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互动的教育叙事表达
2014-03-30吴陈颖赵传银
吴陈颖,赵传银
(安徽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1201)
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教材、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这3者之间互动的过程[1]。课堂互动是语言课堂的基本事实,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生动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2]。近些年来,有关课堂互动的研究很多。吴康宁等人从主体角度对课堂互动类型进行了分析[3],程晓堂则在这一方面对英语课堂做了研究[4]。马丁·布伯、林格伦、王家瑾等从效果角度划分出课堂互动层次的高低[5-7]。蔡楠荣提出按照课堂互动的媒介[8],课堂互动可以分为言语互动和非言语互动两大类。课堂互动是通过师生的一系列互动行为表现出来的,关于课堂互动的影响,佐斌提出4种影响课堂互动的因素[9],程晓樵从课堂互动中学生参与次数、角色扮演、教师态度3个方面考察课堂互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成就概念的影响[10]。李琼研究了课堂互动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科观的影响[11]。综上所述,大多数课堂互动研究关注的是课堂互动的内在因素,对于如何提高互动效果这方面的实践研究甚少,笔者从教育叙事的视角去解读大学英语课堂活动中活生生的实例,从而探究如何做到有效互动。
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对教育过程中细节的描述,关注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主观体验,强调从富有生机的教育生活事实中解读教育的意义。一件平常的经历,通过叙事性语言,可以使人们自然理解其中的意义。教育研究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教育叙事对理解知和教的重要性,这也为课堂互动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捕捉课堂生成性“问题”,激发学生灵感
教学是师生之间多方位的动态交流过程,课堂教学出现惊喜(surprise)和变化(variety)是必然更是课堂亮点。学生在思维碰撞之下,会表达出一些“课堂意外”。优秀的教师能在可预见性与课堂意外之间找到平衡,即预设之外的生成。按照Harmer(1998)的观点,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捕捉教学中昙花一现的生成性资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课堂多一点色彩,多一分生气,让学生智慧的火花闪耀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12]。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可以激励学生,让学生自然流露自己观点,从而使课堂出现“意外之喜”。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由学生提出问题。这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因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观体验与建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多么幼稚可笑,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是挖苦和讽刺,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当学到《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二册第4单元 News 24/7时,其中有个新单词revenue,笔者引出了一个习惯表达:印花税——revenue stamp,随后有学生问道:“什么是印花税?”该学生是经贸专业大一学生,笔者顺着他的提问让大家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很多样,有个学生说是猪耳朵上盖的那种章印,大家大笑,笔者称其想象力丰富,有的同学纠正说那是表示安全的质检章印。随后,又有两个同学主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印花税的理解,但解释还是不够全面。于是笔者让同学们下课后利用网络或询问专业课老师,把此概念搞清楚。在下次上课时,这两位同学用很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这个术语,并且介绍了一些其他税种的表达。任课教师及时抓住关键时机,就学习过程中的某一具体问题或困难,鼓励学生去寻求答案,这才是语言课堂互动的真谛。
二、科学布置小组活动,促进有效互动
Rivers(1987)指出,多方位的信息交流使得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互动可以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13]。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能否科学安排小组活动将直接影响课堂互动的质量,合作学习活动要具有方向感、责任感,组内成员之间要形成依赖性。异质分组能够提升小组合作效果,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业成绩、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性格等个性因素进行小组搭配。其优点在于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氛围中,就更容易宽容别人的不足并积极主动去帮助别人。教师在课外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如学习成绩、语言能力、性格特点和心理素质等,以便分组时及时调整各组的成员,尽量做到优化互补。笔者和学生在课余时间一起制定学习活动标准,教师和学生是共同的规则制定者。个人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的积极性,活动参与及实际的语言应用能力是考核小组合作的内容。
根据不同单元分配不同的课外任务,每个小组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任务。学习“同感是怎样表露的”这一单元时,有的小组就课文中的习惯表达及重点句子进行了讲解,有的小组在对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举出有关同感或同情的事例,有一小组还自创了英语小品,在小品中体现出同感及同情行为对塑造良好人格的重要性。学生身上存在无限发展的潜能,教师只有充分给予学生可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合理地合作,才能做到真正的互动。
三、联系现实生活世界,关照学生情感体验
Life world一词是指与理性化、抽象化了的“科学世界”相对立的经验世界,也是指与概念世界相对立的每个人的具体的、特殊的和“原本”的世界,它本应该是一切科学和抽象知识的土壤和回归的地方[14]。Johnson(1995)认为课堂交际的性质最终决定学生如何学外语,学到了什么[15]。而成功的课堂活动则要求教师把课上与课下、教师与学生的情况做统筹安排才能实现。
在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教师应考虑社会环境、学生特点以及人生经历来多方面调整大学英语的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把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话题、故事穿插到课堂教学中。如今的学生已经是后现代的一代人,他们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前所未有的不同。他们不再把教师当做唯一权威,他们通过多种渠道扩大眼界和探索新知。课堂教学过程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关注现实生活,活化教材内容,创造贴近现实的语言活动情景,同时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忘却焦虑,沉浸在课堂互动的氛围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注意互动材料的普遍性、大众性,使之尽量贴近所有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便“提供给学生大量易于掌握的实际使用中的语言和为真实目的而使用目标语言的机会”[16]。
在课堂上强调学生要积极思考,追求观点的多元化,观点的对与错不是关注的焦点,而重视他们思考及积极参与。在学到News 24/7时这一单元时,教师在课上给出了一个辩论题目:“Will newspapers disappear in the future?”按照辩论赛的基本要求和程序提前布置了任务,如由自愿和大家推荐原则选出8名辩论选手和一名主持人,再把剩下的学生分成两部分,各部分称为正反方的拉拉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时,大家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质疑对方,此起彼伏。例如一个选手/小组总结的观点:1.从读报纸人群的年龄结构变化分析,如今年轻人读报纸的越来越少。2.与internet比较:(1)在传播速度和传播量方面,报纸获得更不方便。(2)网络提供了大家共享的平台,例如人人网,QQ空间及微博等。特别是手机用起来方便又节约。3.从环境保护考虑,报纸会造成越来越多的树木被砍伐,森林环境将受破坏。4.从哲学方面思考,一切事物都将会灭亡。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关键性问题质疑对方,如:“How many times do you read newspapers in a week?”“If newspapers cost 1.5 yuan,reading on mobile phone casts much less,what's your choice?”根据别人的观点又引出新的思想火花,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结束,他们的一些观点让教师出乎意料、惊叹不已。
四、结语
真正的教育实践是具有生命气息的动态发展过程,互动使得真正的教育实践得以实现,失去互动的语言课堂教学背离了英语教学法的主旨。教育叙事研究正是基于复杂的教育实践,从事物内在的联系中阐释教育的意义。突破以往教育叙事侧重于研究教师群体这一倾向,尝试把教育叙事与英语课堂中某一具体内容有机结合——课堂互动,为课堂互动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从真实语料及课堂教学话语分析出发,对英语课堂互动作出比较全面的探讨,并将运用教育叙事方法去重新审视课堂互动。为此,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创建民主和谐的“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主动性得以提高,更有利于有效地进行课堂互动。
[1] 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0):73-80.
[2] Allwright R.The Importance of Intera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4(5):156-171.
[3] 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J].教育评论,1994(2):37-41.
[4] 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30.
[5] (德)马丁·布伯.人与人[M].张健,韦海英,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31.
[6] (美)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M].章志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363.
[7] 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7(1):51-55.
[8] 蔡楠荣.互动-生成教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24.
[9] 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
[10] 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等.教师课堂交往行为的对象差异研究[J].教育评论,1995(2):11-13.
[11] 李琼.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学专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7.
[12] Har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8.136.
[13] Rivers W M.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212.
[14] 吴宗杰.外语教师发展的研究范式[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55-60.
[15] Johnson K.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159.
[16] 王林海.交际法理论及其实践分析[J].外语学刊,2007(4):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