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航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4-03-30李照

关键词:国际航运航运课程设计

李照

(集美大学航海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国际航运管理”是一门阐述国际航运活动经营与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是国际航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强,理论和实践联系密切,而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航运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枯燥,学生不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此,笔者以集美大学交通运输 (国际航运管理方向)专业为例,探讨“国际航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措施。

一 “国际航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无法从教学中获取一定的实践技能

近年来,通过深入航运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走访老毕业生,以及根据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情况,了解到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缺乏进入社会前应具备的专业实践技能。由于“国际航运管理”课程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属于隐性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地理解和领会。而该课程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导致学生从课堂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十分有限,实践应用技能薄弱。

(二)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船舶运输生产的条件极为复杂,可变因素很多,要求航运企业管理人员能灵活地应对各种各样的决策问题,而决策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经验的丰富程度及知识面的宽阔程度。按照传统的老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教材内容相对滞后

国际航运市场的变幻莫测,使得国际航运活动的经营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要求“国际航运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单纯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学内容难免出现滞后的问题。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跟踪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状况并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将导致部分内容出现与国际航运发展形势脱轨的问题。

二 “国际航运管理”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设置

1.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知识和社会对航运管理人才的要求,拟定了“国际航运管理”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航运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应用方法。2)能力目标:能对航运企业内外部战略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相应发展战略与策略;能对国际航运管理指标进行计算与分析;能对班轮与不定期船营运工作进行组织与优化;能制定船舶生产计划并进行航运统计分析;能应用相关经济指标对航运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与评价。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踏实、易于协作的工作态度,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从体现课程目标要求出发,同时尽量避免与“航运经济学”、 “班轮运输实务”、“租船运输实务”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出现重复交叉现象,设置了“国际航运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改革措施,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航运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改革措施

三 “国际航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典型案例,模拟情景,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由于案例本身具有真实性和实践性,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一般为:根据教学目的精选案例,引导学生阅读案例,提出问题,进行课堂分析讨论。例如:关于班轮和不定期船营运组织优化的内容,如果仅讲述理论方法,学生往往不易理解。结合航运企业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决策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在进行案例分析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要求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只有通过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摆脱对成熟理论知识的完全依赖,才能形成创新思维[1]。

2.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围绕某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2]。航运管理问题错综复杂,充满了不确定性,许多问题可做多种解释,不存在唯一的正确答案。对这类问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国际航运管理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进行航运企业经营战略环境分析时,可以围绕当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以及近年来重要的海运运价指数如波罗的海干散货船运价指数BDI、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等的走势情况,对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对航运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策略进行讨论。讨论前要求学生认真地收集资料,经小组讨论完成分析提纲,并总结小组观点。必要时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辩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与随机应变的能力。小组讨论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

3.增设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目前,集美大学交通运输 (国际航运管理方向)专业的专业课程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建议增设实验环节,以加深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目前已引进“不定期 (租)船模拟系统”,该系统采用JAVA开发的B/S架构,创建了一个虚拟的不定期船经营市场,并根据客观实际规律,对在其中的船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决策做出适当的响应。实验教学中,通过对各个业务模块的模拟训练,要求学生掌握不定期船营运活动全过程的操作。实验教学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调动学生认知的主动性。

4.提高课程设计质量。“航运管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为船型经济论证,目前是给定若干航线和船型资料,要求每个学生从中选取1条航线和5种以上船型进行经济分析和风险分析,最终得出具体航线的最佳船型。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没有亲自进行所需资料的收集与调查,课程设计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上。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对该课程设计进行切实可行的改进,要求学生自行对所需的相关资料进行调研分析,使课程设计的内容更接近实际。通过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5.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在“国际航运管理”课程的考核上,目前主要采用期末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 (作业和考勤)作为考核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方法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因此,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正。建议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3]。既要评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评判,建立能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

6.培养双师型的任课教师。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让专任教师经常到航运企业从事调研甚至挂职锻炼,定期聘请企业、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来学校兼职授课,常年引进航运企事业精英讲座,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紧跟国际航运管理学科发展前沿,开拓教师的学术思路。建立教师培养、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通过校内外交流与合作,使教师成为既懂理论又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4]。

[1]罗才英.交通运输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与改革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 (1):92-96.

[2]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117-120.

[3]谢翠梅.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6):56-57.

[4]李淑庆,任其亮.建设好交通工程特色专业为畅通重庆国家中心城市服务[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24-27.

猜你喜欢

国际航运航运课程设计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
亚洲区域内集装箱运输贸易展望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