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3-30韩军
韩 军
(北京工商大学后勤管理处,北京100048)
教育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是面向新世纪高等教育的重大课题。教育创新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以后,不仅学会生存、做事和发展,最主要的是学会创造。实践证明,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方面优势明显,而且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意义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自开展以来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因其行之有效而被世界各国应用并进一步推广开来。我国的高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试点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施这种教育模式有以下4点意义。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结合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进入实际生产领域进行实践,以“工、读结合”或“研、读结合”的方式,参加一定的岗位劳动或参与工程、科技项目,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人才培养在学校和社会两种环境下协调进行
学校和企业或研究单位共同培养人才,这样就使得学生可以尽早的进入社会,提前接触社会环境并与之相适应,这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未来的择业以及社会的用人都是有好处的。
(三)完成教育、科研任务和为社会创造财富有机统一
学生在参加岗位劳动或者参与工程、科技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学习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也通过岗位和项目这一载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使得学生在学期间就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四)有利于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高尚的情操
通过生产实践,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并且有效的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在生产实际中沟通协调,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伦理道德。
二、产学研相结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实践,产学研相结合教育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前景是好的,但在运行的机制上,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推广和深入还有些困难。归纳起来,在影响产学研相结合教育实践的诸多因素中,主要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参与产学研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部分企业受益于产学研合作,能够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支持并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但不少企业由于客观现实条件的限制,如经济困难,或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补充人才和科技成果来维持现状,再加上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产学研合作的意义认识不深刻。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政策和制度缺乏对企业成本的分担和利益的补偿,致使企业对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性不高[1]。
(二)高校对于产学研教育重视不够
在企业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为企业服务,提高服务的实效性,增强合作教育对于企业的吸引力而做的工作还不够,未有效发挥自身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优势。同时,高校在产学研相结合教育认识上不到位,学生主动参与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潜在力和教师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不够
虽然国家出台了政策指导高校和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教育,但还缺少用于引导与调控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条文,地方政府所起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现行的产学研相结合教育需要投入较高的教育经费和教师力量,高校缺少教育经费是一个普遍的矛盾。
(四)没有完全形成良性运行机制
作为教育模式和一项长期的计划,产学研相结合教育需要有良性运行机制做保证。应该说在运行机制中,运行目标清晰,但是运行动力、模式、运行环境和调控等方面还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这就决定了合作教育虽然在小范围内能取得成功却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
三、完善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统一认识,寻求企业、高校和学生各方利益的结合点
1.企业要克服“买方市场”的心理障碍,致力于人才的前期培养。当前,在人才流动和就业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有的企业认为,现在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可挑选的余地加大,而且还可以挖其他单位的骨干人才,对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关注有所减弱,没有意识到产学研相结合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应该说,没有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培养方式,高校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因此,企业尤其是经济效益稍好的企业应重视产学研相结合教育,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生产实习岗位和经费,支持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便有高质量的毕业生输送到企业,促进产业开发和企业发展。
2.高校要消除“太实际”作法,着力于教学改革。一些高校在产学研相结合教育中主要关注企业能否解决学生的实习场地,减少实习经费,而忽视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尽管这些问题是高校燃眉之急,但认识水平局限于此,不利于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深入实施。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应只是注重实习场地的变动和时间变更,而要将企业的生产实践与教育有机结合,对教育和教学作出有深度的改革。这就要求从事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与企业指导人员共同努力,为培养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2]。
3.学生要改变“待价而估”的浮漂作风,努力培养求实精神。有的学生在参与产学研相结合教育实践中既希望到专业条件好的企业去实践锻炼,又不想错过可能会获得更高待遇的工作单位,从而不能安心于当前的实践岗位。鉴于此,企业也不愿拿出最新的资料和重要岗位给学生,对学生的培养效果和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学生在实施产学研相结合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开展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抓住产学研相结合教育这一机遇,学习过硬的本领,培养求实精神。
(二)社会各方都要为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要使产学研相结合教育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是企业、高校和政府部门应予重视的。
1.企业提供合适的条件是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成败的关键。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和工作是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必要环节。企业需要提供的条件有:第一,合适的工作岗位。学生的实践岗位最好能与将来的工作领域相同或接近,这样,该毕业生工作后就能尽快适应环境,将实践和正式工作有效衔接起来。第二,合适的生产实践课题。这是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有效载体。学生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既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能力,又帮助企业解决了难题;企业也应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待遇。第三,合适的指导教师。双导师即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是学生参加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保证,不可缺少。教师主要负责执行教学计划,工程师主要负责指导实践课题,不仅有效地指导了学生,两位指导老师也从中受益匪浅。
2.高校的有关规定要作出相应的调整。高校是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主要组织者。要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第一,成立产学研相结合教育课题组。高校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到课题中来,认真设计课题的各个细节,做好调查研究。第二,制订新的考核标准。在考核环节中增加对教师实施教改能力的评价,承认教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阶段性成果。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方面,既应注重全面培养也要关注深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给从事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教师合理的待遇。从事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教师比单纯课堂教学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既面对企业生产难题,又负责学生技术和非技术素质的培养。因此,高校应给予他们合理的待遇,包括教学工作量的计算、补贴等。
3.政府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首先,在高校毕业生待遇规定中,实施“3-1-1”模式的学生,应仍享受同级四年制毕业生的工资、工龄等各项待遇,并解决其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上存在的问题。其次,为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提供专项经费,为社会各界对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活动的捐赠制定免税等有利政策,并放宽企业教育经费的使用范围,使之能用于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第三,在人才培养尤其是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大力提倡高校与企业的结合,并可设立由高校和企业有关人员共同组成的社会教育机构,以推广产学研相结合教育。
产学研相结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既顺应了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培养高质量、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应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时期产学研相结合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抓住机遇、解放思想、积极进取、锐意改革,开创高校产学研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局面。
[1] 施菊华,陈卫.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下动力机制分析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28-30.
[2] 王同旭,李玉.探研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实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