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前沿研究(专题讨论)
2014-03-31包庆德
特约主持人:包庆德
(内蒙古大学 哲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70)
主持人语:中共中央十八大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时代要求我们需要从学理层面上开展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更细腻、更透彻、更绵密的学术研讨与逻辑评析,从而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理念和实践理念的支持。
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的研究,离不开对于反映生态文明时代精神精华的生态哲学的探讨,进而离不开作为生态哲学思想资源的人类生态思想史的研讨。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作为一种境况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是西方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然而人与自然矛盾关系却是自古以来就程度不等地存在着的。诚如英国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所指出,人类从作为一个猎人或农夫开始就“从事着推翻自然界的平衡以利自己”的活动。由此人们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探寻也在不断深化。本期编发的“中世纪宗教与技术对人类生态思想的影响”一文自觉关注到这一点,认为中世纪的宗教与技术状况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态思想。中世纪作为宗教时代,引发了自然观念的彻底变更,古希腊那种敬畏自然的观念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主体性地位的高扬;中世纪作为技术时代,则导致了实用技术理性与技术乐观主义,由此强化了对自然的资源化理解,科学精神那种面向自然时不谋求实际利益的求知,被实用技术带来的物质利益所遮蔽。
学界一般认为,生态文明在历时性上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新阶段;从共时性上则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文明新形态。这里仅就前者而言,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阶段不是抽象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就像没有蒸汽机等技术和煤炭石油等能源就没有工业文明一样,没有绿色技术和技术的生态化,以及低碳能源和能源的低碳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生态文明。本期编发的“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一文认为,文明的自觉发展需要运用绿色科技所提供的实践手段以摆脱工业文明陷入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呼唤生态化科技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文明转型与质变,为开发循环经济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能源再生与替代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推动工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培育其生态化转向的社会基础。
如何有效扬弃生态整体主义哲学,是当代哲学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本期编发的“生态整体论的演进逻辑”一文认为,浪漫主义促成生态整体思想的萌芽,群落超级有机体范式构筑逻辑起点。随着还原论科学的不断渗透,整体论与还原论之间的相互辩驳、修正使得生态学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与发展,成为其发展的逻辑主线。尽管这种分歧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但生态思想的逻辑归宿最终只能是多层次的进化整体论。因此探寻生态整体论演进逻辑,既有助于明晰生态学中整体论与还原论分歧本质,为生态理论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也有助于树立科学整体主义世界观,站在更高层次审视生态系统复杂性,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意识形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