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农民安置型社区治理促进新市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
——以大郑新城为例

2014-03-29一校两院课题组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市民居民

“一校两院”课题组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辽宁 大连 116013)

推进农民安置型社区治理促进新市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
——以大郑新城为例

“一校两院”课题组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辽宁 大连 116013)

农民安置型社区是大连全域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新的社区过渡形态。由于其特定的过渡性、不稳定性造成了社区治理难题。课题组以大郑新城为例,对过渡性社区治理体制机制、社区文化重构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安置型社区;社区治理;精神归属;文化认同

农民安置型社区 “既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也不同于传统农村社区,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类正在演变的社区[1]。它既是帮助农民实现农村与城市顺利对接、逐渐融入城市的起点,也是失地农民市民化转换的开始。因此,如何以社区建设为载体,建构农民安置型社区新秩序和治理结构,提升社区居民对市民身份的认同,形成和谐文明的城市价值观,进而推动居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已经成为大连市中心镇建设的一项重要实践课题。

近期, “一校两院”课题组对大郑新城银窝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和分析,并对如何加强中心镇过渡型社区建设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这为进一步推动大连市中心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民安置型社区治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郑新城是大连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加快发展的四个中心镇之一。近年来,大郑通过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有力地推进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大郑新城集中、农用地向经营大户、农业企业集中。通过土地整理和集中居民区建设,首批1000户农民已入住大郑新城银窝社区,剩余的5000户农民也将陆续集中安置到该社区二期居住。银窝社区是大郑7个自然村农民因土地整理集中居住而聚合成一个新的基层社会自治单位。自然村落型居住方式变为城市公寓型居住方式之后,无论是失去土地还是没有失去土地的农民,都将通过集中居住的形式完成了农民向新市民形式上的转换。但应当看到,农民集中搬迁、集中居住形成的安置型居民社区与原来的村庄社区有着不同的形成和运作机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农民安置型社区打破了原来因长期共同居住、共同生产和生活而自然形成的相同职业、相似生活节奏,以及以血缘、宗族为核心的人际交往的自然村落治理结构,代之以人们生活和居住空间为核心、非血缘关系结成的新社会交往关系的社会治理结构。而且,这些城镇新居民或新市民因受生存空间变换、生计模式转变、城市规则意识重建等因素影响,无疑正体验着变革所带来的心理焦虑以及为适应新社会角色所引致的恐慌。农民安置型社区治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

1.社区基础设施不配套、欠账多。从银窝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看,缺乏社区硬件设施配套。社区周边道路、公共交通设施、公共绿化、环境治理有待完善,与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邮政、银行、通讯、教育机构、社区医疗服务以及餐饮、洗浴、娱乐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尚不配套。从居住社区内部设施配备看,社区没有配备居民委员会办公用房,社区文化硬件服务设施也不健全,缺少社区阅览室、体育健身房、居民公共文化娱乐场所。许多居民休闲活动主要还是在公共场所或者在自家小仓库中聚众打打牌、搓搓麻将。

2.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未形成,居民难有归属感。在居民动迁之前,他们 “分布在各个行政村或自然村,彼此之间相互信任、辅助并形成了特定的互惠合作关系,动迁之后,原先信任的土壤随着生活场域的变化而消解”[2]。目前的银窝社区仅具有安置农民居住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城市社区服务不能完全做到。社区管理仍然沿用村委会管理模式,社区管理人员仍由村干部担任,社区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均没有纳入城市社区管理体系,没有与城市社区实行同步建设和统一管理。社区公共服务虽由专门的物业公司负责,但社区公共设施和公共事务支出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自身实力以及镇政府财力状况进行安排。社区还没有建立社保、医疗、就业安置、社会救助等与失地农民转市民相衔接的配套社会服务机构以及配备专业化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

3.市民待遇存在差异,市民身份难认同。居住在银窝社区一部分居民因为失去土地,享受政府给予了他们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待遇,那些没有失去土地而被集中安置在银窝社区居住的居民则没有享受到本该早已享受到的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社会保障待遇。没有待遇的居民对享受到待遇的居民愤愤不平,他们感到即使住进楼房身份也还是农民。而那些因失去土地而享受到居民待遇的居民也高兴不起来,面对日益增加的生活成本,享受到的基本社会保障并不能使他们获得比失去土地前更加安逸、更有质量的生活。

4.本地非农就业渠道少,创业技能与环境不佳,居民对新的生计模式产生忧虑。集中居住前农民是以土地为生存之本。集中居住后,失去土地的居民生计来源发生根本变化。他们主要通过到二、三产业或者到农业大户、农业企业打工获得工资报酬以及自主创业获得收入。就目前来看,循环经济产业园区20多个落户项目仅1家运营且尚未形成规模生产,对社区失地居民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尽管银窝社区居民每人每年可获得6平方米集体公建房租金红利以及享受免缴集中入住前3年物业费、水费、取暖费的待遇,可以抵消部分生活成本,但集体公建房租金年收益以后如何,能否抵缴3年后悉数由自己承担的数额不菲的物业费、水费、取暖费等生活费用,仍具有不确定性。新市民对未来生计来源的可持续性未免心存忧虑。

二、推进安置型社区建设,促进新市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对策与建议

1.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失地居民职业转换。农民居住形式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发生转变。顺利实现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生活来源、加快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市民化进程的重要保障。我们认为,银窝社区6000户农民能否实现从农民到市民身份转变,旧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能否向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城市化生活方式转变,关键在于非农产业是否具有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农民到非农产业就业能够获得比原有的农业生产更高更稳定的工资性收入,才能自愿放弃世代耕种、赖以生存的土地,融入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来。因此,政府应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失地农民就业。对于那些没有失去土地的农民来说,即使仍然从事农业生产,也必须对原有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方式进行组织变革。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公司加农户、合作社加农户、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多元化的生产经营组织创新,通过多元化的现代农业组织方式,让农民变成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产业工人或农场主,大幅度提高农民经营收入,才能最终实现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2.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增强社区居民公共精神和社区归属感。按照城市社区组织功能定位,重新组建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站以及社区各类社会组织。原有的村委会按照社会分类原则,改造成为负有单一经济管理职能的经济组织,将原有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让渡给新建社区居民委员会。新建社区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由户籍居民、户籍村民、流动人口选举的代表组成。经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面负责社区日常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配合大郑镇政府做好辖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

3.以社区为平台,构筑社会支持网络,提升社区成员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安置在银窝社区大部分失地农民文化水平偏低,集中于社区居住并未改变社会发展能力上的弱势地位。因此,要以新建社区为平台,以社区需求为导向,即政府和社会力量,打造社会网络支持系统,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将社会资源引入社区,通过开展法律咨询与援助、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民事纠纷调解、心理支持、扶贫济困等活动,帮助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生存和发展能力。应该看到,城市高度社会化、市场化的生活方式使得迁移后的失地农民自身经济能力很难保证他们的基本生计,维持其原有或者更高些的生活水平。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强对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解除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与城市人享有平等的权利,得到对新社区的归属感。

4.加强居住社区的文化建设,通过新市民教育工程,引领农民尽快完成市民角色的转换和身份认同。社区不仅为社区成员提供了生活的物理空间,而且为社区成员提供了一套共享的文化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在社会关系复杂化和社会阶层多元化的城市社会生活中,失地农民如何拓展他们的交往范围,突破狭隘的血缘和地缘限制,建立起以业缘为主的、现代化的社会关系网络,认同新市民身份和社区归属,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社区精神,这就要精心设计一系列公益性、福利性的文化活动,把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市民价值观、社区精神等传输给他们,在享受文化活动的同时,引导他们淡化农村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逐步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城市价值观。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在内的市民行为规范教育培训,使其感受到制度和规则对形成井然有序社区生活的必要性,自觉成为社区制度和规则地遵守者和维护者,为市民身份的转换打下基础。通过新市民文化与教育活动,让失地农民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使其尽快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上缩小同城市居民的差异,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和身份认同。

(课题组成员:沙吉会、杨晓猛、杨晓菲、张生友)

[1]訾凌寒,等.过渡型社区居民社会心理特征与转型——项基于苏州工业园区若干社区的实证考察[J].青年与社会,2013(16).

[2]蒋慧,等.“过渡型社区”治理问题的政治社会学解析——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 [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责任编辑:左眉]

F323.89

A

1671-6183(2014)03-0058-03

2014-02-28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市民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意义”的问题所在
高台居民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失地农民生活水平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