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古典文学之美研究

2014-03-29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大学英语教学

刘 勇

(西北工业大学 明德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中国古典文学之美,在英语教学中的渗入,是在英语意境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弘扬和传播.在西方文化里提升中国文化的魅力,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树立中国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1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现代化的今天,面对人们对外语的崇拜和对民族文化的外热内冷现象,宏观上是为了民族文化的振兴,微观上是为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大学阶段继续实施中国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加入中国文化内容,有利于提高对中国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因为大学英语这块教育阵营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并且能够获得学生的广泛关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课的深刻认识与重视,同时也可以发挥这个平台作用增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中西文化之间实现了对话,使得过去西方文化课与中国文化课相分离的情况,改变了过去两种文化没有沟通完全割裂的情况,也可以有效避免一方缺失另一方没有参照最终发生一方遮掩另一方或者出现误读的情况.此外有利于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学生可以凭借掌握的英语向西方宣传中国文化,而不再局限于用英语单纯学习西方文化.在关于中国文化对外宣传方面不至于受自身民族文化言说方式与内容存在差异的影响,而无法正确的解读中国文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全球文化一体化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英语作为世界语言被广泛的应用,在我国英语也是教育的主要科目,英语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大英语教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改变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东西方文化都有着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有着自己的文化积淀,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是让大学生能够拥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跨文化的交流自然涉及双向的文化,教师与学生需要对本民族文化做到深刻的认识,才能实现对文化内涵更深层次的认识,进而可以对外来文化与民族优秀文化两者存在的不同做到更好地把握,最终促进自我文化鉴别力的提高,实现洋为中用,最终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古典文学之美解读

2.1 形式之美的解读

中国古典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巅峰的当属唐诗宋词,而在英语翻译中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最薄弱的环境也正是中国文化最经典的部分,由此对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地位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与西方的十四行诗一样,唐诗宋词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首先就是其形式之美.对于诗歌来说,与中国的汉字一样,是方正之美,因此诗歌在西方的审美形式里,其形式之美就是方块式的美,从骚体到无言七绝,其外形都是方正的,而与西方的十四行有着共同的外形.在英语教学中对古典文学的渗透可以从其文学的外形看,东西方文化在诗歌外形上的共同之处,在讲西方诗歌之美时,笔者把中国的无言和七绝与十四行诗对比来讲,不仅让学生在外形上理解西方的十四行的形式,探索东方诗歌与西方时光的外形架构.

2.2 语言之美的解读

中国古典文学是语言之美,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之美,与英语的单纯教学相结合,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讲授kite这个单词时,笔者与清代诗人高鼑的诗《村居》相联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纸鸢”就是风筝,也是英文单词中的kite.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充满春天气息的场景,活泼的孩子在春天村旁的芳草地上快乐地放风筝.活动的人物融合在美丽的自然景物中,整首诗描画的农村生活图画春意盎然,生气勃勃.杨柳拂堤,莺啼燕舞、孩童们高兴地在初春的草地上放风筝,就饱览了农村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自然的回忆起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将英语单词kite的学习与中国古典诗词结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对充满童真愉快的童年时代时代展开回忆,增进了学生对单子kite的理解与印象.再比如英文单子lotus翻译为中文是“荷花”的意思,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宋代杨万里的古诗《小池》相联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首诗描写了小池中的蜻蜓、树阴、泉水、小荷这些景物,整个画面充满无限生命力、自然朴素、生活情趣生意盎然,使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嫩嫩的荷叶,调皮的蜻蜓轻落在刚刚伸出水面尖尖的叶角上的生动图画.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单词荷花lotus,蜻蜓dragonfly的记忆和理解.

2.3 解读中国文化的意境之美

在英文描画的意境场景与中文的古典诗词相联系,不仅提升了学生对英语语境的认知,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进一步理解,营造出相同的意境,感受东西方同样的意境之美.在进行这种对应的情况比较多.《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Section的教学中,英语课文是这样的,A:Marriage Across the Nations课文中写到:When wemet I saw him asmy beloved,intelligen,t charm-ing,and caring.Itwas all so new,all so exciting,and we both though,t on the surface at leas,t that ourswas an idealmarriage with every indication that itwould last forever.(我与你父亲在当初相遇相识,我眼中的他聪明可爱,善解人意、充满魅力.所有的一切都特别新鲜、令人特别兴奋.我们彼此认为我们的婚姻非常美满,从表面看也确实如此,并且所有的迹象都证明我们的婚姻会长长久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这部分教学与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相联系,“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进行意境对比,把这首词说的与意中人初相遇的相处十分美好但是最后一切都转为淡然,丝毫没有显示出任何的怨恨埋怨.最初美好的开始一直得以保持.意中人初遇初识,充满温馨、甜蜜,所有的一切都是快乐的.但原本相亲相爱的你我,在今天为什么已经相离相弃?已经变了心的你说情人间本来就容易变心.你我也曾许下今生不相离的誓言,就像当年唐明皇和杨玉环那样在长生殿许下生生世世的爱情,即便最终无奈别离,也不会产生埋怨.但你与唐明皇怎可相提并论,唐明皇对杨玉环许下的生生世世不分离的誓愿从没有改变过.这首词中的意境同课文中英文教学内容展现的意境基本是一致,有情人在刚刚相遇的时候相互之间非常亲爱,但到最后都是相离相弃的结局.一个是天长地久不离不弃的自信,一个是相识的美化背弃的哀怨.对比的解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语境的相同表达的不同,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3 在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文化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积淀,古典文学之美是无可比拟的,而中国古典文化有传承了中国的传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抒发.尊重自我传统文化,是自尊和自爱,尊重他人传统文化,是文明和教养.中国古典文化之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体验,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对接,在英语中体会中国古典文学之美,在领略其意境之美后,更有利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语翻译工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合中国文化,发挥大学英语教材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的积极作用,对主流文化大力倡导、推介,最终产生“中西合璧”的良好效果.如此有利于使大学生形成世界公民的健康意识,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使文化自觉意识发展到新的层次.将中国古典文学之美的元素融合进大学英语教学中,也是对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精髓与原则的充分尊重,即“立足于人的发展,依据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对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充分展现”.语言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文化以语言为载体.因此,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也毫不例外地必须用我们的母语作为载体,来承载英语的文化.中国的古典文学之美与英语教学进行必要的链接,从而从大学英语教学的角度,来解读予以解读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中古典文学的融入,有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进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领悟与理解,有利于对外国文化精华更好地借鉴与吸收,促进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与语言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对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做到有效地掌握有利于促进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应当体现一定的中国特色,文化素养不单纯指中国文化素养,西方文化素养也是其包含的内容.尤其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来说,往往十分枯燥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语言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新的词汇、语法、句法、用法产生,这就使得学习内容出于不断更新状态,使得语言学习难度显著提高.就中国学生而言,缺乏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导致英语学习具有很大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先导,在大学英语教学开展过程中,积极寻求所学内容与中国古典诗词之间存在的共性与联系,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对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中英文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效果.

4 结束语

将中国古典诗词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借助于对母语的体验提高对英文的领悟与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魅力的体验,进而提高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热爱之情,使学生的情操获得陶冶,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使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加浓烈,能够在中英文的学习方面收获更大的成绩.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把中国的古典文学精髓,领略更深刻,进一步向世界播撒,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地位.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12.

〔2〕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格雷格,爱丽斯.英语语言教学与亚洲文化[J].黄冈师专学报,1997(5).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6〕张正东.外语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76).

〔8〕张崇善.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6).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更正说明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於于野谈》与中国古典文学关系考察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