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林院校生态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4-03-31孙小霞吴则焰林文雄

关键词:农林生态农业

孙小霞,吴则焰,林文雄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协同进化提供了科学基础。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大背景下,生态学知识的普及对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生态学教学已成为21世纪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生态学科的发展也有助于技术创新生态化,大学教育中生态学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深化对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但是,目前中国高等农林院校的生态学教学多还停留在农林类专业,教学内容也多以生态学基础理论为主。生态学课程面临着学科地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许多方面的冲击。因此,适应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时代需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入进行生态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课程2006年被评为福建省精品课程,2008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结合该校生态学教学的改革情况和实施效果,生态学课程组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改革高等农林院校的生态学教学。

一、调整课程体系

自1983年以来,国家农业院校陆续设立农业生态学课程,1986年开设了农业生态学硕士点。目前,农业生态学是国家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大农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或重要选修课程。但是,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众多高等农林院校发展为综合性大学,高校专业设置从原来的农林专业占主导逐渐向多学科综合发展过渡,农学类专业的招生比例在全校学科专业所占的比例逐渐缩小。因此,接受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学生数量在总生源中所占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然而,当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特定阶段价值观支配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树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们价值观的转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以建立科学价值观、倡导绿色消费观为切入口,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全校范围内普及生态教育,宣传生态文化,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课程类型划分过细,学生接受的多是某一方面的生态学专业知识,而对生态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这极不利于生态学基本视角——整体观和综合观的确立。基于以上问题,课程组认为生态学课程不仅要做为高等农林院校大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而开设,也要做为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程而开设,同时也应该做为全校素质教育课重要的一部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通过课程类型的扩充和整合,一方面扩大接受生态学教育的群体,另一方面,提高生态学教学的针对性,强化大农学专业学生的生态学基础知识。

自2006年以来,课程团队陆续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生态学概论”公选课,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追逐美丽中国梦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又将生态学普及与美丽中国梦相结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生态文明——撑起美丽中国梦”公选课。公选课开设以来,有法学、管理学、经济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等众多非农学专业的学生积极选修,多年来,选修学生一致反映,该门课程让他们用全新的系统思维去认识自然、看待社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关爱。目前,该课程的视频公开课已经在爱课网上线,生态学知识的普及对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二、明确课程目标

随着人口爆炸、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问题的出现,人类文明逐渐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改变人的消费观、发展绿色技术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因此,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定位,课程团队重新确立了“以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为主线,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核心,以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服务与社会生产实践为落脚点”的课程新目标。21世纪的生态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掌握自然生态现象与过程的观察、分析方法和生态学的基本实验研究技术,初步具备运用生态学原理从事生物生产和管理的一般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观和生态方法,具备较强的生态观念与环保意识,能自发的采用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层次观、协同进化观、同生观、共生观、互惠观、普惠观等生态学理念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将生态学思想和生态学理念渗入到各个学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开展不同专业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为不同专业的生态学教育提供指导。

三、整合课程类型,优化教学内容

适应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目前高等农林院校开设的生态学课程主要有普通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园林生态学、土地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湿地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等,课型繁多,课时也参差不齐,致使教师在课程管理和课程目标定位时存在较大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应整合课程类型,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课程类型简化为普通生态学或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概论和应用生态学3大类型。

普通生态学做为大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生物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结合农林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服务农村”为理念,注重理农结合,加强生产实践,全面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其教学重点应放在生态学基础理论和农业生态技术上,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生态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掌握生态学基础理论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掌握一些农业生态技术,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生态学基础理论解决农业生产中一些现实问题的能力。具体讲授时,可以以农业生态系统介绍为主线,让学生在全面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特性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农作物个体与其环境的选择和适应,农田昆虫种群的消长规律及其与农作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统能物流循环的过程和特点。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以及各项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选择和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有助于合理施肥、多样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全面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生态学概论可做为全校素质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开设,其重点放在生态思想传播和生态知识普及上,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学生的生态伦理观、环境道德观,进而形成新一代人的生态意识,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态素养。具体讲授时,应以生态文体为主线,穿插介绍生态学理念和基本知识在日常生活、工程管理、商业运营和社会生产等方面的渗透和应用,除了教材上的基础理论内容外,必须增加地方乡土风情,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自己生长和生活环境变化时,深刻理解小我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对生产方式转变的意义,通过转变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积极应用或开发相关领域生态技术产品,全方位推动社会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应用生态学主要介绍生态学基本原理在自然保护、农业、经济、社会政治、规划设计等领域的应用现状,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可在各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任意选课,主要以专题讲座和课程研讨的方式进行,任课教师可根据各个学科的专业特点,适当筛选,突出各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热点。总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必须立足于当前社会发现的现状,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以培养“生态人”为出发点,根据各学科的培养目标和各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不断更新自己的课程授课内容。

四、结合课程网站建设,实施“研究型”教学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探索适合生态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对生态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型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将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生态学知识点多、涉及的交叉学科多,研究对象空间尺度变化大、时间跨度长,授课对象专业背景复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多样化等特点,课程团队以生态学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结合生物学专业教学计划调整,在生物学专业独立开设了生态学实验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新开设了生态学研究法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研究命题,分小组展开研究。同时,依托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精品课程网站的资源,教师在理论课教学计划中不断加重学生自学和讨论课的比重,并落实教师授课、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作业、课程讨论、学生实践和课程考核等6个课程教学要素,努力尝试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时,教师在开课之初就布置学生分小组选取当前大家熟知的生态学相关问题查资料写综述报告,如海洋渔业可持续、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农业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养殖污染、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回收、全球变化等问题,课程讲授时结合相应章节展开讨论,如种群增长理论结合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种群生态策略和限制因子定律结合濒危物种保护,由此加深学生对生态学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并结合课程网站建设和网络课程,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料进行自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锻炼其多方搜集资料,有效组织材料的能力。与此相适应,课程组不断探索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不断加重课程作业、课堂表现和课程讨论的比重,改变原有的注重考试结果的考核方式为现有的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比传统教学方法更高的要求,授课效果受班级人数、班级学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基础知识差异等多方面的影响,目前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各农林院校生态学教学团队必须根据自身实际,不断探索,丰富实践,多方交流,全面提高生态学教学的效果。

五、结合生态校园建设,全面提高生态学教育效果

结合福建农林大学生态校园建设,课程组成员积极探索实施包括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文化素质教育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利用校园报刊栏、广播、网络等进行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宣传,组织学生开展生态知识竞赛,鼓励学生组织生态摄影、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等系列生态教育活动,让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观,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摒弃不良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争做“生态人”,积极投入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去。

[1] 奉公,彭光华.21世纪对高等农林专门人才的素质要求[J].高等农业教育,1998(12):34-36.

[2] 周志翔,徐永荣,冯兴伟,等.围绕大学生素质培养改革农林院校生态学教学[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1(1):81-84.

[3] 胡玉佳.生态学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21(5):119-120.

[4] 宋日,吴春胜,马丽艳.试论农业高校的生态学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2(2):53-54.

[5] 张春霞.适应发展的需要,构建农科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88-91.

[6] 朱慧,马瑞君,邢树文,等.师范院校生态学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160-161.

[7] 赵长星,王月福,崔日鲜,等.农业生态学教育体系的创新设计及应用[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8(6):126-127.

[8] 沈显生.生态学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之我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55-57.

[9] 王光军,田大伦,闰文德,等.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29-133.

[10] 周岐海,武正军,梁世楚.结合生态学课程实践浅析研究型教学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37.

[11] 杨持.生态学教育中的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2(12):25-27.

猜你喜欢

农林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