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措施
2014-03-31孙薇薇
孙薇薇
(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培养提上议程,培养目标上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21 世纪教学的必然趋势,2006 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中指出,职业院校的教学宗旨是“服务就业,服务社会”,这也再次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想的综合性人才。
一、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探讨
(一)满足当今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对外贸易的频繁,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式,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更高,因此只有那些具有极强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实现个人价值。在职业院校数学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社会大局下的迫切性需求。
(二)满足职业院校数学教学的教学需求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思维性都比较强的学科,能够充分运用定理与公式进行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答,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实现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严密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抽象的定理、公式牢记在心,具有灵活转变的思维,构建恰当的数学模型。可以说,加强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是数学本身教学的内在需要。
(三)满足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是既定的事实,职业院校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思想存在不稳定性,容易情绪波动,欠缺一定的逻辑思维理性,但是该阶段的学生思想又具有现实的可塑性,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可以实现理性思维能力的建构,因此,加强职业院校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基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目前职业教育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分析
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是学生个人,也不单单是教师个人,更多的是社会各方面的限制。
(一)教师方面:认识不够,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
更多的老师错误的将职业院校的教学定位为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而忽视了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将数学学习单一的认为是专业学习的辅助性学习,可有可无,没有对数学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很多教师在职业院校的数学授课时参考的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二者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不能一同而论,如果在数学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考被忽略、被弱化,进而影响到其他学科的深入学习,学生很难适应整个时代与社会的发展。
(二)学校方面: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职业院校并没有针对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提出相应的政策改变,教学方式上依然是传统的课堂灌输形式,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低,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很多教师对学生区别对待,优秀的学生更优秀,基础差的学生更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学的优势,依然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强迫学习。在职业院校中数学教学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制约教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三)社会方面:盲目扩招,学生质量令人担忧
近几年,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招生十分宽泛,教学规模扩大的同时,教学质量明显落后。招生标准不够规范,存在学生不参加考试直接录取的现象,学生之间差距大,学生层次区分明显,这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整体教学质量出现下滑,此外,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学习成绩差之外,自我控制能力也比较低下,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的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整体教学环境,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本得不到着重培养。
(四)学生方面:基础差,社会有色眼镜下产生的自卑心理
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存在着自卑心理,因为长期的成绩落后,社会上存在偏见,职校学生就意味着是差生的代名词,这无形之中加重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而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存在自信心不足,在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下很难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习成绩不理想。
三、加强职业院校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与措施
面对学生学习性不高,教师数学教学方式不当,学校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重视,社会没有明确的培养标准等一系列现实客观问题,寻求职业院校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我们可以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注重对职业教育数学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分析
在数学教学中树立切实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针对数学教学中的概念讲解,在讲解时要遵循人类逻辑思维能力的一般思维过程,尽量避免大的思维跨度,首先要确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从整个概念的意义与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解答,明确数学概念的种类与特征,联系习题讲解运用。例如:在学习余弦定理时,我们可以按其应用范围这样阐释,已经知道三角形的两条边与一个夹角,求解三角形,在真正的讲课时要着重强调已知的条件,在学习了余弦定理后让学生根据既有的定理推导,运用思维分析,推导出正弦定理的公式,在两种定理的对比中发现其运用的奥秘。在教学中将这些抽象的定理分析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内容讲解要有特色,突出实用性,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积极选择那些对思维训练更有针对性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兴趣。
(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自信心
我们前面提到,职业院校的学生不同于普通院校的学生,很多学生存在一定的学习自卑心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不大。教师该做的就是先调动起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信心与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增强思维能力的关键。数学学科是一门联系性与系统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应用类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提供机会。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思维参与,增强其数学学习的热情。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与思考方式
学生有了思考的热情这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开始,职业院校的学生情绪波动性比较大,稳定思考性不足,因此在实际的思维思考中可能会存在方法的不当,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分析、演绎、类比与归纳等等,教师在数学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充分的认识所学的知识,还要进一步讲解这些知识产生的思维过程,揭示数学家思考的经历,帮助学生获得具体的思维流程,有着明确的思维线路,逐步的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创设丰富有趣的课堂数学教学情境,帮助锻炼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情景的设置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时要大处着手,小处分析。数学是一门整体性的学科,知识点比较完整,教师在某个问题的讲解与情境设置时要分析好其在数学全书教学中的地位与布局,具有统领意识。其次教师在教学情境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既要注重低层次学生思维的锻炼需要,又要注意高层次学生思维锻炼的期望,难度的设计上也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太难,不能太容易,给学生数学思维练习与思考锻炼的机会。
(五)引导学生树立独立思考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是以学生的思考为主体的,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要弱化教师的传授,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引导过程,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信心。此外,教师要多设置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给予讲解,给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切实的培养机会。
随着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同样,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生存下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引起社会与学校的重视,因此,只有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重点,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与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专业性人员,职业教育在教学成果与教学质量上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
[1]高岚霞.浅谈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2]吴芸,江海新,简芳洪.数学学习应以数学思维为中心[J].中国科技信息,2008,(19).
[3]刘宝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4).
[4]张峰.刍议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0,(5).
[5]魏明河,余在芳. 交给学生“点石成金”手指——谈谈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