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河南”建设实践探索中的“四发挥”体制创新

2014-03-31姜国峰

关键词:河南政府生态

桂 玉,姜国峰

(河南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四个河南”建设实践探索中的“四发挥”体制创新

桂 玉,姜国峰

(河南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四个河南”建设,需要在实践中着力于体制创新,重视从宏观层面进行制度设计,发挥好市场在富强河南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文明河南建设中的宏观指导地位、民间力量在平安河南建设中的保障性作用、生态在美丽河南建设中的引导性作用。

“四个河南”;市场;政府;民间力量;生态

一、发挥市场在富强河南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助推科技、文化与民生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重大创新,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未来我国资源的配置方式指明了方向,对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建设富强河南,重点是以科技发展、文化产业以及民生事业等为着力点。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坚决改变改革开放之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从源头上扭转强政府与弱市场的发展格局,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再主导资源配置,而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回归到市场配置资源的正确轨道上来,改变政府掌控和市场掌控并存甚至政府掌控市场资源过多的现状。要保证市场各参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本着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原则,一视同仁地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不再以所有制划线,尤其要将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制度政策、法律法规、资金环境等方面给予优惠,提高民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做好管理和分配制度、科技政策以及产业发展战略等顶层设计,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紧紧围绕这些顶层规划而非政府强制命令来进行,使整个社会处于依照既定目标有序发展的良好氛围中,为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奠定坚实基础[1]。

其次,要培育现代市场体系,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培育技术含有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商品和生产要素供给者,为满足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围绕科技发展的新形式——产学研协同创新、文化发展的新趋向——文化产业等关键词,积极培育有利于这些经济发展新路径和新兴行业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富强河南所需要的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战略新兴产业,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纺织等四大现代服务业,配合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等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加快发展河南具有相当优势的文化产业,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和民间资本注入,促使河南省由“制造中心”向科技含量丰富的“服务中心”转型。同时,要本着促使制度相对完善、政策透明度高、政府办事效率高、法律和市场环境规范有序的低交易成本等目标,依据河南发展实际和现有优势,科学规划城乡发展,重点突出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关联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形成职能配置合理、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分工体系,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要完善经济调节与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目标。围绕富强河南建设中重点涉及的民生问题,从经济调节的角度出发,从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出发,结合经济改革中需要进一步理顺的各级政府收入划分问题,不断完善各项财税金融制度,包括财政政策、融资政策、土地政策、科技政策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效能,引导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等[2]。从经济分配的角度出发,要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和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有效参与,进一步改革审批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承包等进入住房、养老、就业、医疗、教育、环境、食品药品等民生领域,促使初次利益分配和再分配力度的合理化,本着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原则,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目标[3]。

二、发挥政府在文明河南建设中的宏观指导作用,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助推文化市场、文化内容体系与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是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河南社会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重要路径。当前,建设文明河南亟需的文化市场关系、理论和实践关系以及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都有待进一步理顺、深化和推进。

首先,要加强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文化市场关系。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文化市场运作关系,是推动文化事业良性运转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传统文化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党和政府对于涉及文化的问题过于敏感和谨慎,过多关注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了其所具有的商业属性,导致绝大多数的文化管理体制都以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为重点,在制度设计、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操作中存在诸多误区,使政府管理部门陷于琐碎的微观文化构建之中而忽视宏观层面的文化管理,导致文化事业建设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为了解决上述尴尬问题,必须加强宏观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重新理顺和定位文化市场各主体的关系,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文化发展重点,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将文化宏观管理权、公共文化发展规划权、文化法律法规制度制定与颁布权、文化市场秩序管理和规范权交给政府,避免政府对于文化市场的直接介入或者越位干预,使政府成为文化市场调控政策的制定者;将文化生产和经营权交给市场和社会,促使市场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为文明河南建设提供有序竞争的文化市场环境。

其次,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道德建设等文化内容体系,注重理论的挖掘和实践的探索。在推进文明河南建设过程中,不断深化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探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应该组成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宣传机构,负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挖掘、提升和宣传解释,并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关注、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之成为个体思想和行为的指导,进而夯实文明河南建设的理论基础。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公民道德建设,使公民道德建设成为一项长期工作。针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的事实,应该由政府部门牵头,引导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民间社团、个体积极参与公民道德建设。要通过财政拨款、慈善捐款、民间资本注入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以树立典型、点滴渗透、人人自觉为目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公民道德大讨论、道德品牌营销等多种形式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和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奠定文明河南建设最广泛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最后,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公益性文化事业重点涉及公共文化建设,是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目前,我国在以公共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中,多数采用政府统揽、有限制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进行,往往造成重政府投入而轻实际效果考量、重覆盖面而轻精和细、重表面化投放而轻实际需求等问题,使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河南在这方面与全国情况极为相似。为此,应该进行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促进横向和纵向协调配合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格局的形成。一是要确立政府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本着必须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和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利在群众的原则,对于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负重要责任,并在资金投入、管理服务以及反馈评价方面形成富有成效的完整体系[4]。二是要引导民间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要通过完善财税、信贷等手段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兴办文化事业,鼓励国内外社会法人和各界人士捐资兴建各类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项目,形成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文化项目以国家投资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捐赠的多元资金筹措体系。在民营资本建设公益性文化机构、文化产业、文化设施的过程中,应从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其发展壮大,使之成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和新生力量[5]。三是要不断发掘、培养文化专业人才。通过教育培训、本土人才发掘、外来人才引进、人才自由流动和共享等方式,汇聚文明河南建设过程中亟需的文化专业人才,使其成为文明河南建设的强大智力支撑[6]。

三、发挥民间力量在平安河南建设中的保障性作用,以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和谐社会构建的安全系数

当今社会,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也是平安河南建设的最大障碍,其背后既有政府保障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的原因,又有公众利益诉求渠道不畅通、利益协调体系不完善的缘故。所以,应该不断健全平安河南建设的保障体系,完善风险预警与防范体系,探索全社会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合理化体制等,为维护河南社会稳定,早日实现平安河南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要健全平安河南建设的保障体系。以强化领导责任制为重点,以公共安全治理为目标,不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尤其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及时传递,形成政府部门联合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体系,确立跨部门合作的领导核心;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为重点,以建立管理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合理配置和有效划分公共安全资源,政府主要负责公共安全资源的提供和监管,社会主要负责公共安全资源的使用和评价,使公共安全资源的效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提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效率[7];以加强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不断培养平安河南建设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打造高素质、高水准、强能力的维护社会稳定的专职队伍。

其次,要不断完善风险预警与防范体系。针对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频发的趋势,要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综合的监测信息分析、规范的风险管理流程、科学有效的沟通途径,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与防范体系。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对突发性或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找出事件发生的关键要素及其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决策层以供参考。通过综合的监测信息分析,能够将通过各种途径汇总的信息运用技术手段进行处理,得出科学客观的结果,分析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事件爆发的可能性和概率。通过规范风险管理流程,利用明确信息报送主体责任、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建立科学有效的沟通途径,将全社会力量都纳入到风险防范体系中,实现多手段、多途径、多渠道的预警和防范,形成平安河南建设的强大社会合力。建立健全公众利益诉求渠道和利益协调体系,使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得到合理有效的传递,并能够及时地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当事人,体现政府的诚意。另外,由于还没有一套成熟有效的利益协调体系,不同的利益阶层、利益集团、利益群体和个体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协调,社会分化和矛盾激化不可避免,而且还有可能引发社会和政治动荡,所以,应该以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保障,做好打利益协调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最后,要探索全社会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合理化体制。群防群治是建设平安河南的重要途径。所以,要积极吸引企事业单位、民间社团、社区、公众积极参与平安河南建设中来,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应该推进平安河南建设的双重管理体制改革,解决以往政府对民间力量的运用和监管不到位、民间力量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使原来的平行线管理体制变成直线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与社会互动的直接管理体制。政府部门应引导民间力量成为群防群治的重要参与者,健全群众利益诉求和反馈渠道,为安全治理注入新的能量;应对民间力量参与群防群治给予相应的法律保护、政策支持以及资金保证,打造合法化且稳定的建设平安河南的社会力量,并促使民间力量成为群众利益协调的有效参与者[8]。

四、发挥生态在美丽河南建设中的引导性作用,不断完善生态战略与管理、激励体制

当前,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态建设问题,这也是美丽河南建设最大的瓶颈。由于很长一段时间对经济发展的过度重视,河南目前存在比较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些已经成为河南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首先,应加强生态建设的宏观战略设计。根据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构想,河南省委省政府应该以高瞻远瞩的目标进行生态建设的宏观战略设计。应该本着可持续和科学发展的原则以及体现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美好愿景,借助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契机,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从优化土地资源、水资源、空气资源以及新能源等角度制定有利于美丽河南建设的战略规划。这些战略规划应该包括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指导原则、实施步骤、组织保障、考核评定等内容,为分步骤、更有效地实施文明河南建设提供清晰的宏观指导和实施依据。

其次,要创新生态管理制度。美丽河南建设的主体仍然是政府,这就需要政府在生态管理制度方面应该有所创新,并体现成效性。应该合理划分和整合主管部门权限,使生态管理集中于几个大部门之间,并明确责、权、利等,以减少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诿等,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工作运行和办事效率[9];应该完善区域性和流域性的生态管理制度,着力解决和处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案件的来访投诉、跨省区域和流域重大环境纠纷,以及处理结果的反馈、信息公示、典型案例分析、环境污染处理警示教育工作等;应健全生态考评标准与考评体系,推行绿色GDP考评方式,加大绿色GDP在政府工作考核和评价中所占的权重,制定详细的生态建设考核指标,强化政府官员的生态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各级政府工作目标中将生态发展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而非口号式任务,改变以往以经济总量论英雄的做法,为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最后,要完善生态激励制度。要采用低投入、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扶持等手段引导全社会树立自觉承担生态建设的责任意识,整合各市场主体的生态资源利益分配,推动全社会积极推进生态产业结构改造和升级的热情,打造生态资源——生态产品——生态再生资源——生态再生产品循环流动的市场运行机制,努力促成创新型生态产业发展结构,形成热衷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良好社会氛围。应严格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市场准入规则,坚决抵制打着“生态”的幌子进行过度开采、低效利用的市场生产行为[10],通过严格审批、监控和处理等程序,使生态建设中的市场行为更加合理、合法和积极。应加快科技创新与发展,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生态产业作为新兴行业,有巨大的利益存在和发展空间,但也同样存在经验不足、管理不规范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度有限等问题。应该通过税收、信贷等金融手段激励生态产业的科技创新,对于生态产业发展中表现优秀和贡献较大的企业进行奖励、宣传等,创造有利于科技成果产生和流转的外部环境,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保证。

总之,“四个河南”建设的战略谋划和整体部署已经确立,推进实现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的路径和方法也已逐渐清晰,但如果没有健全的体制提供保证,很多工作不仅无法开展,甚至连战略规划都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围绕“四个河南”建设所涉及的“富强、文明、平安、美丽”等问题,以“政府、市场、民间力量、生态”等宏观设计作为回应,既是进一步优化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提高政府效率效能的需要,又是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1] 石军.找准立足点,抓住着力点,凝聚拉动力,加快推进经济体制转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2] 赵振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1).

[3] 潘华实.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利益冲突协调机制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4] 俞晓敏.中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5] 张良.论文化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建构[J].理论与现代化,2014(1).

[6] 吴九占.提高党的文化执政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与自信[J].湖北社会科学,2013(4).

[7] 张立荣,冷向明.论中国未来政府治理范式的特质与进路[J].江海学刊,2007(3).

[8] 张晨.政府治理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价值、困境及出路[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

[9] 孙芬,曹杰.论中国生态制度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基本思路[J].学习与探索,2011(6).

[10] 徐民华,刘希刚.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制度建设[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5).

(责任编辑:王菊芹)

The“Four-ExertionMechanism”intheConstructionofthe“Four-HenanProject”

GUI Yu, JIANG Guo-feng

(DepartmentofHumanities,HenanInstituteofEngineering,Zhengzhou451191,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our-Henan Project” requires both a mechanism innovation in practice and a mechanism designing from a broad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 goal, we expect the market to exert its decisive influ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prosperous Henan, the government to play its guidin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ivilized Henan, the non-governmental forces to safegu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peaceful Henan, and the ecology to play a channelin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picturesque Henan.

the Four-Henan Project; market; government; non-governmental forces; ecology

2014-08-21

桂 玉(1966—),男,河南固始人,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 姜国峰(1980—),男,黑龙江勃利人,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F124

: A

: 1008—4444(2014)05—0022—04

猜你喜欢

河南政府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出彩河南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