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理性应对“乡愁”的人文途径浅析

2014-12-02

党政干部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异乡家园乡愁

○ 姚 刚

“乡愁”是人类历史上的永恒话题,是古今游子的共同心声,从《诗经·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或浓或淡的“乡愁”,伴着人类的繁衍而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替,诚可谓“幽幽兮百代乡愁,凄凄兮游子思归”。

一、“乡愁”的历史演变及现状

“乡愁”情怀是传统社会当权者不可或缺的情感元素,相对于普通民众的“乡愁”,崇尚“文以载道”的士大夫们的“乡愁”更是“迢迢不断如春水”。他们通过“乡愁”所展现的家国情怀总是让人动容,其中蕴含着伟大的精神内涵,穿透时空的力量令人仰止。

自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以来,“乡愁”激起了现代人心灵深处的情感波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思考。毋庸讳言,当今社会,淳朴的“乡愁”似乎不再有传统的意蕴,便捷的交通工具,缩短了人与故乡的空间距离,无孔不入的信息技术更是可以让民众即刻“天涯共此时”,古人对故乡的“思而难得”在当下几乎“唾手可得”。但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精神世界的充实,物质世界的日益丰富却折射出民众内心世界的孱弱,现代人似乎在追名逐利的路上迷失了自我,越发疏于对物理家园的依恋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领导干部群体的“乡愁”困境较民众“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似乎在地理和精神层面都难以应对“乡愁”。一方面他们常任职异乡,自身的“乡愁”伴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弱化,繁忙的工作事务使他们无暇顾及地理家园和故土。作为城镇化等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老百姓时常把“回不了过去,留不住乡愁”的矛头指向领导干部,认为领导干部就是民间“乡愁”无处安放的“始作俑者”。另一方面,当代中国深刻变革,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有的领导干部放松了对精神家园的追求,放弃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患有“精神空虚症”,从而沦为“四风”的俘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证明,解决“四风”问题重在建设领导干部的精神家园。领导干部以理想信念为旗,用优良作风打底,才能正风肃纪、取信于民[1]。

“乡愁”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溢满真善美的传统“乡愁”,是群众最现实直接的利益诉求,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也是弘扬经典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基础[2]。“乡愁”事关国家未来和文明传承,如何引领社会回归传统“乡愁”,如何让老百姓“知山乐水”?这是领导干部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风成于上、俗成于下”,留住“乡愁”,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笔者认为,消除自身和民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迷茫,领导干部必须理性应对“乡愁”。

二、领导干部应对“乡愁”的人文途径

(一)善待自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社会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不能毫无顾忌地破坏自然,致使“乡愁”无处安放。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更为重要,财富失去可再追求,而青山绿水一去不归。“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多点“道法自然”的淳朴,少点“人定胜天”的霸气,多点对自然的敬畏,少点对权力的放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新农村”不应逼农民上楼,城乡一体化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农村建设要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不要让城市化变成钢筋水泥化。“礼失求诸野”。山水民间有着丰厚的道德积淀,不要让现代化的车轮继续碾压蜗居在山水民间的“乡愁”。

(二)正视变化

历史上的每一次人口迁徙与社会变迁,其背后都无不隐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远的如秦人戍边、客家人南迁,近的像走西口、闯关东、知青下乡、民工潮等,这些打上时代印记的“乡愁”情思,是中国人对时代变迁与乡土传统所进行的长期追问和深邃审视,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状态和文明进程。历史车轮从不倒退,人类文明大步向前。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领导干部应理性对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乡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领导干部要积极面对“乡愁”的时代变化,既不能因为追求家园的改变而放弃对“乡愁”的内心坚守,也不能因为坚守“乡愁”而拒绝接受家园的有益改变[3]。“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飞速变化的时代需要领导干部有坚强的内心和主动的担当,具有“笑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边云卷云舒”的豁达心态,做到“临厉害之际不失故常”。“乡愁”的回归恰似“雾霾”的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渐进过程,这就特别需要领导干部有很强的思想定力。

(三)品读经典

精神家园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的思想基地、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4]。精神家园一旦迷失,其危害性或许远大于地理“乡愁”的消逝。领导干部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和向往,很大程度上可以代替朝思暮想的故乡,从而在“有家归不得”的苦闷里获得解脱。要留住领导干部的精神“乡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面永恒飘扬的旗帜,而经典文学无疑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古云:“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经典文学“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具有“泰山遍雨,河润千里”的力量,每每“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助我辈“以圣贤之智慧济世利人,以先哲之格言鞭策启蒙”。捧读经典才能择善而从,才能感知到人性中对于精神家园的向往和追求,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的接力棒接续传递。

(四)守望故乡

“一别多少年,青砖黛瓦翘首望。熟悉的乡音,犹在耳边说沧桑”。如此“乡愁”,曾让多少游子黯然销魂。故乡是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的地方。“谁不说俺家乡好”、“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金窝银窝不及家中的草窝”,这些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语,记载了人们对故乡的赞美和怀念。故乡是精神漂泊者心灵的归宿,没有“乡愁”的人身后或许一无所有。当有人做了坏事或犯了错误时,最后悔的话莫过于“对不起曾经养育自己的那块土地”。古人的“乡愁”有的令人羡慕,有的令人惋惜,刘邦归乡时唱出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千古名句,而项羽则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败亡。故乡既是人生的起点,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生的归宿。“乡愁”是现代人心灵的一剂抚慰药,是每一位异乡者心灵之“根”的所在和精神的归宿。守望故乡就不会迷失方向,留住“乡愁”才能识得进退、懂得回归。

(五)安心异乡

“乡愁”乃一生魂魄所依,然而,只有离乡的人才会发现故乡愈难回,“乡愁”便愈深,这就需要身处异乡的领导干部推己及人,因为你的故乡即是别人的异乡,你的异乡即是别人的故乡。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建设异乡就是建设故乡,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古代贤人对待“乡愁”的态度,往往包含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豪气,很值得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身处异乡却能泰然处之。“此心安处是吾乡”、“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折射出先贤栖居异乡、建设异乡却不感漂泊孤独的淡定情怀。

(六)懂得珍惜

只有对得住过去,才能回得了过去,才能留得住“乡愁”。“子欲养而亲不待,人欲惜而爱无存”,常令人感伤“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人间的悲伤莫过如此。“逝者如斯夫”,一切终将成为过去。有些东西不懂得珍惜,只能遗憾终生,有些东西忘了,就再难记起。懂得珍惜亲情,懂得珍惜光阴,懂得珍惜当下,才能使回忆充满美好,才能使“乡愁”不留遗憾,才能不忘父母祖辈,才能让儿孙记得住我们,才能使中华美德“薪尽火传,不知其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故乡,如果我们的儿孙只能从诗词中,从发黄的典籍中,才能知道“乡愁”的寄意,要靠注释才能懂得“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却不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真切含义,这难道不是现代人不珍惜当下的过错么?

(七)返璞归真

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横向发展和向上流动的机会,同时也让人们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欲望。奔跑在成家立业路上的人们,内心很难眷顾那纯真的“乡愁”,“回家看看”成为一推再推的行程。人心不古,“乡愁”就会无足轻重;人若简单,“乡愁”便能驻守于心。现代人复杂的内心如若“返璞归真”,记得住“乡愁”就有了精神基础。历史上的成功人士大都具有真性情和赤子之心,他们在寻觅地理意义上的家园的同时,也不断寻觅心理意义上的家园,将经历过的人生情感与景致诉诸笔下,深刻的内涵对现代人有无尽的启迪。“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面对人生,人们需要改变对于家园的漫不经心,汲取古人对家园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于生命情感诚挚的眷恋,用真情灌溉或已干涸的心田。

(八)诗意生活

“乡愁”常出现在诗词之中,是诗人的专用词汇。虽然今天是一个以互联网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但又是一个需要诗歌的时代。“诗意地活着”不只是诗人的理想,也是民族提升境界的因素。唐宋士大夫的“乡愁”情结是历史上的巅峰期,“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他们的诗词溢满了“乡愁”,所展现的人文情怀“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常常引起读者的强烈心理共鸣。唐诗宋词中所蕴含的古老文化信息和感情因子,撞击人们的心灵,涤荡人的精神,像一曲清溪浅流,紧紧地伴随着世人的漫长人生,既用似水柔情浇灌心田,又在需要时洗涤心头的烦恼。其实,现代人生命的深处也都蛰伏着诗意,人生年华有限而诗意无穷。要重建心灵的故乡和精神的家园,唐宋文人是很好的楷模,他们把诗词作为生命中的必需品,在生活中寻找并且创造诗情词意。一首好诗、好词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三、结束语

微言难明大义,祛病需用良方。面对唐朝诗人崔颢的千古一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希望笔者的愚见能够让领导干部有所启发。“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大量的山水、文脉依然存在,可记可忆的“乡愁”让人们与历史交接,与古今共鸣,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往日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希望领导干部能够带领民众留住美好的“乡愁”。水滴汇成溪,稻穗集成束,如果人人都有浓浓的“乡愁”,国家就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郑伟:《公共视野中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2]王代莉:《近代文化观的流变与审思》,《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王其辉:《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发展规律探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4]孙莹莹:《两型社会建设中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研究》,《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异乡家园乡愁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永远的乡愁
乡愁
寻找失落的家园
异乡的植文字士
异乡的植文字士
异乡的植文字士
九月的乡愁
绿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