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汉语教学中文史知识的讲授
2014-03-31刘余力
刘余力
(洛阳理工学院 中文系,河南 洛阳 471023)
一 文史知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重要性分析
(一)文史知识是古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汉语通论部分涉及到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古代的文史知识。这些内容,与文选一起成为古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学习这些文史知识。
(二)文史知识有助于学好古代汉语
要读懂古代汉语中的文选,除了理解相关字、词、句子以外,还得对文选中词语的内涵及外延、事件所发生的背景等有清楚的了解。要不,只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甚至理解错误。
(三)文史知识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是帮助我们读懂古书。读懂古书,最终是为了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古代汉语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是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合体。文选中既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学作品,又选取了《诗经》、《离骚》等文学作品,还选取《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通论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古代文化常识。学习这些内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接纳及传承[1]。
(四)文史知识能让古代汉语课程生动有趣
学习古代汉语,不但需要记诵大量古词汇和一定数量的文选,而且需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学生下苦功夫。学生因此会产生畏难情绪,功利主义思想又使得学生对古代汉语的作用及价值产生怀疑。目前,很多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教而无趣,学生学而无味[2]。如能将古代文史知识有机融入古代汉语教学中,将生涩难懂的文言文放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中,就会使古代汉语课程妙趣横生。
二 古代汉语教学中文史知识讲授举隅
(一)历史背景的介绍
在学习文选时,如对相关历史背景知识不了解,对理解文章的内容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试举两例。文选《郑伯克段于鄢》载:“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3]这里谈到了地名“制”,并说它是险要的城邑,东虢国的国君死在这里。为何强调“制”地险要,“虢叔”与“制”又是什么关系?如果不把历史背景解释清楚,学生就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这方面的内容。幽王二年(前 771),西周王室便发生了“犬戎之乱”,犬戎在骊山下杀死了幽王,郑桓公也为国捐躯。郑人拥立桓公的儿子姬掘突(或称撅突,也有叫滑突的)即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攻灭了虢、郐二国,杀死了虢国国君虢叔,建立了新的郑国,国都在今新郑。文选《齐桓公伐楚》曰:“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3]13齐桓公为何率领多国军队讨伐蔡国和楚国呢?据《左传·僖公三年》记载:公元前657年,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苑池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齐桓公非常害怕,吓得脸色大变,命令蔡姬停止,蔡姬不听。齐桓公一怒之下遣送蔡姬回国,但没有和蔡姬断绝夫妻关系。但蔡国却让蔡姬改嫁,齐桓公因此盛怒,于是率领诸侯国部队攻打蔡国,接着讨伐楚国[4]。
(二)同姓不通婚
《郑伯克段于鄢》载:“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3]8这是讲郑庄公从申国娶了一位女子为妻。每每讲的这时,有的同学就会问:郑国为何不远千里到申国去娶亲呢?原来,古代有一种习俗:同姓之间不能通婚。郑国是西周王朝分封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其始封君为郑桓公。桓公为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郑国为姬姓之国,它不能从周王室及其它姬姓诸侯国娶亲。申国为姜姓小国,符合异姓婚的风俗习惯。《战国策·赵策四·触龙说赵太后》载:“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这是说赵太后送她的女儿嫁到燕国时,握着她的脚后跟哭泣的场景。赵国为赵姓之国,燕国为姬姓之国,姬姓与赵姓通婚,亦遵循同姓不通婚的原则。
(三)爵位
文选中,同是称呼诸侯国国君,但名称不同,或称“伯”、或称“公”、或称“侯”、或称“子”、或称“男”。如《郑伯克段于鄢》一文称郑国国君为“郑伯”[3]8,《齐桓公伐楚》文中称齐国国君为“齐侯”、楚国国君为“楚子”[3]13,《宫之奇谏假道》一文分别称晋国国君、虞国国君、虢国国君为“晋侯”、“虞公”、“虢公”[3]16-17,为何会有不同的称呼?原来,自西周时期开始实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及封邑的大小,将受封的诸侯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公爵地位最高,侯爵次之,依次递减,至男爵最低。春秋时期延续这种制度,因此《左传》中会出现不同的称呼。
(四)见面礼
当今常见的见面礼是握手、拥抱,古代通行的见面礼则是揖、拜、稽首等。这些见面礼,文选中经常出现。如不加以区别并解释,对理解文选会有很大的影响。所谓揖,也称揖让,是最普通的见面礼。行礼时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四指并拢,左掌抚托右掌背交叉或平叠,掌心朝内,左右拇指相扣,两手合抱,拱手为礼。此礼节文官武将或君臣均可使用,多用于文官。所谓拜,也称拜礼,古人一般拜两次,称为“再拜”,比揖礼更为尊敬。行礼时,是下跪后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稽首,是古代最时恭敬的见面礼,多用于晚辈见长辈、下级见上级、臣见君。行礼时,先拜,然后双手合抱按地,头伏在手前边的地上并停留一会,整个动作比较缓慢[3]26。
(五)车马
《齐晋鞌之战》谈到“骖絓於木而止”[3]33,什么是“骖”?文选《晋灵公不君》提到“其右提弥明知之”[3]27,何谓“右”?《齐晋鞌之战》载:“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3]30古代战车中座位有何讲究?这些问题,都与古代的车马有关。古代车马并举,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二匹马拉一辆车称为骈,三匹马拉一辆车为骖,四匹马拉一辆车则称为驷。驾车的马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称为服。古人乘车以左为尊,尊者居左,御者在中间,还有一人居右,保护尊者,称为骖乘或车右。战车则不同,主帅的战车中,一般主帅居中,御者居左,保护主帅的车右自然就位于右边。一般的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保镖居右。
(六)地理
文选《齐桓晋文之事》有“古推恩足以保四海”[3]292、“海内之地”[3]294两句,《齐桓公伐楚》提及“五侯九伯”[3]13,古人所说的“四海”、“海内”、“九伯”指什么?这些都涉及到古代的地理。先秦时期人们的地理观,《山海经》有明确的记载:天下的中心为一块陆地,亦即“海内”(四海之内),“海内”之中有五山,而“中国”在焉。四海之外为“海外”,“海外”之外为“大荒”,“大荒”为日月所出入处,且在“海外”与“大荒”之间,尚有许多国家及山岳在焉。因此,《齐桓晋文之事》提到的“四海”应泛指天下,“海内”应指“中国”。“九州”属于“海内”之地,也就是当时的主要诸侯国,具体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伯”乃“九州”之长,代指天下所有诸侯。
(七)饮食
文选《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3]499文选《宫之奇谏假道》:“黍稷非馨,明德惟馨。”[3]18《郑伯克段于鄢》:“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3]11《鲁仲连义不帝秦》:“曷为与人俱称帝,卒就脯醢之地也?”[3]122以上诸例中所举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羹、脯、醢等,都涉及古代饮食方面的知识。古代有所谓五谷、六谷的称名,五谷是黍、稷、麦、菽、麻,六谷则是指五谷加上南方的稻。重、穋属于水稻中的两个品种:重生长周期长,早种晚熟;穋生长周期短,晚种早熟。羹是一种带汁的肉食,将肉放进烹饪器里,加五味煮烂。脯,也称脩,古人喜欢将各种动物肉风干,做成干肉,就称为脯。醢,多指肉酱,
(八)宫室
文选《七月》有“上入执宫功”[3]499、“入此室处”[3]498、塞向墐户[3]498等句子,提到了宫、室、向等词。《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可见,宫与室意义相同,都是指房子。二者的区别是:宫是房子的总称,包括围墙,室只是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3]992-993。先秦时期,宫泛指房屋,并不特指宫殿。秦汉开始,宫专指王者所居。古代宫室多为南北向,主要由堂、室、房组成。前堂后室,堂是行礼的地方,室是住人之处。先秦时期的户,多指室的户,即室的小门。室里有一个朝北的窗口,称为向。文选《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5]《魏其武安侯列传》:“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3]738这些讲的是古人坐向的尊卑问题。古人席地而坐,室内的坐位以朝东的方向为尊,其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最次为西向。
三 古代汉语教学中文史知识的教学模式
由于文史知识浩如烟海,加之古代汉语课程性质及学时限制,我们不可能对相关的文史知识一一讲授。常用的、与课程关系特别紧密的,需要重点讲授;与文选密切相关的、对理解文章内容至关重要,可在讲授文选时进行介绍;与文选有联系、可补充说明文选内容或拓展知识面的,可让学生课前或课后自行学习。因此,我们将古代汉语教学中文史知识的教学分为三种模式[6]:
(一)专题讲授
有些文史知识,是学习古代汉语必须了解的。它们其实是古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不熟悉这些文史识,对古代汉语的学习会大打折扣,只能一知半解。这些知识,应该利用专门课时,进行专题讲授。如古人的姓氏字号、古代的衣饰、古代的车马、古代的地理、古代的科举、古代的职官、古代的地理等。
(二)穿插讲解
有些文史知识,在某篇文选中至关重要,而在其它文选中较少涉及。对这类的文史知识,我们可在讲授该篇文选时一并介绍。如历史背景、战车中主帅、御者及车右的位置,“衅钟”的祭祀,先秦时期对寿命的表述“上寿”、“中寿”、“下寿”等。
(三)学生自学
课堂上无法讲授的文史知识,需要布置学生课外自学。可以在学期初列出自学内容,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且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学参考书和网站。参考书,如郭沈从文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郭维森等主编《古代文化基础》、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叶国良著《我们的国家:礼制与风俗》等。网站,如http://www.zgctwh.com.cn(中国传统文化网)、http://www.jguo.cn(家国网)、http://www.cntca.com/portal.php(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等。
总之,古代汉语教学中要重视文史知识的讲授,采取专题讲授、穿插讲解、学生自学等模式讲授文史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带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古代汉语。这样,学生会改被动为主动,学习古代汉语也就变成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情,学习古代汉语热潮必将很快到来。
[1]王金娥.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7):142.
[2]李秀芹.论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三结合[J].管理工程师,2011,(1):55.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0:8.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286.
[5]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187.
[6]贾芹.古代汉语中的古代文化教学——以《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为例[J].语文学刊,2008,(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