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党的基本路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思考——应把“美丽”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2014-03-29徐治彬

党政干部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路线民主美丽

○ 徐治彬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下简称“党的基本路线”)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十三大报告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经过20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步深化,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党的基本路线。十八大新党章仍沿用十七大党章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表述。笔者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党的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应把“美丽”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写入党的基本路线,新的党的基本路线的完整表述应该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之所以把“美丽”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写入党的基本路线,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根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把“美丽”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写入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理论依据

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产生于自然,人类可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所以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全面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可以利用自然科学的发展来减少人类活动的盲目性,但也不能为所欲为。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不断拓展“人化自然”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提升“人化自然”的水平和层次;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类利用自己对某些客观规律一定程度的认识,能够大刀阔斧地改造自然。但从整体功能角度来看,人类创造的人化自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自然的某些系统,如若这种“改变”破坏了自然界的整体和谐并带来严重后果,就会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更多的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结果这些地方变成了不毛之地。远古时期,我国黄河流域植被茂盛、气候温湿,后来由于大规模的毁林垦荒和战争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旱灾害。这都是不合理的“人化自然”过程引起的自然运行的变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就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1]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正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根本理论基础的。

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理论,是把“美丽”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写入党的基本路线的基本理论依据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而十八大新党章表述的党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其中,“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这里就缺少了生态领域的目标和要求。生态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是什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笔者认为,“美丽”就是生态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只有把“美丽”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写入党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需要强调的是,十七大党章对党的基本路线的丰富和完善,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党的基本路线,正是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为基本着眼点的。十八大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3]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更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五个更加”,把“美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起来,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可以说,把“美丽”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写入党的基本路线已经初见端倪,呼之欲出。

三、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把“美丽”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写入党的基本路线的传统文化底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现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几乎都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概念范畴。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发源于周代,经过孟子的性天相通观点与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到宋代的张载、二程而达到成熟。张载、二程发展了孟子学说,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达到了新的理论水平。张载、二程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包括几个命题。一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二是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普遍规律;三是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四是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早的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经过了宗教化、哲学化的演变过程,最终形成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又是社会法则和人生理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于天人关系这一根本问题的主流答案,究其理论实质而言,是关于人与自然或者说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问题”[5]。“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首先,它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它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人类应该善待自然。《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既要改革自然,也要顺应自然;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的愿望,既不屈服于自然,也不破坏自然;以天人相互协调为理想。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除“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外,“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考察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就不难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价值,它对于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世界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经验教训,是把“美丽”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写入党的基本路线的新的时代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不停的演变中。这种关系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阶段,即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人与大自然是相对亲近的,人类从属于自然;第二阶段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天人相分并对立”阶段,即近代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这一阶段以人类大规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为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走向疏离;第三阶段是人与自然重新走向和谐的新“天人合一”阶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阶段呈现出人对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和某种程度的复归。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自从机器大工业出现后,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资源的数量急剧扩大,大片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引起了大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工业“三废”的无控制排放,严重地污染了空气,一些物种灭绝,而另一些物种又泛滥成灾,造成了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这种因生存需要和生产发展而导致的非自愿失衡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已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加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失衡加剧,环保问题异常严峻。“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6]。这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的出现,主要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并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回顾工业文明几百年的历史,人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我们似乎在与大自然的对立中赢得了先机。然而无数沉痛的教训昭示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今天的世界……各国几乎都设立了高规格的环保机构,通过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每年花费天文数字的资金来控制、净化污染物和开展自然保护活动,公众甚至包括学前班的孩子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7]。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今世界产生的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深刻警示。

五、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生态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期盼,是把“美丽”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写入党的基本路线的直接现实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路,快速发展起来之后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虽然经过多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环保部今年6月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最受公众关注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状况依然令人忧虑。一是全国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等十大水系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1.7%、19.3%和9.0%。除珠江、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水质为优、长江和浙闽片河流水质良好外,黄河、松花江、淮河和辽河为轻度污染,海河为中度污染。在监测营养状态的61个湖泊(水库)中,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占27.8%,其中轻度富营养和中度富营养的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26.2%和1.6%。在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和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为 59.6%。今年以来,我国兰州等地接连发生水污染事件,水环境安全一次次引发人们的深度担忧。二是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形势严峻。依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对 SO2、NO2、PM10、PM2.5、CO 和 O3六项污染物进行评价,74个新标准监测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1%,其他256个城市执行空气质量旧标准,达标城市比例为69.5%。酸雨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其中下游以南,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0.6%。严重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三是土地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区域性退化问题较为严重。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历时8年完成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6.1%,中度污染占1.5%,重度污染占1.1%;耕地的点位超标率是19.4%,其中中度污染占1.8%,重度污染占1.1%。2013年全国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 8.02万公顷。全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0.7%。上述突出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害,社会反映强烈,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在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8]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就应该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关系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综上所述,把“美丽”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列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纳入党的基本路线,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又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建设美丽中国,既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时代要求;既是关系人民生活幸福的直接现实问题,又是关系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9日。

[3]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5]吴雪玲:《“天人合一”思想探源》,《光明日报》2007年11月15日。

[6]吴清泉:《论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光明日报》2004年10月26日。

[7]贾峰:《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即将来临的第43个地球日有感》,《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4月3日。

[8]《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人民日报》2013年4月11日。

猜你喜欢

路线民主美丽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画路线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找路线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