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市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立足“重在培养”刍议

2014-03-30欧榕

关键词:领军省市师范大学

欧榕

(福建师范大学人事处,福建 福州 350007)

2013年底,全国省市师范大学人事管理研究协作会年会在福州召开。在研讨会中,有代表提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只能靠培养,不要再去做引进,引起热议。诚然,近几年各高校之间无序的人才竞争、部分人才引进后发挥作用式微、以及引进“女婿”气走“儿子”等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作为省市地方性师范大学所受困扰尤为严重。所以才会有“不再引进”这类比较极端的声音。也在此时,教育部出台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严禁违规招揽和引进全职人才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教人厅[2013]7号,2013年12月23日。,对高校人才竞争划出底线。省市师范大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立足“自身培养”是不言而喻,是否还需要引进,如何立足自身培养,本文就两个问题谈一些浅见。

一 省市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特征

全国师范大学目前约有110所,除了5所部属师范大学,其他均为省市地方性师范大学。它们一般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特色鲜明,当前特别是省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一般在三分之一左右,日趋朝着综合性多学科、多门类方向发展。教师队伍特征主要呈现:一是基础学科人才较为聚集,新型学科、应用性学科专业人才较为薄弱;二是高端领军人才数量总体不足,部分学科梯队存在青黄不接现象;三是教学型教师力量较为雄厚,从事科学研究专职人员较少;四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均衡,年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但博士学位比例不高、学缘结构不够优化等。

二 引进与自身培养的关系

针对上述特征,要解决省市师范大学教师队伍一些问题,单纯靠自我造血怕是完不成任务,人才引进工作仍是当前师范大学人才队伍建设重要内容。

(一)人才引进的必要性

1.高端领军人才依靠引进。这里领军人才一般为全职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或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等。这些在省市师范大学里是凤毛麟角,短期内通过自身培养也难以达到。领军人才对于一个大学的长远发展是至关重要。引进一个领军人才,相当于新增一个学科点,迅速提高这个学科的学术水平。近几年,杭州师范大学高端领军人才队伍发展迅猛,几乎都是依靠引进实现“零突破”。

2.新办学科专业师资必须引进。师范大学转型是一个新趋势,从传统学科衍生的新兴学科,或是从无到有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办专业,通过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是一个途径,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不利于本专业人才培养,因此必须要依靠引进部分科班人才,才能够把新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起来。

3.学缘结构优化需要引进。学缘结构优化除了选送教师赴外学习外,引进外校教师是优化学缘的最快办法,也是避免学术近亲繁殖最佳选择。特别当前师范大学海外学缘结构还是比较低,要提高这个比例就得依靠引进海外人才。

(二)人才引进与自身培养的关系

人们通常把引进人才与在职人才形容为“女婿”和“儿子”,二者好像不相兼容。这只看到问题的一面,其实“女婿”和“儿子”角色并没有一次定性的。从广泛角度看,现有在职人才都是学校历史以来“引进”的人才,只是学校阶段性不同需求及提供不同待遇而已;人才引进后,其实就是在职人员了,他们统统都可纳入培养的对象。所以说,这二者是矛盾统一的关系[1]。处理好这二者关系并不简单,认识到位是关键。其次,当前人才引进要重在质量,重在互补。对于不同定位的师范大学,引进的层次尽管各有不同,但人才水平是否高于本校在职人才是衡量的重要因素。同时,通过补充紧急学科人才,以实现人才互补,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再者,人才引进前要注重考察人才品德、思想表现,忌引进那些经常“跳槽”的人才,因为这些人通常不会把一个新单位当作一个事业的平台,而是通过不断跳动寻找自我“身价”涨值的机会。教育部明文规定“东部高校不得到中西部高校招聘长江学者”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人才引进工作的若干意见,教人厅[2013]7号,2013年12月23日。,多数省份也明确规定省内高校之间不能互相挖“墙角”。最后,学校要处理好引进后继工作,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让引进人才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并相应采取引进聘期考核工作。同时,对引进和在职人员评价应该是要一致,相同的贡献采取相同的待遇。这样才可最大避免引进人才和现有人才的矛盾。

三 立足“重在培养”体系构建

201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强调“坚持培养与引进兼顾,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2012年8月20日。。这里把培养放在首位,这也非常符合当前省市师范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实际。简而言之可归纳为“引育并举,重在培养”。立足“重在培养”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以及要见到成效并不那么容易。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成果见效远不及引进来得快。因此科学构建教师队伍自身培养体系,是当前多数地方高校当务之急和必走之路。

(一)树立培养意识

1.树立“大培养”意识。这里“大培养”指的是把所有教师都涵括进来,包括引进人才。这样,引进人才和在职人才融为一体方可操作。构建一个完善的培养体系,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教师都可以找到归属感。我们还可以更广泛理解,对于支撑教师队伍的“辅助队伍”,如实验辅助人员、科研辅助人员、图书情报辅助人员等,也应加大培养力度,使之专业服务做得更好,更好反哺于教师成长与培养。

2.树立“终身培养”意识。随着信息社会高速发展,学科知识更替日益加快,作为知识传播者,理应带头学习、更新知识,以便更好传道解惑。作为教师本体要有“终身学习”意识,作为学校要有“终身培养”意识。不要简单以年轻化作为培养对象,而要以学术年龄为重要参考。特别是师范大学一些基础学科、人文学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老专家、学者,对他们的重视和培养直接决定一个学科的兴衰。某个省份高校领军人才培养工作,就没有所谓年轻化的年龄划分,而以学术成果作为入选依据。

(二)分层培养体系

“大培养”和“终身培养”,就像是一张横纵图,可把所有有代表性教师容纳进来,见图1。从高端领军人才——学科 (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新教师,犹如一个橄榄型的图:

图1 教师分层培养体系

从实际培养工作经验来看,无缝衔接、多层择优的培养方式符合教师成长和培养规律。

1.高端领军人才培育。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省市师范大学的领军人才的培育工作首先要立足于学校实际,并有长远的战略准备,奠定好坚实人才基础。其次,要利用好国家重大人才政策,如“国家特殊支持计划”、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培养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再者,对领军人才培育要采取“一人一策”,由培育对象提出需求,学校研究对接方案,做到有的放矢,实现培育最大效益。

2.学科 (专业)带头人培育。这一层面人才处于承上启下关键作用,是学校事业发展中坚力量,也是学校领军人才的后备力量。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育要着眼于学校学科、专业整体布局,如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培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国家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负责人不同于其他专业。这类人才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意识强,学校及学院只要尽可能提供宽松的培育环境,辅之以有吸引力的薪酬激励 (如采取年薪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从年龄划分,35-45岁左右可列入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冠之骨干教师。这个年龄段,他们的学术贡献率和创造力都属于黄金阶段,也是学校容易流失的人才。笔者以为,对这类人才最为关键的培育点在于学校、学院能为其提供事业的平台,让他们有强烈的事业心。同时又能够划出足够他们发展的空间,促使他们去冲击更高层面和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以形成强大的事业归属感。

4.优秀青年教师培养。35岁左右青年教师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储备力量。2012年六部委推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青年教师定位清晰“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未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未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未来。”①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0号,2012年9月20日。因为年轻就有潜力,所有青年教师都应该是优秀的,或是朝着优秀目标成长。在团队培养上,从政策上规定把青年教师纳入各个教学科研团队,要求青年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在项目申报上,要尽可能扶持帮助青年教师申请到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奠定好学术研究基础。在对外培养上,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赴国(境)外知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促进教师国际化进程。在经济待遇上,奖励性绩效向青年教师倾斜,尽可能地提高青年教师收入,减少他们的经济压力。

5.新教师培训。新教师是一所学校新鲜血液,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对他们岗前培训和入职训练是重要培养内容。这些刚刚出笼的博士在学术研究规范上都没有多大问题,但因多数未经过教师教育培训,在以培养教师为主的师范大学,其教学能力不足是常见的问题。因此,学校首先要加大对他们入职前培训,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侧重他们教学技能提升。其次,要尽可能不要安排新教师一入岗就上课,跟班听课试讲考核等环节仍是非常有必要的。再次,完善新教师导师制,为每位新教师都配备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指导时间计入教学工作量,充分发挥老教师、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

(三)培养机制保障

机制的形成与完善是师范大学立足“重在培养”关键所在,学校要从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服务保障等着手推动培养工作的落实。

1.组织保障。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培养工作的领导,从宏观、政策、协调、服务等方面做好工作。教师培养是大工程,是长期工程,不能盲目追求短期效益,要有谋长久的人才战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人才政策。以此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把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除此,要加快制定颁布大学章程,完善配套制度,形成相互衔接、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执行力和权威性。推进教授治学,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制定学术委员会章程,保证学术权独立有效行使。

2.政策保障。政策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发展与走向。当前地方师范大学都处于人事制度改革深水期,处于第二轮岗位设置和职务聘任工作。学校要制定和完善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人才政策,特别是对于部分优秀人才,要实行更加灵活的培养政策,如前所述“一人一策”培养方式。还要健全聘用制度和人员流动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教师职务聘任文件是一个重要人才评价杠杆,要重视师德、业绩、能力、贡献的考核,坚持专家评价、业内评价、分类评价、综合评价相结合,还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工作实际合理定位,建立教师分类管理、指导、评价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方面已有不少省市师范大学在推行教师分类工作。

3.经费保障。省市师范大学办学经费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所以师资培养经费的保障弥足重要。有不少高校在引进方面舍得投入,但在培养经费上显得“小气”。首先,师资培养经费预算要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单独切块,以保证正常开支。其次,学校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人才建设经费,尤其在重点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中都要有教师培养专项经费,以少积多。再次,学校要督促和检查学院在教师培养经费的落实,做得好的学院加大下一年度经费投入。最后,实行教师培养经费逐年提升的可调性机制,平衡与人才引进的投入。

4.服务保障。营造良好的人才服务环境是做好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重点做好“大小”两个环境和“软硬”两个环境。大环境指的是学校环境,在做好设施条件的“硬”环境基础上,更要注重提升学校教师管理和服务水平之“软环境”。例如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可实行一站式服务,畅通人才智力流动的“绿色通道”。还可建立校领导与领军人才“一对一”联系,听取他们对学校建设、学科发展的意见,及时解决问题,使高层次人才切身感受到学校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决心。“小环境”指的是学院环境。学院是人才直观感受点,直接影响人才幸福感。因此对学院领导胸襟、气度品德和服务、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学院要努力创设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小环境,主动帮助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真正做到“科学用人,事业留人,情感聚人”。

[1]黄达人.大学观念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23-224.

猜你喜欢

领军省市师范大学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其他省市怎么做?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从领军国内到走向世界——中铁一院砥砺奋进的五年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