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中品梅雨

2014-03-30陈童临

地理教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梅子

陈童临

(上海市同洲模范学校, 上海 200435)

古诗词中品梅雨

陈童临

(上海市同洲模范学校, 上海 200435)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在江淮准静止锋影响下,产生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或称江淮地区)至韩国、日本南部狭长区域内的阴雨连绵天气。从古到今,由于出现的时空相对固定,在对大自然异常敏感的中国文人眼中,梅雨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天气现象演变成一种寄托着自身情怀的文化现象,其结果就是诞生了许多有关于梅雨的古诗词。而这些古诗词除了拥有美妙的文字和意境外,其实也是一幅幅充满地理风情的画卷:

梅雨的得名:

东风帘幕雨丝丝,梅子半黄时。

——金•段克己《诉衷情•初夏偶成》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

梅子,是果梅树结的果,成熟之前为青色,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小时候还吃过新鲜的青梅,滋味十分酸涩;要等到颜色转黄后,才开始成熟,此时正好迎来了江南的连绵阴雨天气,故称“梅雨”或“黄梅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天部一》记述道: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上述两首诗词都提到了梅雨期间,梅子黄熟这一重要物候特征,可谓讲述梅雨得名原因的佳例。

梅雨的时间: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唐•柳宗元《梅雨》

窗前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宋•范成大《喜睛》

江南的梅雨期大致是从6月中旬到7月上旬,每年入梅的6月正值春夏过渡。柳宗元的《梅雨》中,迎来“时雨”的时间就正值“晚春”,恰好点明了入梅时节;而等到7月出梅已是烈日当头的盛夏,范成大的《喜晴》中,通过“一晴”这一出梅的天气变化,诗人体验到了“春去”到“夏深”的季节变化。这一出一入之间,梅雨自然地和四季更替这一永恒的文学主题联系起来,成为诗人抒情遣怀的对象。

梅雨的范围: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唐•李贺《江楼曲》

梅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或称江淮地区),不少人也用更带有文学意象的“江南”来概括。但在关于梅雨的诗词中,很少有直接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名或者特有风物(梅子除外)的描绘,李贺的《江楼曲》是个例外。首句中的“江陵道”就是直通江陵(今湖北荆州)的航道,无疑说明诗中的江楼位于长江沿岸,而第五句“鼍吟浦口飞梅雨中”中的“鼍”,即扬子鳄,传说欲雨则鸣,鸣声似鼓,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爬行动物,更进一步地传达出了地理位置信息。沉闷的鼍鸣声从江边的河岔里传来,梅雨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将缠绵的梅雨和略显恐怖的扬子鳄组合在一起,如此贴切而又新奇的搭配,不愧是“鬼才诗人”李贺的神作。

漏天无奈杞人忧,闭户偏如楚国囚。庭潦及阶飞水马,砖苔侵壁上蜗牛。

——日本•筱崎小竹《梅雨》

除了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带的分布范围向东一直可以延伸至韩国、日本南部地区,特别是在有着悠久汉诗创作传统,至今仍大量使用汉字的日本,梅雨更是经常成为诗作的主题,江户时代的日本诗人筱崎小竹所写的《梅雨》就是其代表作,其中的“漏天”之说称得上是对梅雨天气非常传神的描写。

梅雨时的天气:

已止还复作,泻檐声更长。苔钱添晚翠,梅子试新黄。

——宋•张九成《雨》

梅雨期最显著的天气现象就是连绵的阴雨,背后是准静止锋天气系统在起作用。准静止锋是指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呈准静止状态的锋,这需要锋面两侧的冷暖空气势力比较接近。每年的6月中旬到7月上旬,源于海洋的暖湿气流北上跃过南岭后,与南下的北方冷空气势均力敌,相持与江淮地区至日本西南部,形成江淮准静止锋,最终导致了长达大半个月的梅雨天气。张九成诗中的“已止还复作,泻檐声更长”,就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缠绵不断的阴雨天气的特征。

三日雨不止,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润气醭素裳。

——宋•梅尧臣《梅雨》

梅雨季节阴雨不断,空气十分潮湿,再加上进入夏季,气温逐渐升高,东西很容易发霉。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梅尧臣诗中的“润气”就是潮气、湿气,“醭”则是因受潮而生的霉斑。而“蚯蚓上我堂”、“湿菌生枯篱”,更是生动地写出了梅雨天的潮湿感,不禁让有相似生活体验的人莞尔。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青玉案•横塘路》

上述天气特征让梅雨拥有了独特的气质:“白雨跳珠乱入船”的夏日暴雨有一种畅快感,“旅舍淙淙冬雨恶”的寒天冷雨透出浓浓的孤寂,“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又带来无限的希望,而如丝如缕、绵绵不断的梅雨则让人“怎一个愁字了得”。能将这种愁情抒发的最具想象力的要数贺铸的《青玉案》了:“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要问我的闲情愁绪究竟有多少?多得就像遍地如烟如雾的芳草,满城飞舞的柳絮,还有那江南梅子黄熟时的迷蒙细雨。贺铸的生花妙笔把无形的闲愁用有形的烟草、风絮、梅雨“画”了出来,这无疑将梅雨的美学意义提升到了一定高度,他也因此句得名“贺梅子”。

梅雨后的天气:

三旬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宋•苏轼《舶风》

从7月中旬开始,由于气温的逐渐升高,源于海洋的暖湿气流(夏季风)在和北方冷空气的较量之中占得了上风,江淮准静止锋消失,梅雨期结束。苏轼的《舶风》中提到,每年“断黄梅雨”后,“舶趠风”就开始唱主角了,“舶”是船舶,“趠”则是远来的意思,即从海上与船舶同时远来的风,就是之前占得上风的夏季风。虽然诗人还未意识到夏季风对梅雨形成所起的作用,故有“初来”之说,但已然认识到梅雨和夏季风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其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可见一斑。

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

——宋•周邦彦《鹤冲天•溧水长寿乡作》

随着夏季风的逐渐强盛,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再次北移,并先后在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梅雨霁”,开始转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进入了“暑风和”的伏旱季节,在持续的晴热天气影响下,“高柳乱蝉多”、“鱼戏动新荷”之类的物候现象也随之而来了。

梅雨的异常: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宋•曾几《三衢道中》

梅雨期间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而夏季风的强弱年际变化又很大,所以夏季风的不稳定往往会造成梅雨的异常。在夏季风强的年份,雨带移动较快,长期滞留北方,南方降水偏少,容易出现“短梅”或“空梅”现象;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雨带移动缓慢,长期滞留南方,容易导致梅雨期过长,降水过多。曾几诗中的“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就是对“空梅”现象的生动描述,反映的是夏季风较为强盛年份的状况。

梅雨与农业:

梅霖倾斜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

——宋•范成大《芒种后积雨骤冷》

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

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否?

——宋•曾几《悯雨》

梅雨期间的降水量在200毫米左右,相当于当地五分之一的年降水量,而一次梅雨云系约含水1.5亿吨,相当于整个太湖,故有“梅霖倾斜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之说。它在给地面提供了丰富的水源的同时,江淮地区在进入夏季后,气温也有了明显的上升,充足的水热条件实现了完美的搭配,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梅雨也因此成为了一场恰到好处的“及时雨”,绝对配得上“若无三日雨,那复一年秋”的评价。但梅雨来得过早或过迟,持续时间过短或过长,都对农作物生长不利,“梅子黄初遍,秧针绿未抽”描写的即是梅雨来得过迟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而“薄晚看天意,今宵破客愁。不眠听竹树,还有好音否?”则道尽了农夫心中对此的焦虑,其体恤农情之意可谓跃然纸上。

上述梅雨诗词无疑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地理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实际,对之善加运用的话,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自己的课堂多一份文学和地理互相交融的韵味。

猜你喜欢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梅子
《梅雨潮信》
梅雨浸湿的乡愁滋味
Research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in the Internet era
梅雨时节唱江南
想念
头发
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异常年降水及大气热源分布特征
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短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播种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次短时大暴雨天气的中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