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成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保留

2014-03-31卢秀丽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原语习语成语

卢秀丽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系, 山西 运城 044000)

试论成语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保留

卢秀丽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英语系, 山西 运城 044000)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包含了大量成语,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成语的翻译也越来越重要。然而现有的成语翻译中却存在文化意象缺失的问题。针对翻译中如何保留文化意象的问题,尝试了相应的翻译策略: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和直译加注释法。

成语;文化意象;问题;原因;策略

一、引言

《韦氏新世界国际字典第三版》对成语的定义是:成语是语言使用过程中,不管在语法结构上还是意义的整体性上,有其自己特性的一种表达方式。[1]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包含了大量成语。国内外不少学者都致力于研究成语翻译,以使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成语中所隐含的原语文化。本文意在探索成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寻求成语翻译中保留文化意象的相关翻译策略,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作贡献。

1.国内成语翻译研究

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其《如何英译汉语成语》一书中列举了13种成语/习语翻译策略,这些策略都是基于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角度。如:直译法、减译法、意译法。张培基先生不仅注重英汉的语言特点也注重其中的文化因素。然而另一位翻译家陈文伯, 注重文化角度里英汉文化的关联性、一致性或相似性。在他看来,成语翻译要顾及到原语成语的文化特征,尤其是这两种语言的相似之处。

2.国外成语翻译研究

国外关于成语翻译的研究也非常多。翻译研究中,奈达强调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他指出翻译中最严重的错误并不是言语表达不充分,而是错误的文化认知,所以文化因素比纯粹的语言差异更重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语文化意识比双语语言意识更重要,因为单词只有放在不同文化中才有意义。”[2]另一位翻译理论的大家Bassnet首次提出文化翻译概念。其认为不同时期内,不同的翻译原则和标准是为了满足文化需要和特定文化中不同人群的需要。[3]因此,翻译是一种交流或文化建构,并不只是解码和再编码的过程。

总而言之,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而是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方式。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语言因素,也要考虑文化因素。

二、当前成语翻译中的问题

1.文化意象的缺失

文化意象的缺失是指一种文化里的文化意象在另一种文化中并不存在或者找不到相对应的意象。比如,汉语习语“说曹操曹操到”中,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曹操”; 英语习语“Achilles’s heel”中古希腊神话人物Achilles。那么“曹操”和Achilles就是文化意象,但是这些文化意象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并不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相对应的意象。 神话、历史事件、礼仪、政治和其他典故中的意象缺失现象比比皆是。

2.文化意象的不对称

作为国家文化的象征,文化意象有着相对稳定的特点和独特的文化含义。[4]但是由于观念和思维模式上地理、习俗、种族差异的不同,人的理解各异甚至与原意相悖。正如一些语言学家所说:“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人看到同一种客观现象,用不同国家的语言表达都会不一样。”文化意象不对称的体现比如,“lions”象征着勇气、凶猛或是西方文化中拥有权力的人,这就是习语中的象征用法。然而, 在东方文化中,“虎”这个词也有类似的象征意义。对中国人来说,老虎不仅拥有西方文化中的狮子代表的形象,它还象征着凶猛和残忍。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文化意象缺失

文化意象缺失主要有两类:一是历史文化意象的缺失;二是人思维方式中的文化意象缺失。诸如 “桃园结义”“焚书坑儒”“围魏救赵”等此类的汉语成语都是源自古代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诸如 “meet one’s Waterloo”“Pandora’s box”等英语习语都是源自希腊罗马神话。人对于数字的态度很好地反映了我们在思维方式上文化意象的缺失。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有着不同的数字喜好。西方人十分喜欢“7”和“3”这两个数字。比如:“in one’s seventh heaven”“three-dollar bill”等。然而我们中国人却偏好2、4、6这类偶数,如比翼双飞、四海升平、六六大顺等。

2.文化意象冲突

当两个不同民族/国家共有一个文化意象但表达的却是截然相反的含义时,就会产生文化意象冲突现象。比如:在汉语中,“龙”常被用来比喻古代君王或者象征权力、力量、才能。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龙”却代表邪恶、恐怖之类的事物。文化意象的冲突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学背景不同。成语/习语之所以有丰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轶事,以及带有民族色彩,都得益于英语和汉语中不同的历史和文学背景。英语习语作为英语语言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许多习语都具有特殊的民族特性。比如:由于罗马帝国的长期统治,许多常用习语都与罗马或罗马人有关,像“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等。一些汉语习语也同样可以反映中国历史,比如“三顾茅庐”。

(2)社会习俗不同。习俗是一个社会团体成员间普遍接受的行为。英国人和中国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习俗使得这两种语言差异极大。如颜色的文化意象,在英汉中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比如:在中国人眼中, “红” 表示幸福、快乐、成功和光明。汉语习语中和“红”有关的习语有:“红光满面”“红运当头”等。然而英语习语中,“red”的意思与汉语不一样, 比如:“to see red” 表示非常生气, “to be in the red” 表示“生意赤字”。

(3)宗教信仰不同。宗教,人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每个民族对于崇拜和禁忌的不同态度。对人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并会引起不同宗教信仰人群间的文化差异。[5]英语和汉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随处可见。例如,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佛教思想已渗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汉语中像“庙”“和尚”和“佛”这类的词汇在习语中有很多。如:“借花献佛”“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等。但是在大多数英语国家,人们信仰的是基督教。与中国佛教一样,基督教对西方人生活的影响也起着重要作用。英语中会经常使用到“god”“hell”这类词汇。这类习语有:“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Go to hell” 等。

四、成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汉语翻译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原则是由严复在1898年提出的。严复在翻译托马斯·赫胥黎《进化和道德》的序言中,写下了著名的“三字”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要求在目的语中,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达”要求译文要与原文的语言规则相一致;“雅”要求译文具有美学欣赏力。奈达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是用接受者语言生产出在含义上、文体上最接近原文信息的译文。在他的《翻译的科学探索》一书中,奈达将对等分成两类:一类是动态对等;一类是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也叫功能对等)就是寻求与原语信息一样的、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形式对等则是字对字的翻译,必要时也可以考虑改变目标语的自然表达。不同于注重原文与译文语言言语比较的传统翻译理论,奈达的翻译理论将重心转移到了接受者获得信息的形式上。基于以上理论,以下是保留文化意象的成语翻译策略:

1.直译法

直译法可用于成语中的原语意象与其比喻含义与目的语中的意象和意义恰巧或者完全吻合时,直译法在不影响成语原有意义的同时保留了其文化意象。这类成语的隐含义非常明显,非常容易推断出来。

(1)英译中例子:a gentlema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

(2)中译英例子:血浓于水: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纽马克认为在交际中,直译法在语篇翻译中能够保证其对等效果,字对字的翻译是翻译中最佳的和唯一有效的策略。[6]

2.直译加解释法

人类共有的文化意象可以直接翻译成目的语。但是某个国家/民族独有的文化意象就需要在翻译时对其进行补充修饰,以免引起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错误,这样的话,原语中的文化意象也得以保留。直译加解释法可用于那些原语读者非常熟悉而目的语读者却十分陌生的文化意象翻译。[7]比如:

“修桥补道,尽摊人家官工,你这叫借香敬佛。”

Translation: You contracted for the building of bridges and repairing of roads, but you forced poor men to work without pay. That was borrowing joss-sticks from a neighbor and burning them before Buddha for your own sake.

译者添加了 “for your own sake” 对“borrowing joss-sticks from a neighbor”进行解释。

3.直译加注释法

直译加注释法能够通过介绍原语习语/成语中相关文化背景(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使人们对原语习语有更加充分透彻的理解。这种翻译策略可以大大增加人们对原习语的理解度。例如:

In a long few hours, I arrived in a city that always makes me think of a whited sepulcher.

译文:七小时以后,我来到了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总让我联想起一座粉饰的坟墓。

注释: Whited sepulcher, from the Bible, means hypocrite.

Whited sepulcher(伪君子) 一词源于《圣经》,意思是城市是黑暗和尘埃的根源。然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我们并不熟悉《圣经》,如果译文中没有任何相关文化背景的解释,那么原语中许多的文化信息就会丢失,其信息传达的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通过对成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分析,笔者发现对于那些目的语中没有相对应的文化意象,翻译时经常会出现文化意象缺失或丢失现象。目的语中同一意象的缺失通常是因为历史背景不同和思维模式不同。从这些文化因素入手来分析问题症结所在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从而在进行成语/习语翻译时,找到合适的文化意象的对等翻译,建立起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 所以译者就很有必要意识到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并在成语翻译中尽量保留原语文化意象。本文中笔者涉及到了直译法、直译加解释法、直译加注释法等成语翻译策略,希望有助于日后的进一步研究。

[1]Victoria Neufeldt.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M].The Simon & Schuster,1996:196-197.

[2]Nada, Eugen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35-36.

[3]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蒋冰清. 英汉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错位[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109-110.

[5]王欣欣.英汉习语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16-17.

[6]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Pegraman Press,1981:39.

[7]于洁. 英汉习语及其互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33-34.

PreservationofCulturalImageinIdiomTranslation

LU Xiuli

(English Department, Yuncheng Normal College, Yuncheng, Shanxi 044000, China)

English and Chinese are abundant in idiom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activity of idiom transl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of cultural image loss in idiom translating. The study attempts, as how to retain cultural imagery, some relevan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namely, literal translation, literal plus supplement translation and literal plus filling-up translation.

idioms; cultural image; problems; causes; strategies

2014-07-01

卢秀丽(1976-),女,山西运城人,讲师,主要从事教学法、翻译、英美文学教学研究。

H315.9

A

1008-469X(2014)05-0065-03

猜你喜欢

原语习语成语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拼成语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猜成语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