做为国家首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都有着很大改变,城乡结合部的农民自改革开放以来生活状况更是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劳动力人口素质,是导致卫生费用上涨和疾病负担加重的主要因素。
MS 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研究MS 患病率存在差异,这与人种、地域、疾病状态等有关,亦取决于所采用MS 定义的不同。 有研究表明按照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2004 年度推荐的中国人MS 的诊断标准,我国成人MS 患病率为16.6%[18];我国11 省市MS 的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美国NCEP-ATPⅢ2006 年修订标准,35~64 岁人群患病率为18.7%[19]。CDS 2007~2008 年组织的一项大规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中城市和乡镇20 岁以上人群MS 患病率为14%。对于我国中老年人MS 的患病情况调查, 分别采用CDS 和IDF诊断标准,60 岁以上男性患病率分别为20%和25%,女性为18%和35%[20]。 采用ATPⅢ的诊断标准,65 岁后达MS 患病的高峰,男性21.6%,女性38.2%[21]。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镇周边中年农民MS 患病率在相同诊断标准下高于国内成人平均水平,低于中老年人水平,基本可信,也进一步证实了随着年龄增长,MS 各组分发生率增加,MS 发生率也在增加,与随着年龄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有着很好的一致性。
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标准的MS 患病率,以ATPⅢ诊断标准的MS 患病率较高。 两种诊断标准下的MS患病率不同,主要缘于各诊断标准对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定义标准不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CDS 诊断标准与ATPⅢ诊断标准比较,有88.4%的调查对象相一致;尽管不同诊断标准下的患病率不尽相同,但是经过Kappa 检验显示两种指标的符合率较高,一致性较好。在工作中,如果调查是为了掌握MS 的流行水平,则建议选择多种诊断标准并详细分析比较;如果调查是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则两种诊断指标可根据需要选择。目前,两种关于MS 诊断标准的适用性及价值的评价仍需在前瞻及随访研究中进一步证实。
[1] 宋秀霞,纪立农.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症全球共识定义[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13(3):178-180.
[2] Scott MG, James IC, Stephen RD, et 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scientific statement [J]. Circulation,2005,112(17):2735-2752.
[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9.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建议[J].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3):156-161.
[5] 赵东,郑峥.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2011,26(2):87-88.
[6] Celik-Ozenci C,Tasatargil A,Tekcan M,et al. Effects of abamectin exposure on male fertility in rats:potential role of oxidative stress-mediated 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acdvation [J]. Regul Toxicol Pharmacol,2011,61(3):310-317.
[7] Jin MJ,Liu GX,Shi YJ.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uricemia And insulin resistance[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2,15(3):233-236,248.
[8] 申秀敏,李亚峰,范雪梅,等.同型半胱氨酸与代谢综合征各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11):1411-1415.
[9] 叶真,胡如英,沈玉华,等.静坐行为和时间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3,29(9):756-760.
[10] 李萍,傅晓英,徐谷根.广州地区健康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5):162-163.
[11] 王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 拮抗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602-2605.
[12] 高孟,傅世英,李莹,等.正常体重指数成年人中心性肥胖对代谢综合征其他组分聚集性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5):460-463.
[13] 余国膺.糖尿病前期、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危险[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26(2):184.
[14] 陈向东,甄瑾,赵焱.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 白介素8 白介素12 及白介素18 水平的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1):1358-1359.
[15] Engelsen C,Koekkoek PS,Gorter KJ,et al. 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to detect metabolic syndrome in a centrally obese population:a cross -sectional analysis [J]. Cardiovasc Diabetol,20l2,11(14):25.
[16] 周桂秀,钱金荣,曾黎峰,等.糖代谢异常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2):130-132.
[17] Kovacova Z,Tencerova M,Roussel B,et al. The impact of obesity on secretion of adiponectin multimeric isoforms differs in visceral and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J].Int J Obes(Lond),2012,36(10):1360-1365.
[18] Burnett RW,D′Orazio P,Fogh-Andersen N,et al. IFCC recommendation on reporting results for blood glucose [J].Clin Chim Acta,2001,307(42):205-209.
[19] Gu D,Reynolds K,Wu X,et al.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overweight among adults in China [J].Lancet,2005,365(9468):1398-1405.
[20] 张毅,曾平,朱雪峰,等.北京市特殊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26(11):867-869.
[21] 任振勇,黄磊,庞星火,等.北京市成人代谢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8):98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