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

2014-03-31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古典舞舞蹈传统

邓 捷

(三明学院 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中国古典舞,源自中国古代,动作、造型大都借鉴中国武术、戏曲,极具韵律感、造型感,舞蹈表现出独特的身韵和神韵,有一种刚柔并济之美,可谓古代至近代的舞蹈集大成者。1954 年,中国古典舞加入舞蹈表演专业,成为一个正式科目。本文立足社会,通过中国古典舞60 年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的创新和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两方面来谈谈中国古典舞在当代发展趋势。

一、中国古典舞的时代机遇与挑战

21 世纪,中国文化和社会不断转型,中国古典舞在人文环境、艺术标准和价值审美等方面,嬗变良多。这是中国古典舞发展的一个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古典舞迎来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奠定地位的关键时刻。如何在坚持民族性、舞蹈性、传统性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跟紧时代步伐,成为不仅为中华民族所知,更为世界所知的前沿舞蹈,是中国古典舞在发展中必须正视的挑战。

60 年的摸索和探究,中国古典舞在剧目中不乏经典力作。“身韵”于20 世纪80 年代诞生,在语汇言说方面通过提供更多的韵母与符号,拓展了创作思路,对中国古典舞文化风格意境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以经典剧目《黄河》为例,“身韵”在其风格上表现出突出化的特色,主题动作——“云肩转腰”成为该集体舞的主要特征之一。整个作品意境表达极为妥帖,把“母亲河”两岸人民的精神品质以及民族精神表达得酣畅淋漓。《黄河》是对传统的继承,也突出了发展的创新,传统“歌舞演故事”退出了人们的视线,一种新的形式——交响式编舞出现,由音乐灵韵转变为具象,性质包含抽象性意义和结构上的交响式,更贴近舞蹈本体。

中国古典舞的创作素材包罗万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信手拈来,通过对素材的解读,创造性地表现中国古典舞蹈文化的深刻意蕴和博大精深。“身韵”的出现,对中国古典舞剧目的创作而言,是一种革新,一种突破。以拿相同道具的中国古典舞作品《春江花月夜》和《扇舞丹青》为例,探讨身韵出现前后的差别。中国古典舞剧目《春江花月夜》隶属传统题材作品,舞蹈以原作展现出的大自然的迷人景色为背景,身着蓝裙,手持双白羽扇的女子通过“闻花”“对水照影”等舞蹈动作倾注作品中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整部作品中,双白羽扇只是作为装饰性陪衬,展露出的仍是戏曲“大青衣”的行当情境。值得一提的是,双白羽扇的运用与乐曲意境贴合,描摹出朦胧淡雅与诗意的臻美之境,“韵外之致”体味不尽。不同于《春江花月夜》,在《扇舞丹青》中,扇子不再只是单纯的装饰性陪衬,而是有了自己的使命,借鉴于剑舞的多种技法诸如绕、翻、转、抛、旋、搅、撩、云、点等在剧中得到了长足体现。随着音乐的流淌,舞者所持的扇子,在一举一动中似有了生命,曲徊萦绕、藏露聚散。《扇舞丹青》融合民族神韵与现代技巧,通过扇子的多重变化来演绎书法和绘画中意境和内涵,韵味独特。

从中国古典舞剧目《春江花月夜》到《扇舞丹青》,我们可以在这两部作品中窥测中国古典舞的变革与发展。同为当代精品剧目,两者之间还是以身韵为分界线。纵观当今中国古典舞的基本框架,传统与创新充斥其中,且备受争议。甚至有批评者认为“传统实质上是当代性确立后的一个‘剩余概念’。”传统在多元化中逐渐丰裕,“今天将是明天的昨天”,传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来愈多。这样的现实让我们明白,传统其实在本质上是泛指且笼统的,过度依赖只能桎梏中国舞文化的发展,使中国古典舞失去艺术生命力。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袭也是中国古典舞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难题,全盘西化是完全不可取的,在如何对待西方现代舞的问题上,甚至有人将当代性理解为西方现代主义,对于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对西方现代舞,中国古典舞唯有选择的借鉴,对有益于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内容进行吸收、融合。对待西方现代舞的态度,我们是严肃而认真的,必须固守中国古典舞的本真,扎根于中国传统,从民族自身根基进行创造性发展,正确借鉴外来元素,让兼具民族性、舞蹈性、时代性的中国古典舞沿着中国历史的轨迹走向未来,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审美中完成其社会功能。中国古典舞只有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屹立于中国舞蹈之林,走向世界。

二、中国古典舞的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

(一)中国古典舞的传统继承

在哲学角度而言,继承传统,发展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历程。中国舞文化的发展,必然经历了这样一个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必要的,对传统中有价值的精华予以保留,在今后的发展中愈沉淀愈经典;发展是必然的,传统必然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去其糟粕,发展创新是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有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上,中国古典舞并不是个特例,论及当代性与传统文化间的关系,我们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古典舞的当代性意蕴深刻,必须扎根于传统,在传统继承中重建中国古典舞的当代性。“当代”在当今时代表现为时代对艺术的要求、艺术家对艺术形式的创新开拓、社会生活、社会审美在心理上具象。中国古典舞的当代性不是由某个或某些艺术家提出来的,而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吴晓邦先生就曾说过,中国古典舞的名称形成于北京舞蹈学校成立之后,鉴于各人不同的传统理解,在历史发展中对古典舞的认识争议颇多。在他看来,中国古典舞最值得研究的课题是古典舞应如何表现给今人看,如何在传统上超旧建新。他担心没有真正理解“古为今用”,一味把传统当圣典,只是单纯表面应付,而无实质接触。

吴晓邦先生的担心是有价值的,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如何正确对待“古为今用”,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传统在历史的场合中不断的延续和变革,延续的传统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民族性,这样民族性代表着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充分认同、情感上的自我满足,传统、民族、历史之间存在着一根隐形的关系线。继承传统无疑展露出民族在文化情结中的延续性和认同感。文化发展,延续与变革并行,不断综合创新。

中华文明长期以来“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是其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前提,种种威胁和挑战,在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包容中都得到了溶解。“兼容并蓄”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实用理性传统也在发展中不断影响着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底蕴积淀有几千年,纵观历史发展历程,兴盛和衰落不可避免,但美学传统一直得到延续和发展。中国古典舞的传承充分展现了实用理性主义,标榜具有双重性的“理性的形式、非理性的习性”的传统重铸,对传统戏曲、武术中的大量传统舞蹈形式进行吸收、融合。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舞将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维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在艺术标准、社会审美、价值呈现等方面综合创新,扎根于传统,面向当代。自古以来,论及中国古典舞的传统与创新,堪称中国古典舞研究中最为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在笔者看来,探寻中国古典舞的发展趋向,继承传统必不可少,立足传统,回归传统,在传统中对当代性内涵进行深刻填充和解读,才是真正的发展。而一旦脱离传统谈当代性,这样的当代性毫无根基和历史,必然是毫无意义。当然,我们同样要表明对传统的态度,并不是一味地死学传统,把传统当不可改变的圣典,而是从传统中取其精华,不断丰富发展,通过重建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以服务于新古典舞事业。我们的发展态度应是客观而积极的,这与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不谋而合。

(二)中国古典舞的创新发展

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在传统与创新、继承与发展方面一直进行着深刻而热烈的研讨。概而言之,有两个主要的争论话题:一是中国古典舞是否应该当代化的问题,二是中国古典舞如何面向当代的问题。中国古典舞面向当代,必然需要当代化;中国古典舞面向世界,必然需要世界化。但是当前,部分人对中国古典舞发展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他们看来,中国古典舞要独善其身,只有不与当代和世界发生联系这样一条出路。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看法是脱离中国古典舞所附带的社会功能和担任的文化角色,极为不成熟。这样一种观点,是对传统的一种病态留存,表现在当下,是一部分人思想停滞,只满足于对历史传统的发掘整理,不求发展,不顾社会变迁和时代变革在社会生活、社会审美中展现出的新的特点。我们可以预见,如果中国古典舞的发展长期存活在这样的思潮和理念下,必然毫无建树,变成一潭死水。反之,如果纯粹地追求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化和世界化,而不顾历史传统,一味求新求异,那中国古典舞的当代性和世界性必然毫无底蕴和历史厚重。在这样的现实下,中国古典舞如何面向当代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须重新审视和抉择。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以此“综合创新”,是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继承与发展中,我们必须正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避免文化保守主义的泛滥,坚决反对全面复古;二是要防备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袭,坚决反对全盘西化。将这种理念贯彻于中国古典舞当代化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原则,扎根于传统,在研究和继承传统中挖掘传统的价值,并融合当代要求、社会生活和社会审美,展现时代特点。

三、结论

纵观中国古典舞60 年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长期以来“兼容并蓄”的包容性是其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前提,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以此“综合创新”,是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古典舞的当代性,在立足社会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发展创新,抓住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异彩纷呈,展露出中国古典舞在现今的大好局面,今后也必将在发展中愈来愈好,无愧于未来。

[1]唐晓娜.中国古典舞蹈的多元化发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2):61.

[2]王凡. 浅谈中国古典舞蹈的艺术魅力[J]. 大舞台,2010,(6):50.

[3]江东.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之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4]周雅琼.当代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猜你喜欢

古典舞舞蹈传统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学舞蹈的男孩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