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困境与对策分析
2014-03-31徐俊
徐 俊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然而,在国内外多元文化思潮渗透扩张、主流价值观念倍受挑战的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形势不容乐观。近期,笔者在安徽农业大学进行的大规模问卷调查中发现,60%左右的“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感兴趣,并有过不同程度的翘课经历,近半数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没有信仰,仅有38.6%的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另有7.9%的学生信仰宗教神灵,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状况由此可见一斑①注释:有关本次问卷调查样本概况及分析结果,参看笔者近期将发表的文章《“90后”大学生信仰与政治观念认同实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状况实证研究》。。事实上,这并非农林院校所独有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遭遇的尴尬以及教育教学实践面临的困境是诸多历史与现实、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想扭转这一被动局面,必须全面审视造成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困境的种种不利因素,采取综合措施,形成合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困境成因分析
基于10多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笔者经过长期观察和调研分析后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困境是诸多内外不利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一)各种外部消极因素
1.“左倾”思想导致的声誉损毁 建国60多年来,尽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建国后的1957年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余年里,由于“左倾”指导思想的严重影响,特别是“文革”中阶级斗争和政治挂帅的错误干扰,教育工作整体出现重大失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毁誉参半[1]。那种不切实际的空洞理论宣传和枯燥单一的灌输方式,使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了厌烦心理和抵制情绪。
2.苏东剧变带来的巨大打击 1989-1991年,苏东剧变打破了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神话,人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信心和马克思主义信仰遭受巨大打击,苏联解体也为社会主义中国敲响了长鸣的警钟[2]。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相比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持续发展所展现出的活力,社会主义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重大社会问题给其自身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挑战,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心存疑虑,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参与热情。
3.西方社会思潮的大举入侵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国际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和文化软实力,源源不断地向社会主义中国输送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念和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腐蚀了广大青年;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等西方社会思潮和宗教文化大举入侵,在青年群体中影响甚广。国内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相对迟缓,民众的政治诉求与现实的政治生态差距较大;民众倾向于撷取西方成熟有效的政治运作模式对比国内政治实践,难免造成心理上的失衡,无形中增加了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疏离感。
4.市场经济伴生的社会问题 中共十四大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群众解决了温饱,正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但是,贫富分化、权力腐败、道德滑坡、阶层固化、生态破坏、民生保障等重大社会问题相伴而生,目前缺乏有效的治本之策;黄、赌、毒、婚外情等旧社会存在的丑恶现象沉渣泛起,遮蔽了社会主义的光辉形象。上述社会问题及乱象无法在理论上自圆其说,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难以深入人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无所适从,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不易说服学生,客观上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功利主义 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被视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目标,高等教育的发展成为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的产业化运行顺理成章。在市场经济改革和教育产业化的双重推动下,全社会“重理轻文”现象日趋严重,人文社会学科在高校成了名副其实的弱势学科。高等教育在行政化管理的裹挟下,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大学人文精神日渐衰落,学生对思想政治类的人文社会学科漠不关心,视之为鸡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这场以提高学习科技的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学习革命中被边缘化[3]。
(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若干短板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除受到上述外部因素消极影响外,自身建设中尚存若干短板,集中体现在课程、教材、教法及师生素质方面,这在笔者组织的相关问卷调查中得到了确证②注释:有关本次问卷调查样本概况及分析结果,参看笔者近期将发表的文章《“90后”大学生信仰与政治观念认同实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认知状况实证研究》。。
1.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历经“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的演变,课程体系趋于合理,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与中小学课程重复率高、高校自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衔接不紧凑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笔者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导致学生厌学翘课的相关课程内容因素主要有“课程内容抽象、枯燥、难懂”,“理论难以解释现实、没有用处”和“课程内容重复、很多已学过”,因此必须通过理论创新,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材内容。此外,大班授课问题在很多高校尚未根本解决,一百多人的课堂很难组织有效的交流互动,这也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一大障碍。
2.教学方法不科学、考核办法不合理 调查发现,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教师因人多而很少考勤以及课堂教学缺少互动交流等因素是造成学生厌学翘课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意识形态色彩决定了对其教育对象进行理论灌输的必要性、合理性。但是受制于大班教学,尽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使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工具,但填鸭灌输式方法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方法,无形中降低了教育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与课程考核办法不合理有关。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很容易通过,只要考前背背就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核存在着考评目标与教学目标不一致、考评内容书本化、考核方式单一化、考评结果失真、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4]。程序化的考核方式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提升作用。
3.管理体制和师生素质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管理评价中存在着“重研轻教”的价值导向,这种评价考核体制导致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感兴趣,而是热衷于申报课题、发表论文,以此提升自己在高校中的学术地位及待遇。教师在科研中往往是为科研而科研,缺少长期规划,缺乏合作精神,导致教学、科研两张皮,造成科研低效、教学荒废的不良后果[5]。近些年来,高校扩招,大量青年教师被引进,他们在教学方面几无经验,一进校门就被推上讲台,尽管设有导师制,但实际效果不佳。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待遇不高,和其他人文社科专业相似,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难以激发工作热情。显然,现行高校教学管理环境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质量。学生方面则存在着普遍的厌学情绪。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花花世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远大理想抱负,好逸恶劳、得过且过,对于学习采用功利主义态度,经常翘课或出工不出力,考前突击甚至考场作弊,试图蒙混过关。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考核管理势在必行。
二、破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困境的十大举措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困境的原因是多维度的。面对挑战和困境,必须对症下药,综合采用多种宏、微观措施,形成教育合力。
(一)实现重大理论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事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当前要从理论上、逻辑上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特别要澄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阶级斗争、政治民主、公有制、资本等重点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问题,以化解青年大学生对相关重大现实问题的困惑。
(二)统筹推进改革
当代中国已进入新的改革发展阶段。今日中国之改革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要涉险滩、啃硬骨头,党和政府必须拿出壮士断腕之勇气和决心,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进行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上的保障。只有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保障群众的基本民生,尽快解决人民关切的重大社会问题,才能赢得民心,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均衡文理发展
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建国后效仿苏联,对高校院系、学科进行大调整,导致文理学科严重失衡[6]。市场化改革以来,教育产业化大行其道,文理失衡状况未变。文理失衡不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无法真正获得与其他专业的平等地位。高校重理轻文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发展转向文理均衡轨道,在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提振大学人文精神。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去行政化改革中,不仅要在体制机制上保障广大教师的合法学术权利,还要合理规划、全国布局,尽快扩大人文社会学科的比例,以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
(四)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
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必需品,对大学生的“三观”影响深远。西方国家利用其强大的媒体技术和文化优势,对我进行西化、分化与和平演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面对挑战和威胁,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互联网管理条例》细则,依法管理和疏导舆情,密切关注媒体传播动向,倡导网民自律,净化网络和传媒空气。高校应通过打造校园网络平台,创新校园网络形式,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将校园网络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在化解学生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中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等地高校推出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易班”,集成了 BBS、SNS、博客、微博等多种网络交流方式,取得了良好的师生交流互动效果,值得推广借鉴[7]。
(五)夯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办学基础
相关部门应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下发的相关文件规定,从体制机制上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所需的办学经费、师资配备、课程建设和相关办学条件的落实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专业性不强,属于弱势学科,如果没有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和物质上的大力扶持,在激烈的教育产业化竞争中很难有立足之地。建议教育部、财政部出台规定,要求各省财政厅直接从高校年度预算中划拨思想政治教育生均经费,专款专用、全程审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配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及班级规模等硬件指标方面也可采取类似的措施予以督查落实。
(六)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设好一支政治坚定可靠、道德品质高尚、理论功底扎实、综合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对于新进教师,高校应严把进门关,优先录用符合条件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毕业生并进行规范严格的岗前培训。对于在岗教师,相关部门应借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训基地,定期为其提供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单位,应紧密依托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构建传帮带教研互助机制,精心打造教学科研团队[8]。通过诸如“精彩一课”的教学观摩、教学能手和教学名师的选拔活动,培育一大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坛新秀。适当加大对授课教师的考核力度,着重从课前教学准备、课堂组织引导、课后效果测评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教师的待遇。
(七)加快课程和教材建设
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迫切需要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召集国内专家学者,尽快搭建大中小学德育教师交流沟通和资源共享平台。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抽象、枯燥、难懂的现实,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可以组织相关专家,编写若干与课程内容密切联系并反映现实问题的小册子,作为辅导教材以备师生教学之用。精品课程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应持续推动这一项目工程的发展,构建精品课程资源网络分享机制,充分发挥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进程。此外,需要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两个课堂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立足于第一课堂,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形式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资源,以第二课堂促进第一课堂,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践效果。
(八)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现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包括许多类型,如课堂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教学对象的专业特点,积极利用现代科技辅助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有选择地综合运用上述教育教学方法。例如,针对大班授课师生无法有效互动交流的弊端,安徽农业大学自本世纪初,便开始借鉴美国前卫高校的成功经验,采用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外小组“访谈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其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九)完善考核办法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仍然以知识考核为主要评价办法,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情况,无法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政治素质,且属于事后考核,对于学生日常学习起不到真正的督促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来设置考试目标,突出对思维方式的考核;着眼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来设置考试目标,加大实践考核内容的权重;特别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理想来设置考试目标,实现考试的实效性与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统一[9]。把对学生的日常考查与阶段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其真正的教育提升作用。
(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协作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关涉到未来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政治走势,需要构建校内外、宏微观一体化的协作机制。应立足于高校内部教育资源整合,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规划作用,激发团委、宣传部、学工部、就业办等单位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等教育主体的工作热情,打造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合作平台;在教育部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下,加强校际间的合作,进行经验交流、手拉手帮扶活动,构建全国及地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困境是内外部多种不利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破除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困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非任何单方努力所能奏效。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谋划长远,着眼当前,通过重大理论创新和上下联动的配套改革推进,积极营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有效体制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目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困局。
[1] 石云霞.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改革六十年回眸[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中):7-8.
[2] 程群.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后现代困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2-67.
[3] 肖松柏,李丽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边缘化困境及其现代化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27-29.
[4] 沈建华,徐正.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1):47-48.
[5] 徐俊,陈玉淮.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设计的逻辑与方法[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37-540.
[6] 丁国祥.中国当代高等教育中重理轻文现象历史成因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85-89.
[7] 年大琦.基于易班微博的师生互动策略实证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6(下):16-18.
[8] 余玉花,张晓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探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67-71.
[9] 杨泽宇,李维昌.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及其改革问题解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