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知规律在中学地图教学中的应用

2014-03-29付永存董姝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规律事物

付永存,董姝娜

(长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感知规律在中学地图教学中的应用

付永存,董姝娜

(长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在地图认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感知规律的应用,帮助学生明确认知目的,掌握认知节奏,在抽象和具体之间架设桥梁,提高地图空间认知的效率。

感知;规律;地图

“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对比律、协同律、组合律、经验律和活动律。”[1]在地图认知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地图题目的准确解读外,教师也要注重感知规律的应用,帮助学生明确认知目的,在抽象和具体之间架设桥梁,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1 强度律:明确感知目的

强度律要体现的是感知对象的强与弱的关系。这个强与弱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强度越高,越容易被清晰感知。也就是说,教师在地图教学中要有意突出感知对象,使学生明确感知目的,有的放矢。感知就是感知地理知识,所有的地图空间认知都依赖于地理知识。明确认知目的也就是抓住重要知识点和脉络,是感知阶段最重要的环节[2]。地图是海量信息的承载者,而对于学生来讲,把握问题重点至关重要,使学生第一时间剔除无关要素,锁定感知目标。对地图而言,如果目标地物不明显或信息呈现过于细微,就不易被学生感知,这时教师就要加强认知对象的呈现强度。

首先,提醒学生读图时把握方向性。例如讲解交通布局对聚落的影响,要使学生明确交通布局是“因”,聚落的分布是“果”,学生在读图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交通布局的变化和相对应的聚落的变化,因果相对应。其次,对重点内容做有变化的强调。例如,教师讲解地球上的气压带与风带示意图时,要讲解形成原因、结果和影响,如果平铺直叙,没有任何强度变化,学生就很难找到重点、正确理解。这时,教师可运用强度率原则,在示意图的基础上配以全球图,着重落实各地纬度位置;讲解时有意区分每个纬度带的环流圈,降低知识混淆度;在每个气压带的分析之间有停顿、总结,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原因与结果通过板书得到明确的呈现,有理有据;上升和下沉气流的方向配以手势演示,注重语音语调等。再次,剔除无关因素的影响,保证摄入的信息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量越小,就越容易被感知。因此,当刚刚要讲解一个问题时,“同时”展出的地图不宜过多。

总之,教师在讲解地图重点部分或决定性条件时,要注意呈现方式,使学生明确感知目的,避免无谓的干扰,知识脉络明确。

2 差异律:突显感知对象

差异律体现的是感知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差异。一般情况下,目标与背景差异越大,感知效果就越好。在地图感知中,如果地图背景过于复杂、要素过多,那么感知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感知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做到感知对象与背景对比分明、全图色彩搭配得当、图幅轮廓清晰准确、感知重点突出。

根据差异律,我们可充分利用色彩的变化,让地图分出“层次”。例如讲解城市形态的地图时,要突出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包括河流、公路等,这些因素要用鲜艳颜色重点标注,达到第一眼感知的目的;城市分区要有明显的区别,特征差异很大的分区要用反差较大的颜色以形成鲜明比照;图中的重要线、值时都要加以颜色渲染,起到划分区域的作用。将差异律运用到地图感知的教学时,要格外注意色彩的合理调配,切忌喧宾夺主。

3 对比律:认知结构运用与归化

首先,进行图图对比,突出特殊性。多用于分析区域环境区位特点、优势及评价,从区域的环境要素结构因子出发,通过综合、比较分析,得出特殊性。例如钢铁区位选择的对比、硅谷和中关村的区位因素等。其次,对每个地理事物分别认知,然后进行归化和重组。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对于接触过的地理事物都已建立了相关的认知结构。当新事物出现时,我们首先要确定它属于哪一类认知结构,如果相符,则利用原来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如果新的认知事物与原有某个认知结构存在相似而又不同的问题时,那么这两个认知结构就会相互作用,将其归化相应的合理的认知结构中进行问题解决[3]。

例如,有一些地图问题涉及“等雪线”这个概念,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并没有等雪线问题的具体解答方法,但是在感知等雪线这一地理事物的同时,以往等值线判读的认知结构将自动进行甄别和重组,最终归化到等值线判读的方法中,顺利解决问题。教师在地图教学中应恰当地运用对比律,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学会归化认知结构,选择恰当的解答问题的方法。

4 协同律:多重感知相结合

协同律体现的是在感知阶段口、眼、手的协调关系。不同的地理特征被感知的最佳途径不尽相同。因此,在感知地图时,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图作为一个特殊的海量信息承载者,是由许多不同性质的要素构成的,不同要素代表不同的地理特征。在感知地图整体的同时,也需要对这些地理特征分别感知,理解个别意义之后再迁移、组合成整体。地图所呈现的往往是宏观的、学生触不可及的事物,学生难以在头脑中想象感知。

实物地形和地理实验的应用,将地图立体化,实现了手、脑、口的同时作业,并配以地理情景、地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认知对象进行整体感知。例如讲解热力环流时,玻璃缸两侧受热不均,其内烟雾飘动方向的实验,学生在设计、动手制作的同时也掌握了理论知识。画图、填图的体验可以调动学生所有的感知器官,使其在画的同时,脑中浮现地理事物的映像,复述地理过程,讲到哪、想到哪、画到哪,将地图分为若干独立的部分,提高他们地图的感知效果。

另外,地图教学中,也可以用音像地图等来刺激听觉和视觉的感知,剧烈变化过程的相关声响能够加深感知印象。但要注意的是,无论教师提供的感知手段如何变化和多样,感知的结果都要落实到地图上,不偏离主题,保证地图教学的收放自如。

5 组合律:一般法则与特殊描述的应用

组合律体现的是有相同或类似特征对象的组合感知。主要表现在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和地理成因类知识的地图教学中,同时也是地理认知中一般法则和特殊描述的体现。组合的组成多种多样,但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应用于地理事物上,无非是成因、过程和结果(同样的影响因素,结果不同;结果相同,影响因素不同;有相类似特征,过程不同)。将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对象组合在一起,研究其区别和联系,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记忆。

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马达加斯加东部和海地岛北部的纬度远远高于10°,但也是热带雨林气候,是典型的一般法则与特殊描述的例子。将二者组合在一起来讲解学习,首先是学到了该地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即纬度地带性;其次又在特殊的例子中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得出它是信风、洋流和山地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再综合分析,得出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地带性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鲜明,地理环境更加复杂多样。这样的组合感知加强了对认知对象的理解深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地图上看地理事物的分布趋势,总是将该地理事物叠加在另一个地理事物之上。例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在人口分布、降水分布和气温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分布由气候类型、人口分布和地形共同决定;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有地形和气候两种,非单一因素的趋势提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地图的叠加使用,使学生的思维分层次,注重知识的关联。组合律同样适用于地理探究教学,将有关联因素的地图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6 经验律:强化知识储存

经验律体现的是已有经验在感知阶段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地图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心象地图的储存和应用。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联想,也就越容易建立认知结构。心象的储存是获得一切能力和方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强化学生地理知识的储存,加强心象地图的丰富程度。

在地理教学中,要根据地图熟记一些重要的地理知识,达到准确空间定位的效果。例如,在头脑中建立世界简图,沿特殊经线、纬线强化记忆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用来判断地理事物特征;熟记各大洲、主要国家、主要湖泊、主要岛屿、主要海峡的区域轮廓图,快速判读地图。在丰富心象地图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得当,带着问题去记忆,多采用形象记忆、结构联想记忆等方法,鼓励学生多用图分析问题,多画图解决问题,将记忆的结果转化为心象地图的储备,让学生成为在地图上学习的人。

另外,学生要熟记概念性规律(概念、公式、方法、技巧等),例如太阳辐射时空分布规律、水循环原理、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等,依据概念性规律采集数据信息,利用要素的关联性进行推理分析。在地图教学中遵循经验律,丰富学生的心象地图。

7 活动律:调整感知步调

活动律体现的是感知阶段静态与动态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变化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容易成为感知的焦点,而静止的对象不容易在第一时间被注意到。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通过增强认知对象的活动性来增强感知效果,调整学生感知步调。

首先,板书要“动”起来,地图的教学板书要与地图内容相得益彰,切忌一板一眼地罗列内容,例如讲解全国铁路线分布时,板书可以边讲边画,问题讲到哪,粉笔停到哪,恰当地使感知物“活动”起来。其次,地图教学中往往有一些知识,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较高的要求。只依靠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完整认知的效果。这时,先进的地图技术就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宏观地图的展示、动态地图的制作,特别是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抽象概念的动态演示,能够使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8 结语

在地图教学中应注重感知规律的运用,在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同时增强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对现代电子地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要考虑到计算机屏幕限制、空间范围的大小与地理信息详略等方面的因素,注重地理空间尺度思想的贯彻。

[1]李岫云,张蓁.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J].应用心理学,1986(1):32-33.

[2]张本昀,朱俊阁,王家耀.基于地图的地理空间认知过程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486-491.

[3]王家耀,陈毓芬.理论地图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35-66.

2014-09-27

付永存(1985- ),女,吉林省吉林市人,长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助理实验师,从事地图学实验与地理教学研究。

G633.55

A

2095-7602(2014)06-0173-03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规律事物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美好的事物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奇妙事物用心看
巧解规律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