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问题及对策
2014-03-30蒋阳飞
□ 蒋阳飞
创业教育是新时期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其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赋予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2010年5月,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诸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及其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情况,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于2012年4月与课题组成员在湖南省选取了4所本科院校和2所高职院校,组织了一次面向学生和部分授课教师的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400份,回收2340份,确定有效问卷2206份,有效率为91.9%。全部资料经审查无误后,我们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指标进行了整理分析。
(一)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情况和效果
课题组调查的6所高校中,把《创业基础》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堂教学的只有1所高校,并且理论课时仅16个,有1所高校在部分专业开设了《创业学》、《创业管理》等选修课程。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的形式是讲座或报告会,或者与有关部门举办的GYB或SIYB培训。对高校目前开展的各种创业教育的效果,34.1%的学生认为没有效果,32.5%的学生认为有点效果,20.6%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12.8%的学生认为效果好。在2013年7月清华大学组织的调研中,受访者对“大学教育对创业有帮助”的评分更是打出了2.96分(满分10分)的低分,有专家称之为“不及格中的不及格”[1]。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47.8%的教师认为专业教育至关重要,学生求职能力关键是专业教育的效果;41.2%的教师认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没必要所有的专业都渗透创业教育;还有11%的教师认为创业教育只要搞好培训讲座就足够了。对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42.6%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相关性,33.5%的学生认为关系不大,16.4%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关系,仅有7.5%的学生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材建设情况
从相关文献资料和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多数高校的创业教材采用的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创业基础》教程,还有28.3%的高校的创业教材以KAB(了解企业)教材为主,有4.8%的高校是自编教材。总的来看,目前创业教育的教材主要是通适教材,而在专业教材中渗透了创业内容的仅有1.26%。
(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相关资料和调查表明,在我国本科二批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41%的高校既没有专职教师,也没有兼职教师;34%的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由校内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工作人员、经管学院老师或外聘部分业内精英(包括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家、企业管理者)组成;仅有25%的高校有专职教师[2]。
(五)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建设情况
湖南省普通高校2011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不到0.5%,全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而欧美国家则达到20%至30%左右。调查表明,86.7%的大学生认为,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和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最感困难的问题之一。调查显示,无论是创业园还是校内外的创业孵化基地,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比例不足23%;与企业合作进行的创业实践体验,学生的参与面也不到10%。
二、影响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原因分析
(一)对二者融合的认识不够,课程教学体系不完善
美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有60多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当前多数高校还没有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整体的教学计划中,更谈不上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课堂教学体系。而且,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也没有依据授课对象、专业来全程安排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覆盖范围有限;其课程教学的内容设置方面,也只注重创业理论和技能的提供,从而导致创业教育成为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3]。
(二)教材建设滞后
创业教育教材建设滞后,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内容有限且缺乏系统性与整合性,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引进痕迹较重,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严重;空洞的理论描述较多,本土特征的案例少。另一方面,高校本身由于财力、物力以及专家自身创业实战经历等方面的局限,在专业教材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内容也面临着较大困难。
(三)双师型师资匮乏
高校师资的强弱及其是否专业化是创业教育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目前,各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存在总量不足、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以及专职教师中具有心理学、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专业背景的综合性人才缺乏等问题。此外,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讲授技能,更应该具备扎实的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当前,创业师资尤其是既掌握专业和创业知识又有创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人才匮乏,是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隔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实践教育平台缺乏
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是深化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当前,一方面,高校本身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缺乏,无论是与地方政府或高新区合作创办的大学生创业园,还是高校本身设立的创业孵化基地,其规模对于有意愿进行创业体验的大学生群体而言是杯水车薪。另一方面,专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情况也不容乐观,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考虑自身的盈利以及生产安全、规范管理等诸多因素,不愿接受大学生短期的实习和专业实践,更谈不上让大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的创业体验。
三、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专业+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首先要明确专业教育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方向,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和强化创业教育的理念。以美国康奈尔大学为例,其专业课程体系多采取的是“X+创业”或“X+创业管理”等,授课或由院系专业教师负责,或由专业教师与商学院教师合作教授。构建“专业+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是简单地将创业课程移植到其他专业院系,而是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开发相应的创业课程体系,将创业精神学、创业知识论、创业实践分年级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或者通过整合而设置诸如专业创业学、专业产品市场营销、行业企业管理等专业创业课程,培养、丰富大学生依托专业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并合理安排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顺序,在不同类型高校、不同教育阶段,梯级性地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使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所学知识的一部分[4]。
(二)加强“基础+特色”相结合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存贮着教学信息的载体”。推动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迫切需要加强教材的建设。一方面,要编写和遴选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业教育的基础教材。教育部门要组织编写好集基本理论、模拟练习和案例分析等相结合的《创业基础》教程,还可以将国内、外一些优秀的教材,如蒂蒙斯教授的《创业学》和KAB创业教材作为基础教材的补充。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大投入,鼓励和组织专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将“创业高级管理”、“科技创业”、“新企业创建”、“内部创业”和“创业财务”等内容融入专业教学,编写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结合专业情况编写校本教材,将有特色的讲义、创业成功人士的优秀事例编入课本。此外,还应鼓励开发网络课程,优化教学资源[5]。
(三)强化“创新+创业+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高校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有专业和创业知识背景,又有创新精神和丰富创业实践经历的任课教师。一是高校可以通过选派业务水平较高、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创业教育教师进修学习,提高教学实践能力。二是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互动,定期派遣创业专职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参与生产、经营和管理全过程;激励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承担产品设计、工艺革新等技术工作,提高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三是引进和聘任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兼职教师,充实和优化教师队伍。四是高校间还可以通过师资互聘的方式,缓解师资短缺的困境。
(四)创建“校内+校外”的实践教育平台
高校要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进程,加强校内、校外创业基地建设,形成“兴趣培养、能力训练、自主实践、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新理念。一是可以参照温州大学,构建“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6]。二是通过举办校内创业论坛、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模拟竞赛、创业教育社团等形式多样的课外创业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三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创办模拟公司,以仿真企业实践为主要内容,设定“模拟公司”的运营项目和岗位职责,让学生体验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四是通过“校企合作”和“产、学、研”、“校、地、企”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校外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项目开发,在增强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1]黄林楠,韩增芳.对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思考[J].职业指导,2012(14):87-88.
[2]姚建东.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实践[J].社科纵横,2010(9):145-146.
[3]易玄,申丹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2):68-69.
[4]雷家骕.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03-28(02).
[5]孙秀丽.试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J].教育发展研究,2012(7):58-60.
[6]陆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温州模式”:三级联动建设实践平台[J].杭州(我们),20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