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趣味性学习任务中内外动机作用机制研究
2014-03-31韩妍容王爱民
韩妍容,王爱民,李 晴
(1.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2.迈阿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美国俄亥俄州 45056)
动机,可以激励我们去产生行动,可以在特定的指向下推动我们,保持我们在任务中的活跃性。动机是增加学生学习行为的一项很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可以提供持续的动力来保障学生学习的连贯性,还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动机的来源是源于个体或将要进行任务的外部,即由于外在奖励、鼓励或惩罚等刺激下产生的完成任务的行为。相反,内在动机是指动机的来源是源于个体或任务本身。由于个体发现任务本身的趣味性和价值度,从而产生想要完成任务的行为。
一 外在动机对低趣味性学习任务的影响
美国教育家Anderson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几乎一直在一种或多种动机的作用之下。[1]关于使用外在动机还是内在动机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行为,教育学家们进行了不同观点的广泛讨论。有些学者认为,由于许多课程或学习任务本身并不是真正的有趣,坚持使用内在动机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反而会减少学生的学习行为。外在动机在任何时候都比内在动机更为有效。
1.团体推动学习行为。
对于高校阶段的学生来说,使用外在动机的好处非常明显。美国教育学家Wigfield认为学习不仅是一个习得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社会行为。[2]即,当学生们坐在同一个教室学习的时候,他们可以从同学和老师那里获得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新的目标及需求。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可能会改变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从而取得更多的成就。学生们往往会把自己的学术表现和其他同学的学术表现进行比较,当他们发现有可能超过他们的竞争对手时,他们会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更加努力地赶超对手。这个例子说明外在动机能够影响大学学生的学术表现,并具体反映在认知,成绩,竞争等不同方面。
2.奖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美国学者Ryan和Deci提出可以在学术任务中使用奖励来显著提高学生的动机等级。[3]相似的,当个人意识到有可能得到期待已久的外在奖励的时候,会使他们付诸更多努力来完成任务。
在大学的课堂上,教师经常鼓励学生从教学中吸收更多的知识,然而,学生很难对理论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产生兴趣。所以,相比较于单纯地强调让学生产生对于课程的热爱,不如给予学生更多的外在奖励。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现代课堂中对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相比较于提高学生对低趣味性学习行为的内在动机,外在奖励对学生的促进更加迅速,也更为行之有效。也就是说,如果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有吸引力的外在奖励,可以更容易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以在某高校的国际教育学院的对外汉语课堂为例,汉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外国学生中文课。在刚刚开始授课时,绝大多数中文老师都会努力向学生们灌输“汉语很有意思”“汉语并不难学”的概念。为此,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国各地不同的风俗轶事,中国历史中有趣的故事片段,用来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内在热情。然而,尽管针对都是成年人的学生群体,学生们学习汉语的内在动机都很强,但由于第二语言的习得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只依靠内在动机的力量不足以维持高水平的学习兴趣。于是汉语教师们意识到需要找到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学习汉语。于是他们开办了演讲比赛,中文歌曲大赛等提高学生动机的活动,并奖励那些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学生。例如,奖励演讲比赛第一名的获得者一张超市购物卡,前五名的学生得到学校食堂的现金抵用券等,虽然这些物质奖励并不很丰厚,但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热情,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与汉语学习相关的活动之中。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很多时候学生们只是需要一个足够强的动机来激励他们,推动他们,提高他们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趣。
3.外在认可取得学习成就。
外在动机同样对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上表现有所影响。很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低趣味性作业并不是因为对于知识的探索或产生兴趣,而是为了获得家长、老师或同学的认可。学生们有时为了获得好成绩而学习,而并非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去学习。又如一些学生因为害怕遭到家长的惩罚或引起家人或老师的失望而努力学习,这些都是外在动机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外在动机的作用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对低趣味性知识的学习,并在学业和个人发展上获得成功。
很多教育家对外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持有保留意见,例如,他们认为,虽然外在动机对推动学生的学习行为通常十分有效,强调使用外在动机也有着很明显的缺点。美国教育家Brophy认为,学生在外在动机的作用下,可能只会付出自己在学术上最低程度的努力去获得成功。[4]有时候,这甚至意味他们会复制他人的学术成果来达到快速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当外在动机对学生的作用停止时,例如当外在鼓励或惩罚消失的时候,学生对学习的动机也会减弱,甚至可能会停止相应的学习行为。
二 内在动机对学习任务的影响
在广泛的学生群体中,教师使用内在动机激励自己的学生学习的做法占有的百分比很少,很多学生感受不到当前学习行为和内在动机的直接联系,所以不太容易被内在动机激励。然而,内在动机的作用效果是长远的,使用内在动机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1.加强学习能力。
Schunk等美国学者认为,学生在内在动机作用下,会发现学习任务的本身就是很有趣的,加入到学习任务中本身就是一种奖励,而不是靠依附外在奖励和附加条件来维系学习行为。[5]学生由于内在动机的作用而学习时,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加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会更主动地参加课堂讨论,更频繁地复习课堂内容,他们甚至能够把自己已习得的知识应用到不同的教材内容中。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包括自我效能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内在动机。
2.增加创新能力。
当学生在内在动机的推动下完全投入到学习任务中时,他们还会展现出自己的创造力。他们会对学习的理解有更多的想法,他们会为了取得更好的成就去寻找额外的机会,从而能够完成更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内在,他们会享受整个学习的过程,获得更有效率的学习节奏,从而形成一个高质高量的学习模式。基于以上的研究结果,许多美国教育家认为在学校中要尽量调动内在动机去鼓励学生学习,并尽可能避免使用外在动机来鼓励学生。
三 合理利用内外动机增加学习有效性
内在动机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动机类型,并且有许多支持性的证据证明了其有效性。
虽然内在动机存在诸多优势,包括积极主动投入学习、知识结构的自我组织、从认知的角度接触学习任务,可以获得更高层级的成就等等。然而,我们需要面对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能够依靠内部动机持续推动学习行为的学生在全体学生中占很小的比例。当完成不是很有趣的学习任务时,即使教师能够在学习开始时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在没有外在动机的辅助下,内在动机会很快消退,从而使学生失去对于学习的兴趣。美国学者Bateman和Crant在一项研究中选取了800名某私立大学的本科学生,对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对学习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于内在动机,外在奖励被证明了产生了更加积极、正面的作用。[6]相同的研究还有美国学者Cameron提出的,即当内在动机很低的情况下,外在动机会表现出更多的有效性,尤其是当学生们在完成本身就不是很有趣的任务时,在没有外在动机的刺激下,他们会很快失去对于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发现手中的任务繁琐又耗时,也有可能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如果一味地避免使用外在动机,就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减少学习行为。
同时,教师也应该意识到,外在动机的作用是直接的,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外在动机的刺激,并在其刺激下产生学习行为。内在动机的作用效果则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来体现。学生可能感受不到当前学习行为和内在动机的直接联系,所以不太容易被内在动机激励。然而,虽然在外在动机的激励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会带来很多收益,但过分地使用外在动机促进学生会阻碍学生内在动机的发展。所以在使用激励措施来促进学生学习时,教师仍需要警惕并保护学生的内在动机,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尽可能帮助学生形成从外在动机到内在动机的过渡,而不是完全依赖外在动机。
综上所述,当学生面对低趣味性的学习内容,或艰难繁复的学习任务时,教师们可以使用恰当的外在奖励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度过学习任务中的“难关”。当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中最难的部分时,帮助学生尝试将学习的外在动机转化成内在动机,学生会感激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并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很多时候学生只是需要一个外来刺激来帮助他们增加学习行为。所以,一味地强调使用内在动机来强化学习或只强调使用外在动机都不是增加学生学习行为的良好途径。
[1]Anderson,J.R.,& Schooler,L.J.(1991).Reflec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in memory.Psychological Science,2,296-408.
[2]Wigfield,A.(1997).Reading motivation:A domain-specific approach to motivation.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2(2),59 -68.
[3]Ryan,R.,& Deci,E.(2000).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5(1),54–67.doi:10.1006/ceps.1999.1020
[4]Brophy.J.(2004).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2nd ed.).Mahwah.NJ:Erlbaum.
[5]Schunk,D.H.,Pintrich,P.R.,& Meece,J.L.(2008).Motivation in education: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3rd ed.).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Merrill.
[6]Bateman,T.S.& Crant,J.M.(2003).Revisit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Paper presented a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Seattle,WA.
[7]Cameron,J.(2001).Negative effects of reward on intrinsic motivation—a limited phenomenon:Comment on Deci,Koestner,and Ryan.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71(1),2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