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例求义法在词义考释中的运用例释

2014-03-30牛尚鹏

关键词:辞书大词典义项

牛尚鹏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300200)

词例求义法在词义考释中的运用例释

牛尚鹏

(天津外国语大学 国际传媒学院,天津 300200)

词例是几个词语共有的相同的词义组合关系和演变轨迹,词例求义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诂方法,特别是在词语考释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它有助于发现和求证未知词义;可以为“孤证立说”提供可信的依据;还可以补充或纠正辞书对一些词条的解释。

词例;演变轨迹;词义研究

词汇学研究成果表明,词语的组合关系或演变轨迹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具有普遍性,一种组合关系或演变轨迹可能在诸多不同的词语身上都有体现,这种相同的组合关系或演变轨迹就是词例。词例求义法就是利用一组词共有的词义组合关系或演变轨迹来考求词义的方法。杨琳先生指出:“词例求义法将词置于系统演变模式中进行考察,让具有同一词例的各个词相互比照,彼此映衬,从而发现新的词义,辨明已知词义产生的原由。”[1]

因此,词例求义法在语词考释中运用极为广泛。词例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求证未知词义,特别是对于一些在文献中仅仅出现过一次,无法通过类例归纳得出其意义的的语词,词例求义法可以提供一种可信的依据,从而为“孤证立说”提供一种可靠的参证。另外,辞书对一些词条的解释往往存在误释、漏释等情况,词例求义法可以弥补或纠正辞书在这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词语考释案例加以论述。

一、发现和求证未知词义

道教文献中有“方宜”一词,《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一:“今若能普告眷属,不害人民者,我令世人,逐所方宜,称家所有珍味饮食,或昼或夜,于其城邑村落治舍清静之处,为汝设食,令汝饱满,永无饥渴。”

按:“方宜”指适合某方位的需要,《汉语大词典》及《汉语大词典订补》未收此义。[2][3]此义道经、佛经中常见,宋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运奥》卷下:“又有四方之气不同,而为病各异,故经有异法方宜之论,以得病之情者是也。”又:“然此五运六气药石补泄之宜,亦当顺其四方之人,禀受所养不同,故经有异法方宜之论。”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三十三《等法品》:“若复比丘知其时节,不失时宜,此名为随其方宜,如是,比丘知其时宜。”又卷二十九《六重品》:“我等随其辩而说,各随方宜,善说此义,今各相将往问世尊,云何比丘得乐此牛师子园,若世尊有所说,我等当奉行。”清通理述《楞严经指掌疏》卷六:“一方便多门归元无二,如千径九逵咸会王城故;二通论十方各随方宜,如香积味尘不瞬眼根等。”“随其方宜”、“各随方宜”与“逐所方宜”义正同。

“方宜”又泛指方位,《图经衍义本草》卷三:“苟知病之虚实,若不能达药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伪相乱,新陈相错,则何由去道人陈宿之蛊。”又卷二十一:“桑寄生,今处处有之,从宦南北,实处处难得,岂岁岁窠斫摘践之,苦而不能生邪?抑方宜不同也?”卷三十五:“若以皮紧慢,分别橘与柑,又缘方宜各不同,亦互有紧慢者。”魏慧觉译《贤愚经》卷九《净居天请佛洗品》:“太子自念,我遭困厄,劳烦主人恒供养我,今者疮差,小能行来,当更方宜,求易处所。念是事已,因语主人:‘尔所时节,共相劳烦,感念主人,恩难酬报,我欲前行。’到于城中,展转行乞,以自供活。”

“方宜”在文献中又有以下三个义项,这三个义项也为“方便”一词所有,二词具有相同的词义演变轨迹,处于同一词例当中,如:

(1)《汉语大词典》:“方便:佛教语,谓以灵活方式因人施教,使悟佛法真义。”[4]“方宜”亦有此义,《救济经》:“金刚大士以发本缘,今者可愍,方便方宜救济得免此人病苦,世称如来大慈大悲。”姚秦竺佛念译《最胜问菩萨十住断结经》卷三《童真品》:“设闻他方旷野之处,彼有苦行断欲之人,便能方宜诱导众生到彼方域,辄见苦行断欲之人,心意清凉不怀热恼。”又:“复以喜心念诸世间,皆有忧苦恐怖之难,吾当方宜永使安隐,常以守护之心,愿度三界八难生者。”《维摩经义记》卷四:“知行此施具一切智,明见因果施而无悔也,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者,见造恶毁梵之人,起方宜救接之想。”

(2)《佛光大辞典》:“方便:达成理想目的所作的善巧之事。”[5]“方宜”亦有此义,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三十四《七日品》:“阿难白佛:‘颇有方宜令此长者不生涕哭地狱乎?’佛告阿难:‘有此方宜可使长者不入地狱耳。’阿难白佛言:‘何等因缘使长者不入地狱?’佛告阿难:‘设此长者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者,便得免此罪也。’”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卷四《欲品》:“昔有人遇事闭在铁牢,窃作方宜以自免罪,或依豪强,或用财货,或依姓族,用免其愆。”梁宝唱《经律异相》卷二十六《惒黑王因母疾悟道大行惠施》:“王曰:‘吾大夫人病困经久,不知何故?’诸婆罗门言:‘星宿倒错,阴阳不调故使尔耳。’王曰:‘作何方宜使得除愈。’”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十五《述意部》:“我父昔来广作方宜,修治家业,劬劳积聚,仓库财宝是父所为,生育我身,见有委付。”《撰集三藏及杂藏传》:“其处甚大,见佛灭度,心甚喜悦,瞿昙法衰,无怨仇对,当设方宜,灭此残法。”

(3)《汉语大词典》:“方便:方法;诀窍。”[6]“方宜”亦有此义,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四十一《马王品》:“今此沙门欲入村乞食,我今当以方宜教诸男女不令与食,是时,弊魔波旬寻告国界人民之类,无令施彼沙门瞿昙之食。”唐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五人又念,夫人生计,种种方宜求觅财物,虽受施主如是供给,日富岁贫,迭差一人游诸聚落,宣告众人。”唐玄奘译《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六十九:“如有良医善拔毒箭,先观毒箭入之浅深,次设方宜拔之令出,后傅妙药令毒无余。”唐般若共牟尼室利《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十《阿阇世王受记品》:“譬如猛风伐无根树,久而不苏,乃以种种方宜救之,渐得苏息。”

文献中有些语词的意义颇难索解,有些新义不见载于各类辞书,如果孤立地考察该词出现的语境及用例,很难得出可信的结论。但如果能够考察该词的同义词的诸多义项,考察这些同义词的语义组配关系和引申轨迹,总结出相应的词例,则对未知词义的考求很有帮助。

二、为“孤证立说”提供可信的依据

文献中有“嫌度”一词,《太上洞神洞渊神咒治病口章》:“或欺神慢师,骂辱父母;或嫌度圣闻,妄造自用,或坏真官静治神人鬼屋,偷人牛马牲口财帛,人所发觉,引天及地。”该词文献仅见此一例,考察文义,当为怀疑、猜度义。“嫌”有怀疑、猜疑义,《说文·女部》:“嫌,疑也。”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汉书·杜邺传》:“则黎庶羣生无不说喜,上帝百神收还威怒,祯祥福禄何嫌不报!”颜师古注:“嫌,疑也。”“度”亦有猜度义,《玉篇·又部》:“度,揆也。”《诗经·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考察词例,文献中与“嫌度”同义者有“嫌猜”一词,“猜”亦有怀疑、猜度义,《广雅·释言》:“猜,疑也。”《篇海类编·鸟兽类·犬部》:“猜,测也。”《汉语大词典》:“嫌猜:疑忌。”[7]可资比证。

再如“执昧”一词,《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婚姻:休想斯人到汝家,莫教执昧起咨嗟;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该词文献仅见此一例。从词例的角度考察,文献中有“执迷”一词,《旧唐书·王世充传》:“四海之内,皆奉正朔,惟公执迷,独阻声教。”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一折:“我员外好是执迷也,将亲兄弟教他另住,受着饥寒,今日上坟也不等他一等。”“昧”、“迷”义同,汉扬雄《太玄·聚》:“畏其鬼,尊其礼,狂作昧淫,亡。”范望注:“昧,迷也。”因此,“执昧”、“执迷”组配关系相同,属于同一词例,义当相同。另外在《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一书“婚姻”类中有如下一例,“婚姻:此亲虽好汝无缘,休要耽迷惹祸愆;改革待伊缘分到,不拘迟晚但心坚。”此句之“耽迷”与“执昧”出现语境相类,义当相同,可资比证。

再如“推讳”一词,《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三:“臣僚上言:若欲本人指说,愿先赐披剃蕴方为僧,必须肯通,奉圣旨依,其蕴方为受恩,推讳不能,即依前据实面奏。尚未句终,不觉口坠声咽,语渐喑哑,其报果是立应。”“推讳”一词文献中另有一例,虽非孤证,但近似孤证。唐魏征《隋书》卷十八志第十三《律历下》:“今所见行,与焯前历不异,玄前拟献,年将六十,非是怱迫仓卒始为,何故至京未几,即变同焯历,与旧悬殊,焯作于前,玄献于后,舍己从人,异同暗会,且孝孙因焯,胄玄后附孝孙历术之文,又皆是孝孙所作,则元本偷窃事甚分明,恐胄玄推讳,故依前历为驳,凡七十五条,并前历本俱上。”“推讳”谓推辞推诿,犹言“推避”,《宋语言词典》:“推避:推辞。”[8]“避”、“讳”同义,组配关系亦同。

又如“急景”一词,《玄天上帝百字圣号》:“占病:破舟过海又遭风,失楫逢危在险中;问卜求医都是妄,不如急景扣阴功。”《汉语大词典》:“急景:急驰的日光。亦指急促的时光。”[9]此义项置此不适。考察文义,“急景”犹言抓紧时间,“景”有时光义,南朝宋谢灵运《登江中孤屿》:“怀杂道转迥,寻异景不延。”宋梅尧臣《四月二十八记与王正仲及舍弟饮》:“孟夏景苦长,与子舟中饮。”“急景”之此义项当从“急促的时光”义引申而来,然此义项典籍仅见此一例。文献中有“急节”一词,该词有二常用义项:一,指急速而过的时节,如唐李白《古风》之二二:“急节谢流水,羁心摇悬崖。”二,犹匆促、急忙,如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三折:“则见他无发付氲氲恶气,急节里不能勾步步相随。”明汤显祖《南柯记 偶见》:“他三回自语,一顾倾人,急节中间,难以相近。”“急节”之二义项当与“急景”之二义项具有形同的引申轨迹,属于同一词例,可资比证。

考释词义,最简单也是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类例归纳法,即罗列出语词出现的所有用例,从中归纳出待释词语的意义,这种方法对于考释那些屡现于文献中的语词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并不是所有语词都有类例归纳的条件,有些语词在文献中仅仅出现过一次,以这些“孤证”来“立说”,不但违背了“例不十,法不立”的学术原则,而且得出来的结论也往往不能服众。在这种情况下,词例求义法可以为“孤证立说”提供一些可信的依据。

三、补充或纠正辞书对一些词条的解释

敦煌道经文献中有“科比”一词,敦煌阳83《太上洞渊神咒斋仪》:“三洞洞渊,五方真人,五帝临官,典斋主者,天仙地仙神仙,五岳飞仙各十亿万人,品香仙士一切真人随方,次为言功署职,一切案如天曹科比,甲家疾病者除差,增益功德。”按:“科比”,《汉语大词典》:“科比:谓附具事例,援引律令条文,类推比较。”[10]举证为《后汉书·桓谭传》:“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李贤注:“科谓事条,比谓类例。”《汉语大词典》此解释迂曲且不确,今谓“科比”乃名词,即法律条例,同义连文。李贤之注乃析言之,统言无别。“科”、“比”二词兼具类别、条例二义,具有相同的引申路径,属于同一词例。“科”有类别义,《广雅·释言》:“科,品也。”《论语·八佾》:“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朱熹集注:“科,等也。”亦有条例义,《广雅·释言》:“科,条也。”《文选·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至于奉尊科教,班扬明令。”李善注引《尔雅》曰:“科,条也。”《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三》:“上以方进所举应科。”又《魏纪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胡三省注:“科,律条也。”“比”有类别义,《广雅·释诂一》:“比,辈也。”《玉篇·比部》:“比,类也。”《汉书·叙传上》:“宜宠异之,益求其比,以辅圣德。”颜师古注:“比,类也。”亦有条例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比部》:“比,例也。”《礼记·王制》:“疑狱,泛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大小之比以成之。”郑玄注:“已行故事曰比。”《韩非子·有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欲令官民子弟出钱以赈饥民,补太学生,古无此比。”

又如“祖来”一词,《玄天上帝启圣录》卷二:“京东路青州镇海军,祖来虽有宫观,未有北极真武殿。因节度使张操出海,青州乃召内道职谕曰:北极管注人问寿夭,富贵贫贱。”按:“祖来”一词,《汉语大词典》及《汉语大词典订补》未收,“祖来”犹言向来、本来、自始以来。“祖”有开始义,《尔雅·释诂》:“祖,始也。”《广雅·释诂三》:“祖,本也。”《方言》卷十三:“鼻,始也。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文献中有“本来”、“初来”、“先来”、“元来”等词语,皆与“祖来”义同,“本”、“初”、“先”、“元”皆有开始义,与“祖”有相同的词义组配关系,处于同一词例中,可资比证。“祖来”该义项在文献中有以下数例,《华盖山浮丘王郭三真君事实》卷二:“比来勘会得本山脚下元有上仙观等,各是倒废,其地尽没入官,不敢专行盖造,只有相近桥仙一观,祖来观宇尊像系存留名目,并无敕额。”宋魏了翁《经外杂抄》卷二:“尝谓屈原自投汨罗,此乃祖来传袭之误,往过秭归,谒清烈庙,尝题诗辨正一事,漫附于此。”宋朱熹《晦庵集》卷二十《论木炭钱利害札子一》:“止若比仿折纳价钱又几三,所以民力重困,多挂欠籍,追逮督迫,几不聊生,今来人户乞依祖来旧例,备本色自雇船装载赴监送纳获钞销注,诚为便利民户,所陈大略如此。”明吴亮《万历疏钞》卷一《圣治类》:“臣所谓虚冒云者,非军兵实无人数也,有人数而多非军兵也,此等姓非军姓,名非军名,顶认饷籍,却是本军祖来姓名,无事则聚,有事则逃,孰能稽之。”明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九十二《节俭》:“军兵犒赐之类,亦有久年成例,不可顿革,是以官吏并缘,无复法守,臣愚伏望圣慈,特降指挥,依仿熙宁已行体例,逐路选委监司一员,取会诸州祖来例册,及比年出纳之数,除供给钱一项,别作施行。”

由于各种原因,辞书对一些词语的解释往往存在词义误释、义项漏释、释义未尽等问题,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收词原则,在辞书界享有盛誉的《汉语大词典》及后来出版的《汉语大词典订补》在这方面也未能免俗。词例求义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通过同义词语相同的词义引申轨迹和词语组配关系的考察,可以对辞书中的释义错误提供据以订正的参考意见,同时可以补充一些辞书中未解释的词条,对辞书编纂水平的的提高有重要的价值。

以上通过具体的语词考释案例的分析,我们对词例求义法的重要作用可以略见一斑。然而,词例求义法是一种类比推理,而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它所提供的仅仅是一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旁证。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同义词引申的不平衡性,要全面考察同义词语的引申轨迹,不可强行比同,否则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1]杨琳.训诂方法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71-75.

[2][4][6][7][9][10]罗竹风.汉语大词典 [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300,300,300,110,340,476.

[3]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订补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789.

[5]慈怡.佛光大辞典 [M].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250.

[8]刘坚,江蓝生.宋语言词典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40.

The Examples of Using Cili in Investigating Word Meaning

NIU Shang-peng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Tianjin Foreign Studys University,Tianjin 300270,China)

By Cili is meant that different words have the same syntagmatic lexical relations and evolutional track. Cili can be divided into syntagmatic Cili and paradigmatic Cili.Cili helps to define words and verify unknown meanings.It also offers a reference for settling the academic disputes.

cili;evolutional track;meaning research

H13

A

1674-7356(2014)-04-0088-05

10.14081/j.cnki.cn13-1396/g4.2014.04.015

2014-04-29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项目(14CH139);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TJZW13-005);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20132214)

牛尚鹏(1983-),河南新乡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训诂学、文献学。

时间:2014-12-11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96.G4.20141211.1226.002.html

猜你喜欢

辞书大词典义项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小心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汉语大词典》漏收宋代笔记词目补释
商务印书馆推出《新华成语大词典》
Enhanced Precision
あたらずといえどもとおから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