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背景下大学教师师德的时代内涵
2014-03-30杨玉浩苏雄武方义涛
杨玉浩,苏雄武,方义涛
(1.华南农业大学人事处,广东广州510642;2.红旗中学,安徽阜阳236400)
中国古代读书人入学必先读《大学》,意在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在明明德[1],通过不断自我修炼达到了解事物运行规律,进而遵循规律、运用规律的境界,方能不断强大,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也就是常说的“内圣外王”。近代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科学、进取精神日渐深入人心,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仍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加之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面,今人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如何平衡求真和伦理习俗的关系,更是社会各界需要反思的问题。中小学生不堪学业负担,疲奔于各种特长补习班之间,为的只是读个重点高中,考个好大学。考上大学之后,从迷茫中逐渐找到自己求学奋斗的目标:志在黄金屋,向往将来能大展宏图、治国平天下。如此美好的理想抱负,理应治学穷理,由卑致远,但不少学生的抱负多停留于空想,因为他们无心于格物致知。大学教师从入职起就情愿或不情愿地去追求文章数量、刊物级别,为求各种名誉头衔,有甚者不惜学术造假腐败。即使有些学者取得一些学业成就,却只求成一家之言,不能究天人之际,更难通古今之变。不求德厚,但求位尊禄重,只醉心于学术之名带来的崇荣,心之不正,意之不诚,何以明明德,何以成就大学问。种种教育价值观偏离的现象,或多或少与整个社会对师道理解偏差有关,社会在充分关注教育外在成就的同时,忽视对学问本意的宣传教育,疏于教师师德的辩证认识。大学作为弘扬社会文化和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师德建设情况,对社会各行业职业道德建设更具有示范效应。文章旨在解读当代大学教师师德建设需传承的传统精神,丰富大学教师师德建设思路。
一、师德的概念
在论述大学教师师德之前,有必要先阐述师德概念,然后大学教师师德含义便迎刃而解。师德言下之意是指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对教师来说守师道,有师德;志于师道,据于师德,方能游刃有余的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这就是师德的本意,如老子所言,“道生之,德蓄之”[2]。师道用现代术语来说师道就是教师职业职责。教师职业职责是遵循教学规律,通过科学合理方式向学生教授科学知识,讲明为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学生能力,启发学生智慧,这就是为师之道。师德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在教书育人、传承和创造科学文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效果。言下之意,教师能尊师道,取得业绩,就是师德。对于尊师重道的传统文明古国来说,文化的积淀、历史的痕迹依旧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流淌,新时期师德建设仍需继承传统师德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把民族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至于本文所述大学教师的师德,结合大学教师基本职责,依次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3方面,分别阐述各项职责中的德行要求和表现。
二、师德的时代内涵
(一)教学道德
教学活动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是师德存在之根本。然而,有些现象让人颇为费解,教育法规和学校规定赫然写着,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系统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3],言下之意是存在个别教授不愿或者没有时间给本科生上课的现象。孟子所言,人生三大乐事,其中一大乐事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4],也就是说,教师把人类社会传承创造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治学方法,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现在有人不禁要问,教学本是人生一大乐事,为何要用制度强制要求呢?原因一方面,固然和学校定位研究型或者教学型的战略发展目标导向,学校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导向等方面因素有关。在此,仅就个别教授不为学生授课现象而论,可能与更多注重个人利益得失,忽视个人职业道德修养有关。或溯源到教师晋升教授资格之前,他们专攻专业学问,疏于师德修养。所以就不难理解,这些教师晋升教授之后追求更高功名利禄,因为他们无师德可据,无仁道可依,成孔夫子所言小人儒[5],无心从事教学,所以也就体会不到教学的乐趣。欲改善教师教学道德,需先辨明教学过程中师德应该为何。
1.研修专业学问、讲授科学知识 传授正确的知识,切莫误人子弟,这是为师的前提条件。教师除了在校读书期间积累知识之外,还应该有终身学习意识,不断钻研自己专业知识,通过课程进修、学术研讨和科研训练等学习方式,开拓视野,了解学术动态,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知识。至于教师在科研训练方面需遵循的德行,下面专门论述。
2.琢磨教学规律、丰富教学经验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人际互动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有规律可循,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乐于学习,学会做学问也是一门科学。教师除了入职前学习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之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借助现代教学媒介,传授知识、启发思考,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能运用知识,所有这些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修订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方能达到的。认识学生成才规律和掌握知识规律,结合自己授课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方能教学相长,也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得英才而教育之的乐趣。
3.正视学业成绩、关爱学生成长 教师真正喜欢学生,发自内心热爱教育事业,学生才能尊重老师,主动学习。套用孟子的话说,教师视学生如手足,学生视教师如心腹。这比喻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现实中也多少有些缩影。比如导师指导学生科研,师生间在论文排名或成果使用的争端,不算少见。有些导师不够尊重学生学业成绩,给刚进入科学研究门槛的学生做了反面示范教材,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当然,这里所说正视并非迁就,现在各大学基本实施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制度,评教结果直接和个人业绩挂钩,导致有些教师不能够正视学生成绩,迁就甚至讨好学生。这也是十分不可取的做法,应立足关爱学生成长,本着科学精神,求实态度对待学生成绩,这样的教师才是值得学生尊重,也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二)科研道德
求真态度做科研,不论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自然学科的学者,都应认同并谨守此道。这个看似简单而又可大可小的要求,并不是所有做学问的人都能很好理解,从学界时有耳闻的论文抄袭剽窃,到实验数据造假,再到国家高层次人才学术道德失范等,面对这些令人沮丧的现象,人们无奈的承认:道德要求是高尚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这个高度,须用一些最基本的行为要求来规范。由此发现,从学术期刊到学位论文以及所有科研项目申报活动,都会加上一页“本人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没有抄袭剽窃行为”,用法律承诺来约束学术失范行为,这是一种无奈之举,实有必要,但治标不治本。有时能从表面上要求作者不抄袭、不剽窃,但如果脱离科研道德的内在修养,很难避免改头换面、重新组装或改装的科研成果,实际上是变相的抄袭剽窃,只能制造越来越多的学术垃圾。所以,学者从科研入门就须用学术道德来自我约束。当然,如果这种道德修养能发展成为学术信仰,每个做科学研究的人对求真态度笃信不疑,实乃国之大幸。
(三)社会公德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对科学的崇拜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就在人们沉浸在科学给人类进步带来果实的同时,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警醒,开始反思科学成果,逐渐清醒认识到,科学发展增加了人们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力量,但科学必须有道德的约束,不能毫无约束的滥用,否则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后果。正因为道德进步滞后于科学发展,才导灾难性的战争。当人类认识到道德发展重要性的时候,开始约定克隆技术不能用来克隆人,核能应该用于能源建设。总体来说,众多科研成果大多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因此,对高校科研成果应用,更需要道德约束,近些年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虽然有人澄清,认为是在食品源头出现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问题不是农民自己有能力带来的,一定是来自科研院校或机构的成果运用失控所带来的,其原因归结为一点就是科学为社会服务的道德约束力滞后于科学发展。科研成果正确运用,造福人类,方便生活,如果仅为谋私利,不顾社会公德,人类只能自食其苦果。大学作为科研的重要场所,其从事科研的教师来说,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的道德基准要严格遵守着。
三、小结
师德这个永恒话题,从古至今一直被人讨论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师道也相应发生变化,也是就教师职责相应变化。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制度引入中国,西方尊重科学的精神和中国重视伦理的传统慢慢的融合着,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伦理观念、崇名尚利的务实心态时常参杂着,导致治学道路上常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出现。道德建设既不能脱离传统,也要面对现实。因此有必要辨析新时代背景下师德的内涵。大学教师师德对整个社会职业道德建设具有标杆效应,本文结合传统文化中正心修德精神要义,从当代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3大职能着手,论述师德建设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必要性。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师德文化的思想精粹,对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乃至社会各行业的职业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师德风貌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否则科学进步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2008.3.
[2] 楼宇烈,译.老子道德经注校译·下篇五十一章[M].北京:中华书局,2008.13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 _ 1623/201006/88633,2011-08-28.
[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尽心章句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8.354.
[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雍也第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