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国五甲虎符的军事意义

2014-03-31赵振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虎符文辞封三

赵振华

(洛阳师范学院 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河南 洛阳 471022)

洛阳市文物收藏学会新近征集到一件青铜虎符,体型很小,由背到腹,剖成两半,分体铸造(封三图一)后合成立体的伏虎形,长4.15、高2.89、合体厚1.43厘米。大头立耳,口鼻面平正,张口露齿,短身肥胖,屈肢正卧,大尾上卷呈圆弧形,尾尖向下锐折如倒钩。中脊部位饰一向上的棘突,上部略小,顶面平,呈等腰三角形,两半分开后呈直角三角 形,锐角朝向虎头。两半分割面的中部靠下部位,即在虎腹部,一半铸出外凸的山字形榫(封三图二,右),腹部带山字厚0.69厘米,不带山字厚0.61厘米;一半铸出内凹的山字形卯和卯内的三角形乳突(封三图二,左),腹部厚0.6厘米,两半拼合后榫卯结合严密,腹部总厚1.21厘米。由于浇铸后降温不均衡等原因造成左右两半的结合面略向外弧而不能完全贴合。

虎身两外侧面铸有文辞相同的铭文(封三图三、图四),阴文5行7字,第二、三行每行2字,余每行1字,自上臀向颈下竖读:“旨,五甲,毋之会,行。”虎符体小身窄,铭文随身起伏,文辞非常简略,易于理解。旨,君王的命令。五,数词,表示计数。甲,指甲士;士兵。母,毋的古字,副词,不,表示否定。之,代词,指虎符,也就是秦杜虎符和秦新郪虎符所谓“兵甲之符”。会,会合。行,出行,前往。铭文大意是:君王的命令,动用士兵五人不要会合(君王的)虎符,即可行动。

小型虎符阔头平面和带倒钩的弧形大尾的造型赋予虎威猛的动感,张口露齿的虎头(封三图五)和东周铜器、玉器上虎的造型有相同之处。相对粗大的尾巴和已知的几件长9厘米左右的秦虎符都不同,杜虎符[1]图版八为立虎垂尾,尾端上卷;新郪虎符[2]和阳陵虎符(藏中国国家博物馆)[3]为伏虎,尾后伸上卷。杜虎符40字铭文曰:“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会符,行殴。”秦国的国君在秦孝公以前称“公”,惠文君即位时始称“君”,于即位的第13年称王,因此杜虎符应是秦惠文君称王前(公元前 338-325年)使用的信物[4]。同为40字铭文的新郪虎符稍晚,王国维认为应在秦昭王五十四年至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53-242年)之间,“当为秦并天下前二三十年间物也”[5]。两符文辞雷同,文意晓畅。而小型虎符的7字铭文却极其简略,甚至连核心词“符”也省略了。在熟悉了这两件虎符的铭文后,便很容易理解小型虎符的文意,除了首字“旨”,余字在前两件虎符中都有,意思多相同,若“行”便是“乃敢行之”的略写。其区别在于前者用兵“必会君符”或“必会王符”,而后者却“毋之会”。

虎符首字“旨”,是战国时期君对臣下达的文书。后来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命为制”“令为诏”[6]卷六《秦始皇本纪》,来显示自己权威。就已知秦虎符铭文的书写格式看,杜虎符的铭文由脊朝腹竖向书写,由头向尾竖向阅读。新郪虎符和阳陵虎符(秦王政称皇帝以后)的铭文顺脊侧由头朝臀竖向书写,由脊向腹竖向阅读,布局严谨,字体端庄。而小型虎符和杜虎符铭文的书写方式相同仅阅读方向相反,依虎身体表面合理布列文字,二者书体风格接近,为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近乎小篆,相对率意,可见这两件虎符的时代相近,体现了虎符早期铭文的格式特征。唯作伏虎,其时代约介于杜虎符和新郪虎符之间,那么小型虎符是这个时期配套使用的系列兵符之一。战国军队中“五甲”属于什么编制单位呢?《商君书·境内》篇有秦国兵制以五人为伍的记载,《尉缭子》卷三亦云:“军中之制,五人为伍。”伍是先秦时期步兵的最基本的编制单位和最小的战斗组合。则可将其定名为战国秦国五甲虎符。

就杜虎符、新郪虎符铭文看,虎符右半由君王保存,左半交给将帅,只有两半会合,即得到君王命令后才可以调兵遣将。体现了秦国先合符后发兵的军事制度,左半杜虎符、新郪虎符是军官所握的被动发兵之符。而五甲虎符刊布的铭文是君王赋予军官自主发兵权力的谕旨,文辞简洁,不标地名,可分发给中央、地方和边防驻军长官。而且两半都下颁军官保管,军队无论驻扎于何地,军官具有依据情势随时动用一伍的兵权。在需要时将左半交给伍长出兵,随身携带,事后交回,这是五甲虎符也以两半合成的意义所在。前两件虎符用兵在五十人这一建制或以上,个体略大,铭文错金。而五甲虎符用兵人数只有其1/10,铸铭无装饰,形体也小了一半多,符级差别显著。可见秦国君掌握兵权统而不死,依据性质和功用,制造具有不同形制和铭文的虎符。五甲虎符虎脊的棘突和带钩刺的弧尾以及卯面“旨”、“毋”二字呈反书的特点,使之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

当时中央集权于国君,以虎符为掌握军队控制权和指挥权的凭信。凡有军队必行兵符,而流传于今的可谓凤毛麟角。五甲虎符时代、性质、作用的认定,为探索战国秦国家军事用兵制度提供了难得的新鲜物证和前所未知的文字材料。

[1]黑光.西安市郊发现秦国杜虎符[J].文物,1979,(9):93.

[2]罗振玉.增订历代符牌图录[M].东方学会影印本,1925:2.

[3]罗振玉.历代符牌图录[M].北京:中国书店,1998:7.

[4]马非百.关于秦国杜虎符之铸造年代[J].史学月刊,1981, (1):20.

[5]王国维.观堂集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447.

[6][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236.

猜你喜欢

虎符文辞封三
封三
封三
虎符:古代军事权力的象征
封三
封三
虎符的下落
古代持虎符者真能号令全军吗
浅谈对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写作教学方面的几点认识
咬嚼:让课堂建构更灵动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