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教育中民间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2014-03-30李文贞
李文贞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社会人文之美以及艺术之美的感受、爱好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艺术创造的兴趣和才能,能够提高学生对造型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逐步培养崇高的道德品质和高尚情操。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现代教育的基础,民间美术的教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普通美术教学,更重要的是将中国民间美术进行传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美术课程的开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1]。此外,美术课程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小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我们此时向小学生教授民间美术,不仅仅是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也有助于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
1 中国民间美术
1.1 中国民间美术的释义
民间美术是什么?就其历史意义而言,民间美术是一切民族美术传统的万川之源[2]。民间美术是我国原始艺术的延续,直接继承了原始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从新石器文化中彩陶艺术的出现,到商周的青铜艺术、战国的漆器艺术、秦汉的民间生活日用品与陶俑艺术,再到魏晋的民间服饰与印染、织造艺术、唐宋的陶瓷艺术、明清的民间版刻印刷、剪纸、家具、雕塑、织绣艺术,这些绚丽多彩的民间美术渗透于人们生活的中,不断积累与传承,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篇章。
从社会阶层来看,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而言的,泛指由身处社会底层普通群众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3]。从制作者来看,民间美术作品的制作者不是专门的工艺家,而是农闲时,有劳动群众创造的。从制作材料来看,民间美术作品的制作材料不是专门的特制材料,而是普通的或许是随处可见的。就其消费群体而言,民间美术作品的消费者大多是普通群众。从用法来看,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不是博物馆中藏品。
1.2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现状
民间美术大多由身处社会底层普通群众所创造,而义务教育还没开始前,身处社会底层普通群众能段文嚼字不多,能将民间美术系统成册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以前,民间美术的传承主要依靠言传、物传与身教。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与自然灾害,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民间美术作品的制作材料大多是随地取材的,价格不高,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如靠海的贝壳工艺品等。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的损坏,一些民间美术工艺由于多方面原因而逐渐消亡。
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品,针对的大多是普通群众,价格低廉。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一去不返,农业手工业文明正在被工业文明取代。因为机器作业,可以大批量生产,制作时间短,更降低了人力资本,所以成品价格更为低廉,这对民间美术作品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2 在小学开展民间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础,对现代教育的具有重大意义,民间美术的教学,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普通美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养学生的审美与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将中国民间美术制作工艺与中华传统道德进行传承,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1 民间美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艺术教育就是审美教育[4]。《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将1~12年级的艺术教育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中小学教育包含两个阶段,1~3年级的感知审美特性与4~6年级的提高感知的敏感性[5]。
感知审美特性阶段意在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品质直观性,培养学生的感知习惯。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题材多根据浅显易懂的神话传说改编而来,民间艺人将神话传说通过民间美术形式清晰的表达出来,神话传说通过人为的加工,形象更为具体、饱满。教师通过民间美术的教学更容易将学生引入艺术的殿堂,使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视觉艺术领域审美的特性是供人欣赏感知的。
提高感知的敏感性阶段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性意识,使能够仔细观察和描述审美对象。民间美术作品形式多样,色彩绚丽丰富,造型独特与新颖,给教师提高学生感知的敏感性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2.2 民间美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与超越一直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小学美术教育,不但是让学生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民间美术的传承,一直是一个层层积累的动态发展过程,如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工艺、商周的原始瓷工艺、秦汉的陶俑工艺、魏晋的青瓷工艺、唐代的唐三彩工艺、宋代的宋瓷。
民间艺人大多是由身处社会底层普通群众,他们没有系统的对民间美术进行学习探究,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并没有严谨的规范性,这给学生留下大片的空白思维空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每一件民间美术作品的构思与创作,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民间美术的学习重视构思与创作的独特性,鼓励创造与进步,无固定的思维框架,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像民间美术中的风筝工艺,有中规中矩的飞鸟、昆虫、几何体等形状,有可拆装的软翅风筝,有龙头蜈蚣长串风筝,有宫灯、花瓶、火箭等桶行形风筝等等。
2.3 民间美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归属感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倡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意在于,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民间美术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文化,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中国民间美术作品题材深受中华历史的影响,如“门神”的发展史,远古时期,庶物崇拜,秦朝,“门神”名将白起、蒙恬,汉代,“门神”有黄帝大将神荼与郁垒,东晋,“门神”有名将温峤,唐代,“门神”有大将秦琼、尉迟恭和文臣魏徵、徐茂功,宋代,“门神”有名将岳飞、文臣包拯,到抗日战争时期,民间艺人与时俱进,把传统门神换成了抗日军民。
中国民间美术来自民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艺术作品中甚至包含了生活中常用的坛子、碗筷等。在中国,在众多艺术作品中,只有民间美术作品,才如此贴近生活。民间美术不像文人书画过于强调意境,他们更擅长的是情感的表达,在作品中以清晰明了的形式表达对忠贞爱国、百善孝为先、义薄云天等美好情感的向往。
中国民间美术不是建立在西方教育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它富有我国浓郁的民族气息与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是独一无二的,在民间美术的学习中,无疑能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在小学教育中开展民间美术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能更早的树立民族自信心,对中华文明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2.4 民间美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道德
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美育》中,指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且在《美育》中,强调“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6]。
美术教育归属于教育的大范筹,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的德育的发展。在义务教育开始之前,我国民间艺人大多是身处社会底层普通群众,文化水平不高,他们的创作题材多来源于生活与先祖们代代相传的故事,所以民间美术作品在构思与创作过程中深受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感染。民间艺人通过匠心独运的制作,将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精粹融入到民间美术作品的制作中,我们可以在民间美术作品上常常见到:象征“孝”的卧冰求鲤,象征“悌”的孔融让梨,象征“信”的曾子杀猪,象征“敬”的程门立雪等题材。这些民间美术作品蕴含中华文明传统美德,使人在欣赏的同时受到中华文明与传统道德的熏陶,起一定宣传教育作用。
民间美术以图画、剪纸、皮影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中华文明传统美德,具有教化作用,使学生在欣赏、娱乐之余能够更直观的了解中华文明。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易 心,肖翺子.中国民间美术[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3]周 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郭声健.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王柯平,杨 平,李中泽,等.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6]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