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析

2014-03-30赵艳霞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1期
关键词:儿童农村学校

赵艳霞

(邵东县委党校,湖南 邵阳422800)

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型的过程中,城市化、工业化迅猛发展,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有群体出现在农村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集中体现了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遭遇的矛盾和困惑,而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未来,更影响到农村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于20 世纪90 年代,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流动到其他地方,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长期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据全国妇联统计,在2010 年底,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约5 861万,平均每4 个农村儿童中就有1 个留守儿童。并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正呈现递增的趋势。从无数的报道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儿童因留守而发生的事故数不胜数。可以说,无数农村留守儿童正有意无意地成为一个家庭、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牺牲品。

2 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2.1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农民由于户籍制度以及生产要素等限制,很难自由流通。改革开放如一夜春风吹暖大地,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低廉劳动力,城乡差距的拉大进一步刺激着农民走向城市。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地位、权利的不平等,城市并没有真正的容纳他们。收入低、工作环境恶劣、社会保障不健全、子女入学难等,常常困扰着他们。可以说,改革开放30 年来的发展某种意义上就是以城乡二元分制为前提、亦是为发展代价的。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走进城市,而因为生活的艰辛,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守在农村。因此,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构矛盾。

因此,彻底解决留守子女问题的前提是消弭城乡发展的差距,这不仅仅是要解决表面上所呈现的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或者提高农民的收入等,其本质是社会权利调整和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

2.2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2.2.1 家庭之伤:重养轻教,方式不当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留守儿童的家庭已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区别,留守家庭中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导致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学业成绩,以及身体发育方面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长期处于“真空状态”,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无法言传身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难题都无人倾诉。培养孩子,就要多和他们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和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留守儿童最渴望也最欠缺的就是父母的陪伴与教导。同时,大部分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老人除了要从事繁重的农活,还要担起带养孩子的重任,力不从心,因此,留守儿童安全隐患不容小觑。另外一些父母因为不能陪伴孩子感觉愧疚,在物质上进行弥补,对待孩子的要求从不说不,这种放纵+溺爱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性格暴躁、自我等。

2.2.2 学校之伤:爱的死角,教育失衡

首先是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合理。素质教育是国家所倡导的教育模式,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的差异,在许多农村学校仍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分数高低成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准则。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陪伴,作业没有人督促,学习没有人指导,成绩不理想。有一些外出务工的父母认为能挣钱就是本事,忽略孩子的学习,甚至有些孩子没有完成基础教育就被父母带出打工。错误的金钱观导致他们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也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其次,学校教育管理方式简单化。基层教育者大部分素质偏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于一些叛逆的无人管教的留守儿童,他们或者体罚,或者置之不理,管理方式的简单化导致留守儿童更加自暴自弃。同时,乡村教师由于经济地位低下,除了从事教育之外,他们还兼职做一些补贴家用的事情,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学习,更谈不上心理关注和德行教育。第三,学校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没有心灵沟通和交流,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和课程。处于生长期的儿童遇到问题无处解惑,容易产生心理偏差。

2.2.3 社会之伤:环境不优,关爱失调

庸俗文化、读书无用论以及大众传媒的不良内容对留守儿童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正处在人格发展关键时期的未成年人,由于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等因素,根本不具备完整的评判能力,也就不可能理性对待来自低俗文化的各种影响。学校、家庭、社区都会对未成年人进行各种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使未成年人的人格正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在低俗文化的影响下,就会出现人格发展的不确定性,出现一种摇摆不定的游离状态,如果低俗化的影响占据主体地位,那么未成年人的人格形成将会向着学校家庭教育相反的方向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而留守儿童更甚。

3 共建留守儿童爱的家园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要符合社会管理规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普遍性,需要我们按照“三个最大限度”的要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管理方式,逐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

3.1 强化政府职能,建立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提供了税收,对此城市应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完善社会服务机制。”[2]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念,是我们发展的目标之一。对于留守儿童,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强化职能,建立起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首先,当地政府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吸引农民回乡自主创业,增加农民工就业的机会。第二,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家长多关注孩子。“子不教,父之过”,抚养和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对于一些不负责任的父母,政府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惩处。第三,政府要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教育条件和环境。要建立好农村寄宿制学校,营造温馨环境,使留守儿童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感受到家的温暖。第四,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有着巨大影响,为了杜绝低俗内容向孩子的灌输,政府要加大城镇文化建设,净化学校周边社会环境,对一些游戏厅、娱乐场进行严格管制,根治毒害人类精神的毒草,宣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让孩子们在健康的文化环境中学习成长。

3.2 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学校与留守儿童接触最多,因此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了解和关注留守儿童,发挥主阵地作用。首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建立起留守儿童档案,掌握留守儿童发展动态,了解其生活情况、思想动态。同时,学校要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专业的心理教师,加大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道德言行、安全知识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使其建立起崇高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对一些问题学生单独辅导,引导他们走向正常的生活轨道。第三,学校可以开设亲情电话和留守儿童信箱等,积极与其父母沟通,孩子们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多与父母交流谈心。利用假期开展家长会,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3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提高家长教育管理能力

父母是孩子们的贴心人,作为留守儿童家庭,外出务工的父母更加要贴近孩子。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加强亲子间的交流和沟通,要多与学校和老师保持联系,利用网络平台与孩子多见面,多聊天,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引导,不过分溺爱,不粗暴打骂,耐心指导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同时,作为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要树立起角色意识,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也要考虑实际情况,一些孩子的爷爷奶奶照顾自己都成问题,更加谈不上管教孩子。父母要重视孩子的监护权,多创造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交流,使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和关爱。

3.4 整合社区资源,共建留守儿童爱的家园

社区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调动社会力量,整合社区资源,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贡献力量。首先,村委会可以联合团委、妇联、工会、居委会、学校等机构,利用中小学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爱心人士以及党政工作人员等,建立“一帮一”牵手活动和代理家长制度,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其次,社区可以积极建设少年宫、图书馆、农村书屋等娱乐场所,引导孩子们多读书看报,使他们的闲暇时间不会充斥着游戏机、打架斗殴、拉帮结社等。第三,社区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在如今,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电影、电视、书籍开始以留守儿童为素材,反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各界基层组织要充分调动力量,对留守儿童集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1]徐献红.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5187 -5188.

[2]蒋学杰,刘冠珠.新农村建设与留守儿童的归宿[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27-29.

猜你喜欢

儿童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留守儿童
学校推介
六一儿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