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梦”的关联
2014-03-31袁双龙盛宪之
袁双龙,朱 畅,盛宪之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运用和发展,不断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社会建设等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国共产党灵活地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赢得了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走向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我们重温过去那段历史,重新解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人民追逐的“中国梦”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梦”
“中国梦”可以是所有中国人的“个人梦”,也可以是中国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阶段梦”,还可以是整个中华民族苦苦寻找复兴之路的“终极梦”。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里的“中国梦”是指强国富民的“终极梦”,当然也涵括了“个人梦”和“阶段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一直怀揣强国富民的中国梦。尤其是近代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民族的“独立梦”、“强国梦”和民主的“解放梦”在苦难的中国人心中愈发强烈。为了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和自强运动。例如太平天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推行的戊戌变法、清廷内部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以及革命先驱孙中山领导的三民主义革命等,这些运动极大地冲击了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可惜的是这些运动本身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不能为中国革命找到出路。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步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始探索实现“中国梦”的马克思主义道路。李大钊是首倡马克思主义救国道路的第一人,他突破封建思想的禁锢,宣传马克思主义救国救民的真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见解,李大钊说:“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个方面”、“我们最近的言论,偏于纸上空谈的多,涉及实际问题的少,以后誓向实际的方向去做”。[1]P22-24李大钊的思想为以后中国人宣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在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人开始了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解答中国革命问题的实践探索,毛泽东说:“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即按照中国的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2]P2此时,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不仅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整个中国革命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还全面、准确的把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判断了中国革命的出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制定了党在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解决了党在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等基本问题,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最终推翻了百年之久的帝国主义半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梦”。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等共产党人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跟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从1949年到1952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已经成熟,1953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提出了要用10到15年时间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要求,即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完成新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三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造,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提前完成,我国仅用了近5年时间,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之久的阶级剥削制度,实现了中国人的民主“解放梦”。
1957年,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共领导人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认真分析苏联的经济模式,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再次结合的社会主义道路。此时,中共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当前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取代了对抗性的敌我矛盾。鉴于这一矛盾的变化,我党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的战略设想,并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做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然而,党内仍有部分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偏离了毛泽东思想指引的正确航向,错估了中国发展的形势,大谈经济蛮干,做起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大跨步走进共产主义社会”的“共产梦”,或是制造红色恐怖,走上了“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的“修正梦”。而不管是“共产梦”还是“修正梦”,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现实而具体的“中国梦”相背离,注定要走向失败。
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梦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重大挫折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也为我们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不仅正确评价了毛泽东本人、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还创造性的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的第二次结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从更深的层次来认识和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的问题,为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什么是社会主义?小平同志认为应该从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认识她。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117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规避了过去离开生产力空谈社会主义的错误,把生产力问题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议题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本质理论为我们党厘清了生产力建设与我国人民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人民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十分匮乏的境遇中解放出来,离不开生产力这一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我们党必须抓住机遇,利用好当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好时机,发展生产,积累财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的认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生产力建设的现实要求。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中全会以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现实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尽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了很多年,中国政治、经济改革成绩斐然,但是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差,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上层建筑方面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仍然无法得到体现。小平同志认为我们现在搞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我们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而且这个阶段将是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2]P142由于邓小平等人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全面把握和正确认识,我们党才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四大奋斗目标:在经济上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劳动成果,实现“富强梦”;在政治上实现政府高效廉洁、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和睦相处的政治局面,实现“民主梦”;在文化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实现“文明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四大梦想是我党基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的科学预见。为了实现这四大梦想,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谋划了实现四大梦想的战略发展规划:第一步,头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温饱水平。到199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8718.3亿元,比198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4545.6亿翻了4番,完全实现了“温饱梦”;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0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8000.5亿元,比1990年翻了5番,基本上实现了“小康梦”,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完成“富裕梦”。[2]P155“三步走”战略规划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质量互变的观点,从“温饱梦”,到“小康梦”,再到“富裕梦”,层层递进,是我们社会财富的量的积累,是人们生活品质的质的飞跃。同时,“三步走”的战略规划也是基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角度来描述的,体现了邓小平等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的人民利益观和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成熟的表现。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梦”
上个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展开,我国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全面地分析了党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角色,科学地总结出新时期治党治国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分析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现实命题。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工作中根本性的理论追问,而且是我们应对时代变迁的现实考量,更是我党开启“中国梦”的必要环节。江泽民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我党自身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永远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是我们党建工作的重点。[3]对于共产党,先进性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们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在过去90多年里,我党始终准确的把握住时代脉搏,站在时代的前列,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种种实际问题,为实现中国梦铺平了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毋庸置疑。但是评价一个政党先不先进,不能光看历史,还要看现在和将来。江泽民说,“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P29这是江泽民同志对我们党的永葆先进性做出的最集中而深刻的概括,最现实的期盼,是我们党建工作的奋斗目标,即“先进梦”。江泽民把党的先进性与中国生产力、中国文化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赋予了党的“先进梦”具体而现实的时代内涵,同时作为我们党的“先进梦”的实践依据和衡量标准,为我们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梦”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深刻地总结了我国过去2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新世纪我国和世界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大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P36它是我国在新形势下为破解发展难题,寻找发展出路,保持健康、全面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把全党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切实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发展梦”也是托起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共产党人追寻“发展梦”由来已久,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毛泽东等领导人突破苏联发展模式,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高度诠释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发展是硬道路”的著名论断。江泽民同志从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角度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胡锦涛同志更是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厘清了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现实问题。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原点——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回答了“为什么发展”。胡锦涛同志说,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4]这里的“谁”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指一切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理应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党“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2]P284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施了大量的惠民工程,创造性地解决了人民群众中许多现实而具体的利益问题,诸如免除了存在几千年之久的农业税、在广大农村推行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建立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等等,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有大量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比方说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上学看病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依然存在。我们党要实现一个人人幸福、生活富足的“民生梦”任重而道远。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解答了“怎样发展”。关于社会发展,马克思做了大量论述,他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社会作为一个由各个要素和子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其发展是社会诸领域全面协调的发展,同时,他认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既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也要重视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围绕人这个客观存在的因素来展开社会实践,努力把社会建设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集合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是我党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解决我国目前发展困境所提出来的,是以人全面可持续发展为考量,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展开工作的总体布局。我们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发展的完整性、可持续性,更加重视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点从我们党绘制的2020年社会和谐发展的任务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2]P283这项任务浓缩了我党对未来几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憧憬,它以博大精深的和谐哲理内核为支撑,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实现了当代中国“和谐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观的历史性结合。
五、十八大以后开启新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他们高屋建瓴,思想深邃,辩证精辟,朴实清新,体现了非凡的政治勇气和真理魅力,彰显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5]是指引我们实践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十八大以后,在践行民族复兴梦的过程中,以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来剖析现阶段我国改革遇到的问题,高强度、多维度的提到了深化改革的战略构想。中国的改革经历了30多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到开放、富强、文明的历史性转变。如今,中国的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习总书记强调“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这是对我国改革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对今后改革方向的谋篇布局。当改革业已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的时候,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们开启了一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具有方向性的改革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6]从中可以看出,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其范围之广,力度之强,都是前所未有的,为我们在新的时期重塑“改革梦”指明了出路。
中国的改革梦历经了35个春秋,从党在不同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次改革的轨迹,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的阶段性、累积性、历史性认识过程。十八大之后的改革宣言,反映了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更加全面的掌握改革的时代性、规律性和科学性,是向更加理性的改革的征途迈进。
六、结语
梦,是主体潜在心理的某种暗示。中国人从“民族独立梦”、“民主解放梦”、到“改革梦”、“党建梦”、“发展梦”、“复兴梦”的提出,是各个特定历史时期对未来作出的科学预见,每一个梦都是我们“中国梦”具体而现实的内容。从中国过去近100年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一个个“中国梦”圆梦之旅都是我们党自觉的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并不断实现理论自省、制度自省的奋斗历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梦”的实现至关重要,不可割舍,这也是未来中国富强民主文明的理论基石。
[1]李大钊.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孙春兰.搞好自身建设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保证[EB/OL].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792/5795/20010 814/534415.html.2014-5-20.
[4]张勤德.充分重视“最重要的标志”[EB/OL].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360717.html.2014-5-20.
[5]于伟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EB/OL].http://fujian.people.com.cn/n/2013/1108/c181466-19878086.html.2014-5-20.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2/c_118 113455.htm.201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