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
——以“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自建课程为例
2014-08-24冯鸿滔
冯鸿滔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社区教育研究】
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
——以“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自建课程为例
冯鸿滔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指以实现社区教育目标为目的,以终身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网络设计的,支持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和有效学习,体现特定区域特色的专题学习内容和组织学习进程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总和。对“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自建的19门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研究发现,学习者更喜欢通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较高的课程,能够给以学习过程指导的教学式课程以及提高生活品味和个人修养的实用技能课程。课程主讲专家的身份特征对于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也有一定影响。
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资源建设
2013年9月29日,“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开通。该网站是一个集信息发布、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多功能,为三农教育、社区教育、干部教育以及其他各种非学历教育提供支持服务的公益性终身学习平台。“河北终身学习在线”的建设和开通是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在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方面,“河北终身学习在线”确立了结合河北实际,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全员发动,整体参与,助推河北社区教育深入发展,为建设和谐河北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的指导思想,重点向社会提供扶贫帮困、生态环境保护、支持全民创业以及极具河北典型特色的课程资源,提升平台对社区居民吸引力的工作目标和“新颖实用、丰富海量、特色优质”的资源建设原则。“河北终身学习在线”计划采取引进、购买、自建等方式,到2020年实现30万门课程的目标,为各类学习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在平台建设的同时,河北电大组织专门人员积极开展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的自建工作,平台开通时有19门自建课程同时发布。本文结合这19门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的实践和应用,对社区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一、社区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研究综述
研究发现,当前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较多,但是,多从资源开发、课程开发的角度进行研究。杜君英在论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理论》中分析认为,现代社区论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环境支持和外围依据、社会分层论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内部环境和对象依据、成人学习论对开发社区教育课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1]吴洪伟在论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困境及其对策》中指出了社区教育缺少良好的大环境支持、开发机构能力与水平较低、教师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课程开发需要、教育对象与教育需求单一、课程开发缺少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流程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2]还有蒋逸民[3]、张燕农[4]的研究,也都涉及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
但是,针对社区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不多,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更少。李惟民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与指南》中专章论述了社区网络课程开发的实际需要、网络课程的概念、类型、理论基础以及网络课程教与学的内容、策略、环境、系统的选择、课程的编制及其功能设定等问题。[5]笔者只发现陈乃林、张志坤针对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进行了一些研究,在其专著《社区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中专章论述了社区教育中网络学习的重要意义、社区网络课程的分类与特点、构成要素与学习运行,其中涉及到了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问题,[6]本文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这一核心概念即肇始于此。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的概念
(一)社区教育网络课程
课程与网络融合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教育形态,这就是网络课程。《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2008)》明确了网络课程的概念:网络课程是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持环境。[7]网络课程在学历教育,特别是远程开放教育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非学历教育中也被逐步重视起来,比如干部教育领域。近些年,伴随着数字化社区建设,网络课程在社区教育领域也逐步得到应用。但总的来说,目前社区教育领域开展网络课程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研究也不够深入,因此,社区教育网络课程的定义尚不多见。陈乃林认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就是“借助网络将社区的内容呈现与教学实施进行有效整合”[8]。李惟民认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社区教育目标和现代教与学理论,通过所设计和制作的网络学习环境与课件,表现学习内容和组织学习进程,支持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和有效学习,是基于网络的社区教育课程和基于社区教育的网络课程的组合。[9]
理解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应注意这样几点:社区教育网络课程“首先是课程,它应该包含课程的一切特征,如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等”,[10]课程不管有多少含义,一定的内容和实施进程是最关键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它一定要体现‘网络’的媒体属性。再次,网络课程应体现网络的教学特征,属于非面授教育,教与学的双方在时空上是分离的,因此,教学理念、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要站在学习者的角度,以学习者为中心来考虑问题。”[11]此外,还应该注意社区教育的非正规教育属性。我们一般将社区教育划入非正规教育范畴。正规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非正式教育具有自发性、自为性、自愿性,非正规教育则介于两者之间,是一种中间过渡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建设社区教育网络课程,既要保证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又要注意提高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
“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自建课程即属于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社区教育课程中最具特色的是区域性专题,如区域性历史、当地著名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区域内各类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当地特有的动植物、不同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多元文化、地方贸易和经济资源、产业及职业特色等,所有专题都可以列入课程创编的范围”。[12]
基于此,我们借鉴李惟民的定义,将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的概念表述如下:以实现社区教育目标为目的,以终身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网络设计的,支持自主学习、灵活学习和有效学习,体现特定区域特色的专题学习内容和组织学习进程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总和。
三、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分析
(一)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践
在“河北终身学习在线”平台设计和创建阶段,我们便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确立了特色化、本地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原则,以便丰富资源类型。
1.适应本地居民学习需求,开发乡土特色课程
在平台创建阶段,我们便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专门设计了“燕赵回眸”和“跟我学”两个具有河北特色的栏目。“燕赵回眸”以河北人文、历史内容为主,建设不同类型的网络视频课程10门。“跟我学”以河北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养生益智、生活知识与技能等内容为主,建设网络视频课程9门。
2.根据现有条件,开发多样化课程
本次自建课程,大部分为视频课程。其中多为新录制课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为从剧院和电台搜集并改造的课程。“跟我学礼仪”为学校年轻教师编制的动画式课程,该课程在2013年教育部“优秀网络课程及资源征集活动”中通过了评审,经过重新改造后成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
3.立足学校现实,探索课程建设机制
据了解,目前全国电大系统中教学资源建设普遍存在着职责不清、主体不明的问题。很多省级电大设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资源建设处等资源制作部门,但是,由于人员缺乏,专业分工不健全,这些部门往往只能承担管理职责,或作为技术主体,都难以独立承担资源建设任务。教学设计、组织策划等工作要靠其他部门人员完成,部门之间协调存在着困难,扯皮现象经常出现。在本次自建课程试验过程中,我们努力完善资源建设制度,积极进行以项目组为组织和运行模式的资源建设机制探索。虽然由于人手少,存在着多角色兼任现象,但是,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十分注意强化参与者的角色意识、职责意识。
(二)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应用分析
我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Excel软件,针对学习者发帖信息进行了初步分析。“河北终身学习在线”两个栏目共制作19门课程,网站开通近一年以来,引起了很多学习者的兴趣,我们对学习者的点击和发帖信息进行了初步统计(见表1和表2)。
表1 “跟我学”栏目课程点击数统计
表2 “燕赵回眸”栏目课程点击数统计
1.点击数分析
从点击数来看,“跟我学”栏目每门课程平均点击数为1 737人次,“燕赵回眸”为218人次。“跟我学”课程要远高于“燕赵回眸”。表明公众更喜欢休闲健身、文体娱乐类课程。“跟我学”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与公众生活相关度较高,容易受人青睐。“燕赵回眸”更多地具有正规学历教育课程的色彩,通俗性、娱乐性成分较少,显得曲高和寡。这说明公众更喜欢通俗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较高的课程,因此,课程资源建设时,一定要在这些方面狠下工夫,特别是历史文化类课程更需格外注意。
2.发帖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燕赵回眸”和“跟我学”两个栏目课程共123个帖子,其中无效帖子7个,有效帖子为116个。跟我学93个,占80%,平均每门课程发帖10.3个;燕赵回眸23个,为20%,平均每门课程发帖2.3个(见图1)。因为帖子数较少,这里的分析可能仅具有相对意义和参考价值。
图1 两个栏目不同类别帖子数对比(单位:个)
(2)帖子分类。根据内容可将帖子分成四类:a.评论类。包括对网站、栏目、课程以及主讲人的评价。例如,学习了“商务礼仪”课程发帖“挺好的这个网站”。学习了“太极拳(4)”课程发帖“庞大明会长讲得好,通俗易懂。”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学习需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b.提问类。包括针对讲授内容的问题或与讲授内容相关的问题。例如,学习了“摄影创作如何正确使用光圈”课程发帖“抓拍时,光圈和速度顾不上调,用P档效果又不好是什么原因?”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深度。c.感触类。包括学习完课程以后由课程内容引发的认识、感悟、感想、抒情等情绪性表达。例如,学习了“摄影构图”课程发帖“我领悟到好的照片会说话。”学习了“河北古长城”课程发帖“长城的历史太悠久了,我国的瑰宝啊!”这类帖子反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深度。d.其他类。包括难以划分到上述三类中的帖子。例如,“个人礼仪”课程可能是一度看不到内容,有人发帖“怎么没有内容啊?”还有人提示,“用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用兼容模式就可以看了。”学习了“特殊天气摄影”课程发帖“见过特殊天气——风、雨、雾霾、雪的好照片。推荐一个冰雹天的获奖照片。”这类帖子也能反映学习者学习兴趣、学习深度、协作学习等多方面情况。
(3)数据分析。“燕赵回眸”栏目课程帖子数量太少,其中,感触类、其他类和评论类帖子为10个、10个和3个,分别占43%、43%和13%。没有提问类帖子,说明学习者学习深度不够。“跟我学”栏目课程帖子数量相对较多,但极不平衡,且有明显的集中倾向(见图2)。
图2 跟我学栏目课程不同类别帖子数对比(单位:个)
从图2可以看出,两门改造课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均为0个帖子。一方面,表明这两门课程居民学习需求较低。在张燕农对北京东城区居民学习需求的调查中也有相同的趋势,剪纸31.2%,戏曲25.6%。明显低于摄影51.2%,文明礼仪58.4%,[13]可以与本研究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对两门课程还应具体分析。从制作形式来看,“学唱地方戏”是教学形式的课程,有教有学,而“学剪纸”是电视台专题片改造而成,属于欣赏类课程。结合点击数来看,“学唱地方戏”和“学剪纸”分别为1 372人次和464人次,虽然都低于“跟我学”栏目点击平均数,但两者相比较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表明学习者更喜欢能够给予学习过程指导的教学式课程。
“学摄影”发帖数较高,占“跟我学”栏目的69%,其中,评论类和提问类帖子也比较多,分别占“跟我学”栏目的25%和16%(见图3)。表明公民对摄影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都较高。“学摄影”课程发帖率高还有一个原因,即主讲人为石家庄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同时也是河北电大教职工。表明专家的身份特征对于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影响。
图3 学摄影课程不同类别帖子数对比(单位:个)
四、关于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相关思考
通过本次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践,我们取得了一定的建设与应用经验,发现了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们对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以及课程教学等问题的思考。
(一)社区教育网络教学要不要开展,以及如何开展
应该看到,目前“河北终身学习在线”课程教学功能还不够完善,无交互教学,缺少教学支持服务环节;学习主体呈现散漫状态,缺少组织与管理。因此,导致课程资源使用效果不甚理想。
王林兴等认为,社区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公民补偿教育、公益性教育,其学习形式、学习内容只要方便公民、有利公民,不受任何制约。[14]我们认为,即便是非正规教育,也决不是教学无目的、办学无计划、质量无标准,它只是相对于正规教育的规范性而言。它的教学目的、内容更接近学习者工作和生活实际,并非无据可依,随意而为。与正规教育相比,它更重视主观能动性、责任意识、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强调自主性和自愿性。再有,随着社区教育机构的日益发展,其教育教学必然越来越规范化,在终身教育语境下的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将打破既有界限,回归教育的本真状态,有支持的远程教学理论也必然会引入社区教育领域。因此,一定的网络交互教学是必要的,至少网络课程不能处于完全无人照料状态。那么,社区教育如何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呢?首先,借助实体教育机构提供学习支持。随着社区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的教学能力将不断增强,因此,社区教育教学可以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借助社区教育机构的教学力量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其次,开展互助学习。教育机构应有意识地多组织学习者开展合作学习,促使学习者互相提供学习支持。
(二)社区教育网络学习评价如何进行
学习评价目的是检验和促进学习效果,因此,评价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社区教育网络学习评价方式、评价目的应该根据评价需要有所不同。首先,随着学分银行功能日益完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将越来越畅通,这就会使更多的学习者产生包括学历在内的多种诉求。对于有学历需要的学习者,不仅需要学习评价,而且,评价必须严格规范。其次,对于那些只有非学历需求的学习者,可以通过以奖代评等方式增加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三)社区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如何可持续性开展
本次社区教育区域性专题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实践是为配合在线资源建设工作开展的一次专项活动,是一次积极尝试。但是要建设海量的资源“超市”,这种方法显然是不行的。要看到,不管是引进、购买还是自建资源,都涉及与社会合作的问题。仅就自建方式来说,也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吸纳各方人士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资源制作的队伍中来。首先,确立开放观念。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日益深入人心,社区教育学习者和志愿者队伍都将不断扩大,这本身就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开放意识,将他们看成合作者和主人翁。其次,建立长效机制。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积极开发社会智力资源,激发社会公民的参与热情,满足他们的尊重、归属、审美、自我实现等多种需要,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也办事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创新思维,认真分析参与者的各种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社区教育网络资源,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1]杜君英.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理论[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6):10-11.
[2]吴洪伟,黄健.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困境及其对策[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2):15-18.
[3]蒋逸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71-75.
[4][13]张燕农.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5][9]李惟民.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与指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6][8][10][11][12]陈乃林,等.社区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7]中央电大.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资源建设技术标准(2008)[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14]王林兴,等.浦东社区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ofRegionalSpecialNetworkCurriculumResourcesinCommunityEducation——IllustratedbySelf-builtCoursesonHebeiLifelongOnlineLearningPlatform
FENG Hongtao
(Hebei Radio & TV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71,China)
The regional special network curriculum consists of special learning content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a particular area,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resources, which takes accomplish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 as goal, the idea of lifelong education and modern education theory as conduction, and bases on the network design to support autonomous learning, flexible learning and efficient learning. Through research of 19 regional special network courses on “Hebei lifelong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the following points are found: learners prefer the courses with high popularity, entertainment and interests, the teaching courses that can give guidance of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practical courses that improve the life taste and personal morality. Meanwhile, the ident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cturers have certain impact on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learners’ involvement.
community education; regional special network courses; lifelong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 resources construction
2014-07-25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重点项目《河北开放大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ZD201409)
冯鸿滔(1963-),男,河北清苑人,教授,主要从事远程教育和应用心理研究。
G77
A
1008-469X(2014)05-0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