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语文五步教学法的哲学基础

2014-03-30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字生命

邵 子 华

(宁波大红鹰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语文教育要从文字开始,小学从文字的认读开始,中学从对文字含义的感知开始,大学语文教育则要进入对文字文化含义的探究和领会。在大学文字教学的过程中,用文化知识拓展生命的领域,用文化精神建设生命的主体性。一个丰富、强健的生命观察、体验多样性的存在,才能建立起主体跟世界广泛深刻的联系,从而能够直面人生,自觉地承担起改造社会的责任。这种认识、责任还要用文字流畅、完美地表达出来。语文教育的这个路径可以简明地表示为:文字→文化→生命→存在→文字。从文字开始再回到文字,这不是处于一个平面上的封闭的圆圈,而是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开始的文字是已经存在的别人的文字,而后头的文字则是满含着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文字。把文字、文化、生命、存在和文字连接在一起的是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这四种语文活动是以显在的形式进行的,它们之间的紧密相联也构成一个循环不息的圆圈。这样,语文教育的路径可以简化为两个循环往复的圆,圆的中心是一个渐渐成长起来的“人”。

一、文字——语文教育开始的文字是我们要阅读和理解的文字

汉字以简单的笔画描绘出了事物的特征,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事物细致观察和准确把握的写照,是一种充满诗性的认知活动的结晶,里面储存着丰富的生命的热量。在源远流长的汉文化的背景下,每一个字词都布满了历史的脚印,充盈着真实生命的鲜活的呼吸。对于一个等待阅读的文本来说,文字是作家心血的结晶,承载着他们太多的人生感悟,所以,要参透文本,就应该对于文字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应该有灵敏的感觉。文本的感悟和理解是极具个性色彩的心理活动,离开了自己的体验,少了生命的参与,任何意义都会变得像贴在身上的一张皮。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把一串串的文字转换成鲜明的人生场景,再把人生场景转换成自己的人生经历。阅读理解文字首先要把文字一起交给五官,让它们感受文字的体温,让它们对文字所代表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形成清晰的感觉。在这个基础上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唯有经验过的感觉到的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段落就是一段生活,真切的生活感受联系到文字上,那文字就化成了心底的涛声。不论是建立起完整的意象,还是体味意象背后的意味,都离不开主体感同身受的深度参与和对话式的交流。阅读作为一种过程性的精神事件要求读者亲身参与其中,亲身参与是指读者精神的“在场”状态。个体的生命体验能够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同时,又借此实现对艺术形象的富有诗意的超越,实现向文本形而上的精神境界的推进。

二、文化——由文字的阅读进入文化的理解,实现生命与文化精神的沟通

人类精神的根深深地植入厚重的文化传统,是文化使我们的精神站立起来。“为什么要站起来,因为你站立时的视野要比爬行时就眼前那一块方圆径尺之地,不知要大若干万倍。在爬行时,你四肢抓住它不放,说明你是属于它,属于地球的,而你站立时,你不过拿它作为你双脚的支点,你看到的是整个的世界,这时候,地球自然而然就是属于你的了。”[1](P290)

大学语文教育应当抵达我国传统文化的心源,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很好地理解人生和社会。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至今仍然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的民族生活中,自古至今,更如长江黄河一样奔腾咆哮、滚滚不息。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要向文化的底蕴挺进,寻找、感受和吸纳文字所建立的形象背后的文化精神。例如,《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儿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凤姐说的可不仅是一句玩笑话,她的玩笑中映射出一种茶文化的精神。古代婚恋仪式讲究“三茶六礼”,“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洞房里的“合茶”。明郎瑛在《七修汇稿》中说:“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也。”[2](P712)此外,王象晋《茶谱》、陈耀文《天中记》、许次纾《茶疏》、胡纳《见闻录》等著作均有内容极为相近的记述,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认为,茶为聘礼,取其从一不二、决不改易的纯洁之义。因此,姑娘“吃了哪家的茶,就是哪家的人。”男女双方一旦约定,结发夫妻,直教生死相许,天不老,情难绝。恩爱不疑,白头到老,比翼双飞,这是我们中国人对爱情的最崇高的追求,也是人性中至为宝贵的部分。

文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人的肉体即心理需要的温存的抚慰和快意的满足,另一类是对人的精神的催生、吊慰、向往和提升。文化又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可以解放人,落后的则会束缚人、扭曲人。所以,我们必须立足现实,从切身感受出发,选择、吸纳历史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来升华我们人身上的自然属性,消解、转化反主体性,努力建设作为人的质的规定性的主体性。最终达到情与理、自我与社会、个体感受与历史文化的统一,从而促进人性的和谐发展,使我们的理想充满生活的实在!就是说,我们在传承优秀文化精神的同时,还要对低俗落后文化进行批判。

对传统文化接受的最高境界是吸纳、传承和发展,譬如人吃五谷生精血而孕育生命。庄子说:“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其真谛是把个人与世界、小我与大我、瞬间与永恒都融合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生命体验之中,实现与万化冥合,达到精神的凝聚、贯注和迸发。如此,一种力量磅礴、气象豪迈、韵律充盈的生命就可以独立于天地之间了。语文教育有赖于这种生命之光的透视和烛照,才能够灵动、强健,充满活力!

三、生命——用言语的力量激励生命,在言语创造中更新生命

对于建设理想的生命来说,大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感受和思考,能够勇于担当和创造。

蒙田曾经嘲笑过一个没有感觉的麻木人。他说:“我认识一个人,当我问他知道什么的时候,他拿一本书来指给我看。如果他不马上从字典里找着什么是‘发痒’,什么是‘臀部’,就不敢对我说他的臀部发痒,就对于臀部发痒都不敢说的人,我们还能指望他什么。他只能是一个卑怯的木偶。”[3](P401)作为一个人,我们的血性所感觉到的、所相信和所说的才是具有真正价值的。在现代社会,要对抗强大的机械和冷漠的理性对人的异化,除了敏锐的感觉没有别的路可走,在大学语文教育中,也不会有更好的路可走。帕尔卡斯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4](P37)思想从何而来?只有在敏锐感觉基础之上的思考,才可能保证思考的真实有用,才能使思考是独立的和生动的,这样的思考才饱含着新鲜的生命的液汁。

在大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我们的眼睛不能逃避真相,哪怕真相是丑恶的,我们的耳朵要能够听到大地深处的呻吟和呼唤,我们的嘴巴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定要把我们的大脑和丰富细密的感觉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们应当极力避免的是因虚妄而失去判断力,大脑成了一个在空中漂浮的气球,成了一个可以任意填充东西的容器。感觉的萎缩,因而造成思想的羸弱和灵魂的苍白,从而人的个性被放逐,最后导致人的生命活力的衰退和生命光彩的暗淡,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悲剧,也是我们人生的悲哀,甚至导致民族的悲剧。

马尔库塞提出了“新人”的思想。“新人”是从感觉能力和本能欲求上都得到彻底解放的“总体的人”,是具有决定因素的主体。他认为:“如果没有个人本身的新的合理性和感性的发展,那么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质的变化,不可能有社会主义。”人的感觉的方式,习惯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个人感觉的解放应该是构成普遍解放的序幕,甚至是基础:自由社会应该建立在新的本能需要上。”[5](P138)一个人只有感觉敏锐并且积极参与和体验生活,他才能形成自己具有人类良知的思想,他才能成为直面人生苦难,体验着深渊并敢于进入深渊冒险的人。“他在现代人情感萎缩中唤醒人对存在状况的思考,投一束光亮照彻幽昧的暗夜,重新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6](P134)。也就是说,我们语文教育的价值正在于此。

语言是人的拥有物。任何人初生伊始便开始了漫长的拥有语言的历程。语文学习就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和自我。然而,语言自身的文化惰性和濡染功能往往使得掌握语言者落入了语言的陷阱和窠臼。于是,人云亦云的言说成为日常言语的基本形态。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跟语言搏斗,在言语创造中更新生命。莎士比亚说过,普通人只能活一次,惟独诗人可以活两次,一次在他真实的生命中,另一次则是永存于他的诗作的言语中。不可重复不可模仿的“一次性”的言语,是个体新鲜生命的独特感悟。还有,语文通常采用言语的艺术手段使日常生活陌生化,以此来激活人的感觉,进而警醒、鞭策世人起来追求诗意的生活,趋向神性,仰望神意之光。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在于经常用神性来度量自身,正是这种度量使人们的生存本意显出诗意。

四、存在——让我们的生命走进存在,进而在存在中开辟一条有意义的道路

语文上“存在”的内涵与哲学上的内涵有所不同。哲学上的存在包括世界上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这在不同的哲学流派又有各种不同的规定。神学认为,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主观唯心主义者巴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存在”是绝对理念;存在主义大师萨特认为,“存在”实质上仅仅是个人的主观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包括外部世界的一切具体客观实在。语文教育意义上的存在泛指各种事物或现象,一般说比较感性。从类别上可分为自然界的一切景物,日月星辰,大地山川,花鸟虫鱼等;更包括人类社会,人物和事件,组织和思潮,文化和文明。不仅有现实生活的,也有历史的典籍——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还是各种言语文献;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观念的,等等。人在无形中受到存在的驱使而运作,因而,这些存在都是语文的来源、对象和动力。语文要感受、理解它们并由此生成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正是对存在的依循,才导致我们的思考方向出现不同的表现。它在你的生活中出现并对你的行动有所影响,比如,当你爱上一个人,会造成情绪上的改变、行动方向的控制和某种思维的发展;相反,你恨一个人恨到咬牙切齿,这种存在感也会让你浑身不自在。这是感情由于存在的真实性而表现出本质的不同差异。

我们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的判断性都将作用于语文的存在,感知存在,从而认识存在的本质。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荒诞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解决这个荒诞的问题,或者皈依宗教信仰,或者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用自己的个性和自由去换来属于自己的意义。以文载道,以文问道,通过不停的拷问、疑问和质问,警醒人们思考自己的存在,提醒人们追问存在的意义、如何存在以及怎样才能存在地更好。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所面临的生存难题。或者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者阶级的厮杀搏斗,或者天灾人祸,或者贫困堕落,这些都需要富有热血和正义的人担当起来。给这些沉重的问题一个清楚的答案也是语文义不容辞的责任。装模做样的视而不见会导致语文的萎缩直至丧失了灵魂。文字是滚烫的,它可以像刀枪一样去战斗;真正的好文章是血泪凝成的,它可以治病救人,匡扶世道人心。在任何时代,语文都不应该是一个冷血的看客或者吊儿郎当的闲人。当下的人们在逐渐摆脱了物质困境的同时,正一步步走入雾瘴弥漫的心理沼泽地。在人们泅渡的时候,语文应当用文字建造救命的方舟。生命的自由包括物质的自由和精神的自由,但相对于有限的个体生命来说,无论物质自由还是精神自由的内涵都是无限的。人人都想活着,都想活得更好。人人也都想活得有尊严有价值,活得有情有义。二者的统一就是肉体的适意和精神的圆满。但二者的冲突是常在的,甚至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何作出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就具有了决定性。所以,生命的自由掌握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只不过这种自我选择是一个终生相随不断跃进的过程。

五、文字——用文字歌唱自己的生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

大学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环节是在经历了文字、文化、生命、存在几个阶段之后再回到文字。前一个文字的阶段是阅读是输入,这一个阶段的文字是表达是输出,是语言的运用。要明确、流畅地表达出自己对一些重大社会人生问题的立场,表达出对一些学科专业的认识,还要能够表达出自己已经臻于成熟的思想和让人们感到温暖明亮的情绪。

大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语言表达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基于人间道义的言说和自我确证,另一类是基于学科问题和职业角色的认知表达。

人的生命并不能自我确证,它是在跟世界建立起来的关系中显示其自身价值的。从哲学上来说,主体与客体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也不是单向的联系,而是一种积极深刻的交流和融合。一种进取的生命总是不断地从世界万物中获得启示,而世界万物也因为人的精神的映照而显示出生机。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起到一种联结和推进作用。海德格尔认为,语言的本质是去蔽,是一种澄明的到来,是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精神家园。所以,真正的言说,就是一个人在黄昏时分起身,独自走进夜幕包裹着的世界,月光、星光在他的呻吟、呐喊中闪烁。言语不仅是描述,还是对世界的发现和对自我的确证。

因此,写作就是在文字中往前摸索,直至走到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交汇点,并最终抵达宇宙存在的幽微之处。生命在此处闪光,世界在此处敞开。人生存的困境,历史惨象的隐秘,一代人的精神结构,像峻峰深谷在言说中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以自己的良知,把人间道义作为尺度,维护语言和人格的尊严,这是一个人面对文字的基本立场。把他自己的生命、语言的生命和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融为一体,这是一场灵魂的冒险,也是一曲精神生命沉郁雄浑的悲歌。这显示出一种勇敢坚毅的生命态度。什么象外之境,弦外之音,什么诗的语言及通感之类,都与主体的心姿态密切相关。在这样的言说中,我们能感受到真实强烈的生命冲动,大地上旋转的飚风,突然迸发的血光,在浓黑中狂叫的火焰,一幅幅悲壮的生命图景迅速地闪过……。

生命的力量来自于信仰,生命的力度决定于信仰的高度。信仰的价值在于提升生命的质量,它赋予生命以生机并使之高贵起来。人类最崇高的信仰是淳朴宽厚的土地。土地养活了我们和历史。人的生命和大地是血肉相联的母子关系,谷物、生命、著述,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都来自于大地。对大地感恩的心情会给我们以勇毅、坚定和力量。每一个人都应该走向大地的深处,以高高隆起的额头贴紧大地,然后抬头仰望星空,他抒写的文字会因此弥漫和升腾着大地的热力。

卡西尔说:“像所有其他的符号形式一样,语言艺术并不是对一个现成的给予的实在作单纯复写,它是导向对事物和人类生活得出客观见解的途径之一。艺术不是对实在的摹仿,而是对实在的发现。”[7](P175)它肩负着呼唤、指引和提升的重任。这是我们在运用语言时要铭记在心的伟大使命。这需要我们热情、勇敢、富有良知。“良知的呼唤为想要回家者所闻见”。这“家”就是我们人类温馨的精神家园。

基于学科问题和职业角色的认知表达是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绝对不可忽视。不论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还是自己大学专业的学习,还有走向社会的日常的具体工作,都离不开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表达方式。在大学教育强调精神教育是正确的,但不可因此轻视从业技能的培养。我们往往在注意一种倾向的同时掩盖另一种倾向。一个人最终是要走向社会从事一份职业的,他要依赖于此生存和发展,以此建立和世界的联系并确立自己的价值。他从业的技能是在大学开始形成的。每一种职业,每一种领域,都有一套自己的语言系统和言语规范,各种专业能力中都包含语言表达能力。大学语文教育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在语言中认识、理解自己的专业,在言语表达的过程中养成专业技能,或者专业问题的语言表达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技能。

基于学科问题和职业角色的认知表达涉及三个要素:专业认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专业认识是这一类文字表达的基础,属于表达的对象和内容。一个不熟悉法律条文的人很难写出有用的法律文书,一个没有从事过经济活动的人也写不出切合实际的哪怕一种普通商品的市场经济报告。这类写作要对表达的对象深入理解,对该对象的目标和方法能够知之甚多,了然于胸。专业认识属于“知”的层面,专业能力则属于“做”的层面。一种专业知识,你只有会运用了,你才能够清楚、流畅地言说和抒写。如果说专业认识决定专业表达的内容,专业能力则决定表达的价值。对于语文教育来说,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对专业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并且可以达到思想和智慧的至高境界。比如一个大律师的滔滔雄辩,他能在法律严谨的阐释中传达出人性的温馨;比如一个经济学家能够看见繁荣掩盖下的陷阱,并且知道绕过去的道路,他的经济学的观点既是社会发展的力量也代表了社会的良知。

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就是专业精神。它表现为执著于专业的规范、要求、品质化程序等。专业精神一方面属于专业伦理的道德范畴,另一方面也属于专业技能的价值范畴,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完整的。专业精神对于表达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而且它可以使文字充满温情,浸透一种人文关怀,许多时候虽然是潜在的却也具有执拗的生命力量。

六、结语

我们简要地勾画了一条语文教育的路径,这五个步骤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渗透、互相映射、互相催生,而且循环往复。要特别申明的是,在这条路径上前行的时候,是以言语活动的方式展开的,每一步,文字、文化、生命、存在、文字,都是和听、说、读、写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本身就是言语活动或者寄托在言语活动中,凭借言语活动来完成。语文教育切不可“裸奔”。就是说,它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是语文教师的直接宣讲,也不仅是教材内容的直白呈现,像一个牧师的布道或者政治团体经常散发的小册子。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听说读写的完美结合,正是体现了语文的文化性,实践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性质。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用人类最美好的思想感情来构建学生灿烂幸福的精神世界。语文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让语文融入学生的生命,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格内涵。大学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正在于它对心灵的唤醒。

参考文献:

[1]李国文.文人的风骨[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2]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3][法]蒙田.马振骋,译.蒙田随笔全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4][法]布莱兹·帕斯卡尔.何兆武,译.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美]赫伯特·马尔库塞.任立编,译.工业革命与新左派[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6]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德]恩斯特·卡西尔.甘 阳,译.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文字生命
文字的前世今生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