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宗教文化对比研究
2014-03-29陆海峡
陆海峡
(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外语系,广西 桂林541006)
0 引言
中国是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收并蓄佛教、道家等百家学派。儒教哲学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第一位,即要讲究道德文化。基督文明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基督文明的理念决定了整个西方社会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基础和伦理标准,同时,基督文明也是西方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基础。本文主要以宗教为立脚点,从中西方的宗教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入手,对两者进行对比研究。
1 中西宗教文化差异起源
宗教既是一种特定的思想信仰,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任何宗教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产生的根源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和世间万物一样,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西方古代宗教的形成有两大起源:一是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宇宙有关;二是对祖先的崇拜,和人生、社会有关。
2 中西观念差异对比
2.1 人本与神本
人和神的关系是宗教的核心问题,是任何宗教不可避免且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中西方宗教自然也不例外。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反映了处理人神关系态度上的差异。总体来说,中方宗教以人为本,西方宗教则是以神为本。
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传统的民间信仰,中方宗教关注的中心始终是人,最终目的是人的幸福而不是神的尊严,表现出了一种对现世人生的关注和对自然生命的执着。中国文化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相处,人神之间的关系是祈福和赐福。人们信仰某个宗教或某个神灵,其主要目的是祈求赐予幸福,保佑他们的平安,赐福庇荫后代,是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的,其原因皆源于人们意识到了自身力量的渺小,尤其是在自然和社会面前,希望借助神灵得到帮助和庇护。人对于神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敬畏,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修身养性、反躬自省,自然就能体现神的精神,而不是非得通过神圣的仪式加入某一宗教,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按照教规要求自己。总之,中方宗教总体上体现了对现世生命快乐的追求,是以人为本的宗教。
西方基督教则是以神为本,人与神之间是一种紧张对立的关系。按照《圣经》中的说法,上帝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是一切的主宰者。上帝创造了人,并主宰人的生活,审判人的善恶行为,掌握人的福祸。从人的角度看,人信仰上帝,遵从上帝的旨意,向上帝祈祷和祈求保佑。上帝是人全部生活的中心,具有绝对的支配权,而人则一无所有,只能听从于神意,祈求上帝的保护。此外,神本主义还体现在对人的看法上,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的创造物,人只有加入基督教成为教徒才可以成为基督。基督教中的“原罪说”是对人本性的否定,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期待灵魂的救赎。虽然人被称为是上帝的子女,但在上帝面前却是极其卑微低贱的,只能听从上帝的旨意,方能消除原罪中的贪欲,获得救赎。这点和中国的性善论,人人可以成佛的观点有天壤之别,充分体现了西方宗教的神本主义。源于此,西方人在精神生活中形成了强烈的忏悔意识,对来自上帝的意旨和对上帝的信仰是绝对的皈依。上帝具有绝对的权利,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从整体上说,西方宗教是以神为本的。
2.2 多元共处与一神崇拜
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和宗教文化。中国形成了不同宗教多元共处的局势,对各宗教持宽容和平共处的态度,各个宗教共同存在一起发展。在西方国家,经历了多神信仰阶段后,逐渐朝一神崇拜方向发展。
中国民族众多,几乎每个民族都有本族的宗教信仰。因为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所以其信仰的儒教、佛教和道教则成了主流。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不同的宗教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信徒。虽然在某个历史时期曾出现过利用皇权排斥某一宗教的现象,但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小插曲,整体上各个宗教之间是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共存”、甚至“三教合流”的局面。许多现存的宗教遗址对此有所反映,即很多庙宇既供奉道教的神灵,又供奉佛教的神灵,甚至还供奉其他宗教的神灵。
在西方,宗教发展的趋势是一神崇拜,由古希伯来教发展而来的基督教从开始盛行到最后逐渐成为了真正代表西方的宗教。基督教是一神宗教,只信仰上帝,认为上帝是唯一的神,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基督教认为,其他宗教是假宗教和异教,信仰的神灵都是魔鬼和邪灵。因此,一个人只能信仰一个宗教,一个神灵,那就是上帝,上帝是世间万物的统治者和起源。《圣经》中上帝耶和华说:“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除我以外再没有真神了。”信奉基督教之外的任何宗教会被认为是异教徒,且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残忍迫害异教徒的事件,甚至发动了宗教战争。历史上最有名的莫过于17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其目的就是消除异教徒,维护基督教绝对至上的统治权。上帝是超越现实永恒存在的,上帝观念是维持西方文化基本价值观的巨大力量,连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有力纽带,已经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
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教和王权之间有一定的关联。但中西方的区别在于中国是政教合一,西方则是政教分离。
在中国,宗教依附于政权,服务于政权。任何宗教势力和宗教活动都不准游离于政权之外,任何宗教制度和宗教教义都不准与宗法伦理规范相抵触。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君主独尊佛法或迷恋道术,但儒释道还是依附于政治,并没有形成神权至上的形态。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像东南亚一些国家把佛教作为国教的现象,也没有出现像欧洲中世纪的天主教在国家生活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情况。在中国始终是政教合一,宗教依附并服务于政权。中国历代王朝的君主向来利用宗教思想为政治服务,这也就决定了宗教在强大的政权统治下的活动和有限度的发展,其地位必须依附并从属于政权。所以,在中国天子被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绝对的统治权利,此外没一人拥有此项特权。在中国没有出现过神权高于王权的状况,王权高于神权或者神权和王权是统一的。
在西方,基督教形成了严密的组织,有庞大的神职人员队伍,还拥有大批地产和财富,有足够强大的力量和王朝长期对抗或勾结,即所谓的“政教之争”或“政教合一”,甚至神权超越了王权。纵观西欧历史,可以看到中世纪的主要矛盾就是政教矛盾和冲突。在一些影视资料中也不难发现,西方国王的加冕必须在教堂里进行,由教皇把象征权力的王冠戴在国王的头上,民众才会公认,甚至国王的婚姻也受到基督教的干涉。
3 中西文化差异成因
3.1 自然环境
中国文化是在一个地大物博的环境下酝酿产生的,长江和黄河这两大母亲河孕育了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始于一个复杂而广阔的土地,有复杂的大水系,到处是农耕灌溉区域,中国人在勤劳农耕的情况下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同时,由于中国的地理位置特点,即三面陆地,一面环海,北面多沙漠,西北、西南均是难以跨越的高原地带,阻碍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沟通,形成了闭关锁国、自我满足的心理。而西方国家多数是临海而居,再加上舒适的气候条件,他们的文化是在一种闲暇的时间下产生的。
3.2 经济形态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耕为主,其衍生的文化带有淳朴的乡村气息。中国的传统向来是重农轻商,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商业一直受到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西方国家的文化则是以商业为主,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商业活动在社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国家非常重视商业的发展,甚至常常运用国家力量保护和推进国家商业的发展。
3.3 思想观念
由于中国属于农业宗法社会,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思想提倡“以和为贵”,做人应该追求“仁”的最高境界;道家则宣讲“道法自然”,推崇超远、洒脱、无为的人生境界。儒家温柔敦厚,道家轻灵洒脱;儒家勇于担当道义,道家注重自我涵养,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人把“德”放在首位,因而比较注重“和”,讲求“仁、义、礼、智、信”,古老的中国文化对人的思想有很深远的影响。
西方属于典型的商业文化,其突出特征就是向外扩张,积极进取,注重利益,因而“利”在西方人的眼中要远远大于“义”。这点可以从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看出,西方人对自然推崇的是征服,认为人有能力征服自然并从中获利,让自然服务于人类。19世纪捕鲸业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盛行就证实了这点,在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就有对此的描述,他们为了获得巨大的财富不惜和自然抗衡,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体现了西方人“利”至上和征服万物的精神。
3.4 思维方式
人们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自己发展进化的过程,即使在同一时期,各民族和各国家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各有本身独特的特点。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基点是整体性,即把事物作为有机的整体,自觉地进行笼统综合,人们习惯于把事物作为封闭的整体来观察和认识,说话或写文章习惯从外部的环境描写开始,最后才点出重点。中国文化犹如圆环内封,综合观察寻求顿悟。
西方人思维的基点是个体性,习惯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逐个进行分析研究,因而更多地强调逻辑分析。思维的目标往往指向外界,探求外部客观世界对人的影响,执着于客体的物和主体的我之间的距离,认为两者之间存在了距离,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冷静的描述和剖析。西方的文化就像是直线切划,细分明晰,注重抽象推理。
4 结语
在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宗教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西宗教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也存在很多分歧。在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今天,人们应以一种全球意识,客观全面地探讨宗教文化差异,并尊重宗教文化差异以及宗教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方可避免由宗教问题所引发的冲突和矛盾,从而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成功交流。
[1]陈建新.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2]高钰.浅谈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J].青年文学家,2010(2).
[3]贺彦凤,张德才.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及其生成原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李佑明.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比较[J].湖北:南昌高专学报,2008(4).
[5]吴桂金.中西宗教文化比较探议[J].文化学刊,2010(1).
[6]王向华.中西宗教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作家杂志,2010(4).
[7]郑淑婷.钱穆的中西文化差异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