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社会建设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2014-03-31胡文婧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心态公平培育

胡文婧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生态文明基于心态文明,源于认知文明。只有心态文明,才能在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合理的行为,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提高生态自觉,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失缺了心态文明,生态文明就很难最终实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推动心态文明建设。心态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方面,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如何能把心态文明建设乃至社会建设贯穿到生态文明建设中,这是当前社会建设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笔者将从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公平公正社会氛围的营造、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投入力度、构建现代人居社会体系以及社会管理创新的协同等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社会条件

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有助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心态直接影响社会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因此,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使人们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进而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不仅需要个体的努力,还需要创设社会环境。

(一)个体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途径

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需要个体的努力。当前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个体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培育辩证思维。辩证唯物主义所倡导的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是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应引导人们以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客观、冷静地认识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2.培育规则意识。在社会生活中要教育人们树立规则意识、法制意识。规则、法制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外在表现,是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重要依托,可以约束我们的思维和行为,避免情绪化的思维方式和简单粗暴的行为方式。一个讲规则的人会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则,一个讲规则的社会,可以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安全感。每个公民都要树立遵守规则和法制的观念,要自觉维护自己生存的生态环境,对于目前所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要冷静理性地看待,对于环境污染带给我们的损害,要按规则合法有序地表达诉求,在关系社会利益、民族大义问题上,任何时候都要不失理智地作出客观理性的判断。

(二)培育理性有序的社会环境

培育和保护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社会,为生态文明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心态的形成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对于培育良好的社会形态来说至关重要。而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构建。通过政府的努力,不断完善各种协调利益的机制,为人民创造宽松的利益诉求环境。一方面,政府要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为老百姓开通处理解决矛盾的渠道,完善有利于满足百姓利益诉求、利益协调、权益保障以及矛盾调处的机制;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在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时候,要多一点平等耐心的沟通,多一点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确保人民利益,让人们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下去培育理性的社会心态。创设社会环境除了政府的主导,还需要拥有实力和资源的组织和个人的努力。拥有实力和资源的社会管理组织和个人要改变经济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要充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价值,做到秉公办事、依法办事,为创立理性有序的社会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普通老百姓也要在法制的框架下维护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平等、真实、诚恳的理性原则,这也是创设理性社会环境,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

二、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生态文明与社会公平紧密相连,生态文明的实现有赖于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合理分配。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利益问题。所以,协调和理顺各种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是社会建设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促进社会公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努力维护并尽量扩大城市公共生态资源,保护公共生态环境

各地应该强化对公有土地、水域等生态资源的管理,从长远利益出发,注重保护城市范围内的公共绿地,尽量使公共资源成为不允许少数私人开发使用的、受法律保护的禁区,从而在更大范围内保护更多城市公民的生态权利。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城市公共生态资源的监管,避免人为的破坏。

(二)加强对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监管

1.加强对农村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各地环保部门应当联合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等部门,做好规划,确保农村生态资源的安全。扶持辖区的企业、村庄配置、完善环保监管基础设施,加强对农村公共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鼓励有条件的村庄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保洁员,配备必要的装备,真正将公共生态环保监管覆盖到广大农村。

2.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保护。对于农村的土地管理,各地要严格土地使用制度。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进而保护生态资源。

3.加大对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力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用水。禁止在江河、湖泊、水库、渠道内弃置、堆放阻碍行洪的物体和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实行河道采沙许可制度,禁止围湖造地。着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投入力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让更多的农牧民得到实惠。还要加大节水宣传力度,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和农村居民都自觉履行节约用水的义务。

(三)保护弱势人群的生态权利

社会公平体现在多个方面,起点的公平、权利的公平、机会的公平、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等。为了有效地维护生态资源的公平占有和享用,在保护农民的合法土地资源方面,要改变过去不合理的做法。长期以来,在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政府部门动用公权力进行强制性“拆迁”,不断通过将所有权属于国家而使用权归农民的土地拍卖给开发商,在原生的生态环境中建立起一片片商业楼房或工厂。这一过程不仅使被拆迁的居民直接受损,也使得这些居民相应地丧失了对原居住地生态环境的享有权和使用权。而征地后的经济补偿却往往只涉及房产等财富,他们原本享有的生态环境却往往没有在拆迁过程中得到相应的补偿,这不仅极大地破坏了环境,损害了许多弱势群体的生态权利,同时也体现了一种不公平。面对这样的不公平,各级政府要加以重视,从制度的层面来创设公平,从而确保全社会成员享有公平的生态权利。另外,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们有权利保护自己的生态权利和生态环境,尤其是那些跨地区和跨国界的生态权利和生态环境问题,只有这样,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得到保护。

三、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进

“社会文明建设主要是通过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发展以民生为核心,包括教育、医疗、就业、保障、分配等方面工作的社会事业,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而当今社会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共同的追求目标,那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把社会建设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的协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社会管理创新的协同是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社会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效率。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属于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协同。能否有效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管理创新能否与生态建设协同推进。基于目前各地森林、湿地资源的破坏以及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的协同,严格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此外,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协同做好污染减排工作,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环境治理体系,不断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重视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场所的建设,加强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的治理力度,还人民以碧水蓝天。

(二)通过社会管理创新的协同,开辟生态文明建设信息交流与监督的渠道

1.加强生态文明信息化建设。通过有关部门协调,设立综合性、跨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该机构同时可以为推进公众环保教育提供宣传、咨询、交流。

2.加强各地区的合作交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伙伴关系,实现环保技术、资源共享,共建共享全面、立体、动态的生态环保体系。

3.强化社会监督。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要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者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

[1]王玉虎.生态文明建设首需建设“心态文明”[N].学习时报,2013-05-13.

[2]李惠斌. 生态权利与生态正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J].新视野,2008,(5):67 ~68.

[3]栾亚丽.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

[4]沈忻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管理创新[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11):12.

猜你喜欢

心态公平培育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做谦逊的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公平比较
还是“看掐架”心态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