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博物馆功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探索

2014-03-29蔡昕欣

大庆社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艺人馆藏文化遗产

蔡昕欣

(大庆博物馆,黑龙江 大庆 163311)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的发展,网络文化的崛起,多元格局的传统文化和具有独特魅力的民族文化受到严重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记忆的独有文化载体,其传承和保护开始受到世界关注。2005年3月,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博物馆界以文化收藏者身份,也开始重新定义自身的职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际社会的称呼,最早形成的概念是出于日本政府提出的“无形文化财产”。之后,随着人们不断深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对它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定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视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实践和表现形式(包括必要的知识、技能、工具、实物、工艺品和场地),而且须与普遍接受的人权、平等、可持续性及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尊重等原则相一致。各群体为适应其生存环境和历史条件,不断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历史感和认同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的历史发展组成部分,它本身具有多种特征。首先是生命的生存状态。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活态非物质文化特色是它的基本属性。其次是独特性。独特的非物质文化是由民族基因决定的,不同的民族基因产生的文化也不一样。最后是民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广大各族人民自己创造的,这些群众大多来自民间,导致了非物质文化具有浓厚的民间性。

二、发挥馆藏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于精神领域,它们往往无法触摸,容易被忽略,甚至受到损坏不易觉察。因此,实现对它的保护在于充分认识和把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物质”到“外化物质再现”,非但可能而且必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通过“可物化”载体来实现安全有效的保护。[2]

博物馆最初的功能是保护文物,对文物征集、登记、整理、保护,已经建立了整套的程序,有专业设备和仓库、完备的保护制度、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这套完善的文保程序和硬件,可以被利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用于保护“可物化”的部分。但必须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物化”不只是工具、实物和场所等,还包括博物馆利用掌握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存储在特定载体,如有关书面资料、珍贵视频等。

博物馆要以“收藏优先”为主要原则,把那些已经列入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特别是对那些濒危的遗产项目,完整地纳入博物馆中,永久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系统的构建要注重观念转变、规范制度、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特别要打破传统的、陈旧的实物类馆藏模式。博物馆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馆藏设置,构建有形“物”与无形“物”相融合的双重馆藏体系,形成从调查、鉴定、建档、陈列等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馆藏及研究为一体的创新馆藏制度。

三、利用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和开发,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较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分类,进行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立体方式记录普查,采用数字化的方式传播、整理、分析、存储,建立分类数据库,完善数字化保存。[3]利用数字化技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多种信息,在虚拟环境中融合视频、音频、图片及文字,实现对工艺流程、文化状态、展品展示、艺人归档、传承方式、展品原材料等存在方式的虚拟再现功能,博物馆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平台,并打造非遗网上博物馆。网上博物馆具有传统博物馆无法比拟的艺术性与灵活性,不仅更能生动地展示其独特的魅力,而且还能为不能来实地参观的观众提供了参观平台,拓展了观众范围。这种利用现代数字化的方式保护,不受时空的限制,让大众分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而达到保护的目的,同时也是博物馆自身数字化的重要表现。

四、保护传承艺人

传承艺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载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是言传身教,它的灭绝速度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得多,很可能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传承人的逝去而一去不复返。正像白庚胜先生说过的那样:“一个萨满死了,就是一个博物馆倒了;一个民间艺人走了,就是一个艺术品种死了”。[4]对于这种情况,博物馆应利用担负着政府职能的公益事业单位身份,发挥社会组织平台优势,把这些传承艺人作为保护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决策者和传承人两者之间架起桥梁,起到两者之间的联络人作用。如建立传承艺人数字档案,协助他们申请传承经费,吸收为博物馆志愿者,并邀请他们到博物馆进行现场展演等。博物馆也可以推动者身份,还给文化原生地民众自主权,把保护工作下放到基层,辅助性的协助传承艺人,成立诸如“民艺社”“民俗村”“艺人部落”等民间组织机构。遗产只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才能走上产业道路,形成良性循环态势。这些措施不仅让传承艺人得到物质和精神激励,更使他们内心拥有“社会认同感”。

五、发挥展览宣传优势

博物馆由于文博工作阅历的积累,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宣传中发挥核心作用,更好地营造氛围和声势。博物馆首先从最基本的展览进行,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体现社会教育的基本职能,把所在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涉及工艺、民风、民俗、说唱、舞蹈等诸多种类都录制成音像材料,并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性展览。在展览手段上可以采用数字技术,如无形和有形的动态陈列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强化教育实效性。其次,发挥博物馆讲解功能,通过讲解或真人演绎等方法,让观众对展品加深了解,使其深刻地体会到当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内涵。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第一稿[Z].巴黎: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中译稿,2002:3.

[2]覃凤琴.从“非物质”到“外化物质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及其价值考察[J].档案与建设,2007,(10):20.

[3]李荣启.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J].广西民族研究,2006,(6):194.

[4]潘守永,郭婷启.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博物馆职能转换刍议[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382.

猜你喜欢

艺人馆藏文化遗产
馆藏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