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校园环境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2014-03-31由磊
由 磊
(衡水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河北 衡水 053000)
信息化校园环境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
由 磊
(衡水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河北 衡水 053000)
为了满足高校学生课下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以高校信息化校园环境为基础,建立适应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学习共同体模式。该模式的建立、发展、支持和保障机制与高校教学目标相配合,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自身特点,为高校提供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信息化校园环境;学习共同体;保障机制;在线学习
一、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基础条件
学习共同体是指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和助学者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在相同或相近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作、问题解决等形式构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知识脉络”的动态结构[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校园学习模式也在不断进步,更加依赖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与帮助,信息化建设也是各类院校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教学硬件设备的发展是和世界上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接轨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教学硬件都会发展出与教学相适应的设备。但是我们的软件部分,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硬件设备的教学模式却没有跟上硬件的发展步伐,甚至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面对着这种落差,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够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能够满足校园内部学生的学习需求,利用信息化校园环境构建高校内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进行的。
在线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两项内容:一项是互联互通的网络;一项是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两项内容都可以通过便利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来加以满足,所以说信息化校园建设是学校学习共同形成与发展的技术基础[2]。
二、学习共同体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现代信息化环境的发展,让信息呈现的方式发生彻底改变。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工具任意搜索感兴趣的知识内容,但网络搜索属性增多以及监管力度不足,让许多冗余信息呈现到眼前。需要与不需要的内容都堆砌在显示器内,我们搜集信息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但是花费在信息筛选方面的时间却成倍地增加,这时候我们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请教一些有类似经验的人,通过吸收有价值的经验,让学习过程少走弯路,节省更多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我们可以将具有同样兴趣,或关注同一件事的人称之为“学习者”。他们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取相同的、有用的信息,如果利用当前的信息传输环境,使用智能性移动网络终端,他们之间的交流障碍并不存在,问题是如何将不同的学习者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学习者兴趣为基础,该学习模式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学习中也不应该忽视这一点。当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发生兴趣后,这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进行相关领域的探索,基于兴趣产生的学习动机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我们应该对这种学习加以引导,利用比较成熟的信息化环境,采用多种网络交互方式组建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学生可以相互扶持,共同探索,彼此交换意见,并合作完成多种任务。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在注重学习内容、方向的共同特性时,也要充分尊重个体差异性,为学生知识的丰富、个性培养,甚至特殊技能的训练都起到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作用。
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可以是定期的针对特定学习目标举行的学习活动,也可以是网络上的虚拟社区,只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的性质来选择交流方式即可。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共同体中知识的传输大部分发生在学习者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活动,应该利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互技术为学习共同体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是一个动态过程,不管是人员、话题、会话等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这些特点可以利用信息化校园环境所具有的移动接入方式加以体现。
当今的学生更加注重个性化,希望在一方面或多方面体现出独特个性是他们的追求目标。学校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统一的、单向的知识传输过程,这与学生个性化要求明显相互矛盾。在面对这种矛盾时,学校可以不予理睬,但这种忽视很有可能会带来不可预知的反效果。如果我们采用积极的方法去化解矛盾,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并通过特定的方式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在获得书本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有意义的个性化发展,无论是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还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发展都会有所帮助。所以本研究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通过组建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加以规范引导,以达到学生管理与学生发展双双受益的目的。
三、学习共同体建设过程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动态的组织结构,它的建设与一般的学习模式建设相比有公共点,也有特殊之处。高校内部的每个个体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知识上都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再加上年轻人勇于尝试创新的精神,这都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高校也是一个人员密集且纪律性较强的地方,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校园内部学习组织的建立都应该在保持自身特点的同时,也要与高校正常教学管理活动相适应,从而达到相互促进彼此受益的效果[3]。
通过对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过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以兴趣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类型化划分
学习共同体建立之初,首先要根据学习兴趣来进行学生类型划分,这里的学习兴趣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是积极有意义的内容就行。比如爱好体育锻炼的人以“锻炼身体”为导向,并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相互交流锻炼心得体会。也可以鼓励更多的人通过交流互动,了解更丰富的体育知识和项目,尝试原来没有参与过的运动,开拓个人的思维、眼界等。对学生进行类型化划分以后,可以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意见,让指导方案变得更加具体,可行性更高。
2.以具体目标为导向,组建学习共同体
有了共同的兴趣爱好,以此为基础来组建学习共同体,在组建过程中要以具体的学习目标为导向。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可以吸纳任何具有共同爱好的学习者加入,判断加入者是否为学习者的标准就是——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如果只是为了图新鲜而盲目地参与,很少或者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活动,没有实际学习行动来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那么他不应该算作该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共同体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面对共同的学习目标,每个学习者之间的学习技巧都存在差异,可以利用共同体内部的交流机会来判断不同学习技巧的优劣,只有满足大部分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技巧才能在共同体内部得以传播与学习。
3.利用信息化校园环境组建多种交互模式
处于校园内的学习者可以利用多种信息交互方式,完成与学习共同体其他成员的对话交互活动。智能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克服了不同时间、地点、区域的限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共同体内部交流的机会。也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多种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服务,比如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库等,如果感觉网络探讨形式还不能够达到理想效果,可以先在网络公共平台发出提议,利用校园环境的便利条件组织线下的见面、讨论、会议等交流模式。
4.设定学习领袖,带动学习氛围
学习共同体是针对特定学习目标建立的,具有明确学习目的的组织形式。在这个组织中包含有各式各样的学习者,每个人面对学习任务的态度不尽相同,应该通过特殊方法形成一定的学习氛围,加以利用来推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要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指定为学习领袖,通过他的知识、态度、行动甚至个人魅力等方面来影响普通学习者,从而带动整个学习共同体的积极发展。在学习活动中遇到各种困难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沟通、协商时,也可以让学习领袖带头,按照一定的策略完成学习之外的多种社会任务。比如与学校协商活动场地等情况,这就需要共同体中推荐出一位领袖,以他为代表来完成与学校有关部门的交流、协商工作。
5.设置具体任务,以此为标准对学习共同体进行考核
学习共同体是依赖并利用校园环境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这样既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学习共同体在某种特殊机制的监督下,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学习共同体不是一个实际的规范化的学习组织,但是不能因为这些特点,就可以说它跳出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之外。学校为学习共同体活动的展开提供便利条件,比如场地、器材、环境、信息资源等,也要通过一定的机制标准来对学习共同体的自身价值进行考核。相关学校部门可以在特定时段设置具体学习任务,根据学习共同体组织的完成情况作为标准,以此来判断该组织存在的作用与价值。
6.学习结果反思,交流经验、心得、体会
知识的获得除了记忆外,还需要通过运用、总结、反思等环节来加强巩固。学习组织建立的初衷就是要让学习者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利用每个人在学习任务中所获得的经验、心得、体会来完善相关知识结构,保留精华部分从而达到让经验升华为知识的目的,为新的学习者提供指导和帮助。在学习共同体中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发起针对任务或学习目标的反思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完成对知识的收获进行测评,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制定下一步的学习策略等多项内容。
四、结束语
学习共同体在规范化培养学生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专长等方面充分发展。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身心的健康发展。从建设过程不难看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各种想法的碰撞,知识的传输是让学习共同体有效发展的基础,信息化校园环境的建设为此提供了便利条件。传统的校园环境中,学生都生活在一个区域固定的校园范围内,但是正常的院系专业等属性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群体,有时直到学生毕业也没有机会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交流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具有同样兴趣爱好的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而在信息化校园环境中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较小,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博、微信等网络交互工具打破异地异时等因素限制,进行学习伙伴查找,学习活动组织,学习任务协作等行为。总之要保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发展,需要各种外部条件的整体作用,需要各方的关注。学习共同体也是培育出来的,大家的共同关注就是学习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于占龙,周虹,富春岩.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网络教学模式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108-110.
[2]赵惠,于素云,陈美玲.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学术研究,2013(5):27-29.
[3]张玮.基于网络交互的学习共同体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8):25-28.
ResearchontheConstructionofLearningCommunityinCampusInformationEnvironment
YOU Lei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out-of-clas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students learning community mode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ampu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The establishment, development, support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the model is in line with college education goals, 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 community. It also provides a new training model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 campus environment; learning community; security mechanism; online learning
2014-10-23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信息化校园环境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研究》(13041338)
由磊(1980-),男,山东海阳人, 教育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研究。
G451
A
1008-469X(2014)06-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