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评奖评优中马太效应的研究

2014-03-31王丽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马太效应评奖个性化

毛 颖 ,王丽君

(1.南京财经大学 新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2.南京财经大学 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评奖评优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与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否科学、公平、规范,直接决定了它的效果是激发还是销蚀学生奋发进取的行为动力,是调动还是扼制学生内在潜力的充分发挥,一句话,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走向。目前在我国高校学生的评奖评优工作中,最值得我们关注并亟待解决的,就是普遍存在的“马太效应”负面影响的问题。

“马太效应”源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伯顿引申这一概念: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由此导致两极分化,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好的更好,差的更差。毫无疑问,马太效应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隐性调节机制,对个体、群体及地区的发展都产生着无形的影响。它体现出的“优势积累”原理和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有其合理性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负效应也显而易见,因为其结果总是单向度的“锦上添花”,趋向于“赢家通吃”,而无视于“雪中送炭”,只是任其沉溺。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特别是高校学生评奖评优中,其负效应更为突出,且愈演愈烈,不容轻视。

(一)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凸显,极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少数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能轻易获得各类奖项、荣誉和机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易滋生“舍我其谁”的自负感和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而多数学生则因成绩一般而无缘各类奖项,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鼓励,自尊心受损,失落感益增。马太效应强化了学生群体中等级的划分,对学生造成差别化心理危害,对和谐校园建设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消解作用。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有悖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高校追求的是学生的均衡发展,是“大面积丰收”,而不是少数尖子生的“高产试验田”。在马太效应下,获奖评优的机会总是为少数优等生提供,而广大普通同学大学四年则始终只能充当评奖评优的“分母”和“旁观者”。当多数学生都异化成评奖评优的“边缘人”甚至“局外人”时,我们教育的本质也就异化了。

(三)易形成“以成绩论英雄”的功利氛围,强化学生的功利化行为

不少学生入学初就从多个渠道了解到如何加大就业的筹码,诸如入党、当学生干部、多获奖项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成绩,“以成绩论英雄”的功利氛围就此形成。于是,跟老师套近乎要成绩的有,送礼改成绩的有,甚至用考试作弊手段获得高分者也绝非个别。

(四)易销蚀学生成长的动力,扼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马太效应造成的“补有余,损不足”的不合理现象,会形成恶性循环。因为只要学习好,就能轻易获得各类奖项,所以先进生也就容易淡漠集体活动,忽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搁置个性化成长;而大部分学生即使有某项特长,对某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与爱好,也终因学业成绩不突出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遇,个性化发展空间被挤压殆尽。

二、原因分析

那么,马太效应的这些负面影响从何而来?据调研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奖项设置偏少,且重综合、轻单项

在有限的奖项中,普遍存在重综合、轻单项的倾向。以奖学金为例,都是建立在综合测评基础上,涉及德、智、体、能诸方面。于是,尽管有学生单科成绩遥遥领先,或对感兴趣课程潜心钻研拿出了研究成果,皆无缘奖学金,因为一“综合”就基本“归零”了。至于三好生、优秀毕业生等,就更是综合性奖项了。

(二)各奖项间常常互为条件,关联性过大,评审标准欠科学

奖学金是以综合测评为基础的;优秀学生干部及优秀团员,是以是否获得过奖学金为前提的;三好生、组织发展更是以是否获得过二等以上奖学金为条件;优秀毕业生还要看是否得到过校级三好生的荣誉。如此钩打连环,优中选优,各类奖项、荣誉只能向少数学生集中,迅速形成优势积累。

(三)激励机制僵化,未能与时俱进,滞后于社会及人才市场需求

细数我们现在所实施的奖项,基本上都是10 年、20 年前设置的。尽管评审标准不断修订,但奖项总体上并无变化,未能顾及“90 后”大学生的新发展预期,激励导向无论是与社会及人才市场的需求还是与大学生内在发展需求都相互脱节。

(四)教育理念更新不到位,未立足于为所有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成长空间

一谈到评奖评优,我们的思维方式就深陷于“精英化教育”不能自拔。当我们运用激励手段以促进学生发展时,却“执着”于“优中选优”而抛开多数学生于不顾,“遗忘”了为所有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成长空间。

激励机制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织部分,它引导、促进学生朝着学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个性化发展方向迈进,若该环节不能配套并支撑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那我们的培养方案就不能最终落到实处,我们为人才培养目标所付出的全部努力就会功亏一篑。

三、对策思考

如何规避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有效发挥评奖评优工作在全体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正能量?借鉴部分高校的有益探索,拟提出如下对策原则,具体对策还有待我们一起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去探索,去细化。

(一)全员激励原则

让所有学生成长成才,是我们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开展评奖评优工作的出发点。全员激励是首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充分解放思想,彻底更新教育理念,坚决摒弃“优中选优”的传统思维定势,大胆打破围着少数优等生的小圈子转的桎梏,用“雨露阳光”沐浴着每一位积极进取的同学。

(二)目标导向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况下,积极性才会被激发起来。评奖评优的目的就在引导、促进学生向着既定的奋斗目标迈进,因此整个评奖评优工作体系都必经渗透目标导向原则。

为此,我们必须实行“三个对接”

1.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系统设置奖项是当务之急。笔者不成熟的想法是根据培养目标所涉及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先分别设置单项奖,再根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设置综合奖,这样先易后难,且自成系统。

2.与社会及人才市场的用人目标对接,让评奖评优工作变成撬动学生努力成为社会适用人才的杠杆。比如,用人单位看重社会实践及兼职情况,看重团队精神等,我们就增设“社会兼职先进个人”、“优秀团队”及技能类“优胜奖”或“达人奖”。

3.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对接,只有与这一目标成功对接,我们的评奖评优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广大学生的内心需要和满足这一需要的行为动机。

(三)分层分类原则

学生的内心需要与学生的层次、类别紧密相关。学生群体既有性别之分,又有专业、年级之别;既有学习能力强弱之分,又有家庭贫富之别;既有学生干部与一般同学之分,又有来自城市农村、本省外省之别。处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内心需要迥然不同,我们过去用“一刀切”综合性奖励,难以激发其目标行为,因为那不是他们的需要。因此,我们的评奖评优工作必须贯彻分层分类原则。决不能用统一的激励目标去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这是从实施途径上去规避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依据这一原则,我们更有必要加大单项奖的设置力度,让所有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绩、进步的学生都能及时得到肯定性评价,最大程度地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性,也就最大限度地扼制了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

(四)公平公正原则

在评奖评优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就是要从制度、程序上规避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

首先要修订完善评奖评优的相关规章制度;其次要改革评审程序,严格操作程序,以程序的公正赢得学生的公平感。

第一,可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即公布全部奖项及获奖条件,让学生据此确立可分步实现的个性化发展目标;第二,在评奖起点上增设个人申报环节,以激活学生自主发展的内在需要;第三,由辅导员或班主任牵头组织班干部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审核,对明显不符合标准者做好相应的解释及思想工作;第四,将审核结果包括存有争议者交全班同学审议,将最终决定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五,公布获奖结果后,利用颁奖集中进行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既让学生感受到实现前一目标的效价,又引导他们确立下一个需要目标,激发起新的行为动机。这样,评奖评优工作就不仅在公平公正的程序下运行,而且始终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了“育人”主题,为同步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人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出应有的促进作用。

必须指出,马太效应在高校评奖评优中并不都是负效应,其“优势积累”原理对拔尖学生加速成长、对力争取得先发优势的竞争意识的养成,都有其积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其正效应,尽量抑制其负效应,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1]杨秀让,王志杰.宿迁学院在评奖评优工作中的激励效应与教育策略[J].文教资料,2009,(11).

[2]陈抿名.我国大学生激励机制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6).

[3]欧旭理,罗方禄.高校奖学金评定中的马太效应分析及其规避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猜你喜欢

马太效应评奖个性化
马太效应
如果你是第三种仆人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这个世界处处都是『马太效应』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评奖获奖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马太效应下的中国医改
取消“热闹的评奖”是文化回归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