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启示

2014-03-29李世辉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社会效益管理体制管理

李世辉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0074)

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人们的各种交互活动以及人们在活动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要想保持有序运行和协调发展,就必须对社会各个领域的人们的活动进行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社会管理是指“对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社会组织的运转机制进行指导、规划、组织、调节和控制的总称”[1]。社会管理不仅涉及社会的结构状况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通常与国家、政党、政府、社会制度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的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思想。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研究邓小平的社会管理思想,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全面,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1.1 关于社会整顿问题

为了消除“文化大革命”带来的负面影响,邓小平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他指出,当前,各方面都存在一个整顿问题,农业要整顿,工业要整顿,文艺政策也要整顿。要解决农村的问题,解决工厂的问题,解决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就非靠整顿不行。

“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因此,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和整顿党的作风,始终保持其优良传统。整党是社会各方面整顿的中心环节,要把党的整顿放在社会全面整顿的首要位置。关于如何进行党的整顿,邓小平指出整党主要放在整顿各级领导班子上,领导班子整顿好了,党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此外,邓小平还强调要在整党的基础上挑选干部,并对挑选好干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挑选好干部进行了详细论述。

此外,邓小平对社会其他各方面的整顿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比如,在经济方面,整顿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强集中统一,坚持质量第一,建立有关维护生产和其他工作秩序的规章制度;在军队方面,要精简整编,解决“肿、散、骄、奢、堕”等问题;在人事管理方面,要重点抓各级领导班子的重组和建设,坚决消除派性,建立一支清正廉洁、为公为民的领导班子,等等。

1.2 关于社会稳定问题

邓小平一直高度重视社会稳定问题,1989年2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时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3]没有稳定的环境,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团结稳定的政治环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与任务》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下心来搞建设。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去年一年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现在我们有了、或者说基本上有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这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来之不易,现在还很不巩固,还有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安定因素。在各个岗位上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共同负起责任,维护、保障和发展这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2]

邓小平的社会稳定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第一,政治稳定。为了维护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邓小平强调:“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要政局稳定。”只有政局稳定了,政策才会稳定,社会才会稳定,人心才会稳定。第二,经济稳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全党工作大局,经济的稳定发展是社会稳定的物质保证。因此,一定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阐述了快速稳定发展经济的思想。他强调:“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3]第三,社会秩序稳定。稳定的社会秩序是社会管理的根本,邓小平从正确处理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角度,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针对如何维护社会稳定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努力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要推进发展又要维护社会稳定,等等。

1.3 关于社会效益问题

社会管理主要以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和社会问题等内容为对象,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秩序。社会效益是衡量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在领导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邓小平非常注重效益问题。他指出:“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3]“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3]

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要想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社会效益。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四个现代化,就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做大量的工作,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效益这一最高准则。这就要求我们在作出决策时,要全面衡量效益问题。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极不平衡,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促进,都实现了各自的目标;二是社会效益较好而经济效益不好;三是经济效益较好而社会效益不好,甚至损害了社会效益;四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不好。相对经济效益而言,对社会效益的评估比较困难,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可供参考,但其影响又往往比较深远。因此,对社会效益的估量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与考虑。为此,邓小平强调要杜绝急功近利现象的发生,产品不能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有质量提高了,竞争力才会提高,社会整体效益才会提高。此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资金、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只取得正面效益,有时也会有负面效益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制定好预防和补救措施。

1.4 关于社会管理体制问题

邓小平历来十分重视社会管理体制问题,在进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对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邓小平指出,在管理制度上,要特别注意加强责任制。早在1975年他就明确指出:“关键是建立责任制。现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无人负责的现象,积重难返,非突出地抓一下不可。”[4]1977年他又指出:“中央政治局已经决定,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4]1978年他对建立责任制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要有分工负责,要从上到下建立岗位责任制。这样,工作才能有秩序,有效率,才能职责分清,赏罚分明,不致拖延推诿,互相妨碍。”[2]为此,邓小平强调要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那些犯了错又不负责任的人要严加惩处。

权力下放是邓小平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大创举。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就提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在经济计划和财政、外贸等方面给予更多的自主权。”[2]不过,他又进一步指出权力下放并不是无条件、无限制地下放,而是在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基础上的下放。他还强调权力下放不是为了放权而放权,目的是调动积极性。为此,下放权力还要与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结合起来。

2 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的启示

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宝贵财富,对当今我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2.1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当前,我国社会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日益加剧;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就业医疗住房等问题突出;民主法制尚不完善;社会诚信和道德缺失;腐败现象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这就要求我们要借鉴邓小平社会管理思想,不断加强和完善对社会的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这种管理格局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加“强调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和自下而上的参与相结合、强调管理主体的多样性。在管理的性质上强调政府对公民的服务,在管理的技术上强调引入市场机制。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政治和社会管理形式,也是在行政改革和管理改革中人们所追求的目标。”[5]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此外,报告中提出的“大部门体制”以及精简机构、严格控编的建议,为新世纪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指明了出路。

2.2 始终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没有人民大众的力量,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让人民享受更美好的生活。因此,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现代社会管理是以政府管理与协调、非政府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以及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目前,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己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的一个大趋势。”[6]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人民大众是社会的主人,具有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天然权利。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措施来保障人民群众的这项权利,为其参与社会管理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其主人翁作用。

[1]商英伟,白锡能,彭学农.社会管理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25,97-98,14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375,43,4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4,237.

[5]李景鹏.中国走向善治的理论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1(9).

[6]邓伟志.如何推动社会管理?[N].学习时报,2006-06-26.

猜你喜欢

社会效益管理体制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好刊社会效益高
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对比分析——以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为例
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
论各地高新园区管理体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浅析建筑节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