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的政绩观
2014-03-29于伟峰孙兵兵
于伟峰,孙兵兵,王 军
(1.河北工业大学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401;2.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3.河北工业大学 校办,天津 300401)
政绩观是对政绩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主要包括:为谁创造政绩、依靠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怎样衡量政绩等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政绩观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政绩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执政为民是习近平政绩观的根本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和保障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解决了政绩观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一)政绩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中国共产党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在谱写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道路、发展动力、依靠力量等关系到国家命运的乐章时,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最终属于人民。”[2]党的十八大更明确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在浙江担任领导期间,他为浙江经济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他曾强调:“对领导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方百姓造福,应该有政绩,也必须追求政绩。共产党人的政绩,就是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34作为领导干部,更要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为民办实事、办真事,只有真正地把人民群众当做自己头上的天,才能做好领导干部,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因此,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私利,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工作得到的最彻底的感悟就是,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群众的勤务员,手里的职权是人民群众赋予我们的,所以,领导干部肩上最大的责任就是向人民负责,向群众负责,向头上这顶“乌纱帽”负责。他还强调: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就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把自己担任的领导职务看做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和责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兢兢业业、殚精竭虑,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和贫富挂在心上;随时准备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需要舍弃随着领导职务而来的个人权力、待遇和荣耀。”[3]50所以,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领导岗位上本质就是为人民干事,干事为了人民。领导干部要懂得恪尽职守,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领导干部的责任重于泰山。因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高的宗旨,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造政绩的最高目的,真正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4]。
(二)政绩的取得依靠人民群众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政绩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政绩的取得也是靠人民奋斗,政绩成果更是由人民共享的。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期的经验时,就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认为要想改变贫穷这一现状,必须改革,也必须开放。要做到这一点,所依靠力量就是人民群众。他始终联系人民,相信人民,凡事从人民利益出发,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最终实现大多数的根本利益。正是邓小平带领贫穷的中国一步步进行改革开放,才有了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进行各项建设,才能把政绩落到实处,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邓小平的人民群众是政绩观的主体的重要思想。他认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和成绩都是人民群众用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所以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责任重于泰山,道路任重而道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6]
二、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政绩观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实现政绩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协调统一,真正做到政绩为了人民、政绩依靠人民、政绩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创造政绩的前提必须遵循“发展”第一要义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新的一届领导始终不忘发展这一关键任务,站在国家高度总结出新的认识,即“现在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此,他认为发展不仅仅要GDP,更要绿色的GDP,不能为了眼前的发展,而不顾长远的发展;不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前人政绩,后人包袱”的后果。发展是创造政绩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还认为,实现发展这一要义,还必须知“落实”、肯“实干”,落实才能出成绩,执行才能见成效。只有肯踏踏实实做事,把重点放在满头实干上面,才能做出成效来,才能看出落实的政绩。习近平总书记依据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要求,把政策深入到实践,干在实处,到实地调查研究,重点放在“实干”上,充分体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
(二)创造政绩的宗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
把以人为本作为树立政绩观的根本宗旨和核心内容,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根本立场,把政绩成果惠及到人民身上,更需要领导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领导干部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勤奋务实、勤政为民的,但个别领导干部在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上出现了思想不纯洁的现象,觉得权力大了,地位高了,就放松了警惕和自我约束,甚至走上了歧路,这不仅会偏离正确的政绩观,失去创造政绩的机会,最终还会损害人民的根本利益,失去群众的拥护,害了自己。
(三)创造政绩的原则必须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是一味的追求政绩、求发展,更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创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政绩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去创造政绩、落实政绩成果。“发展是硬道理”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长是硬道理”、“GDP决定一切”,如何实现发展、实现怎么样的发展就需要有正确的政绩观来引导。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发展观上如果出现偏差,政绩观就会陷入误区。因此,片面的追求数量的多少、速度的快慢,而忽视了质量的高低和效益的好坏,不仅会导致有些地方领导干部钻空子,出现以经济指标和经济数字论英雄的错误政绩观,甚至还会大搞“形象工程”、“显绩工程”,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观。这样不仅不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不可能做到政绩成果的切实落实和统筹兼顾。
三、“群众的呼声”是习近平政绩观的检验标尺
“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7]。当做出的成果没人来评价,都持漠然视之的态度,这是最可怕的。因为只有人民心里真正的声音,才是对政绩评价的客观反映。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8]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9]我们要始终知道,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创造的政绩成果最终也是惠及子民的。所以,领导干部应该勇于正视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拥有不怕直面人民呼声的态度和勇气,及时从人民反馈的信息中纠正和改进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到,不许人讲话,老虎屁股摸不得,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敢于让人民批评,失去的是缺点、错误,得到的却是更广泛的支持、信任和爱护,是高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他说:“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要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3]33检验政绩正确与否,政绩大小之分,就要从群众的呼声中寻找答案,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原则和态度,创造令人民群众都满意的政绩,而不是摆摆“架子”、 走走“过场”。
四、求真务实、坚持群众路线是习近平政绩观的实现途径
(一)求真务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们需要实现的政绩目标就是在建党100周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管是近期政绩目标还是远期政绩目标,实现的途径都离不开求真务实。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求真务实是指领导干部必须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走过场,要一竿子扎入群众,勇于担当和敢于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期间,始终强调要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讲话中关于坚持求真务实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他对求真务实的独到见解。他指出,求真务实主要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真正领悟求的是什么真,务的是什么实;二是怎么求真、怎么务实;三是如何做到求实、怎么务实;四是求真为了谁、务实又为了谁。他还强调,“求真:就是求客观实际之真;务实:务执政为民之实;求真务实的主要途径就是深化理论武装求真谛,深入调查研究重实际;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就是狠抓工作落实动真格,加快浙江发展务实效;求真务实的根本目的就是高度关注民生系真情,坚持为民谋利出实招。”[3]29
做到求真务实还必须处理好“显绩”和“潜绩”两者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如果领导干部都不去做幕后英雄、“铺路石”,甘于不求回报的奉献,那就不会有伟大的显绩。例如红旗渠、三北防护林等伟大工程,正是几代人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带领人民群众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创造出来的实绩,这种伟绩永远刻在人民心上。所以,“潜绩”就是“显绩”,没有留“名”,甘于做铺垫之事,才是求真务实的内在要求。总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离不开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正确的政绩观的原动力,是创造伟大政绩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正确政绩观的精髓和灵魂所在。
(二)坚持群众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人民幸福安康的政绩来看,得出的经验结论就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共产党员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种子离开土地,就不能生存成长,充分体现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他要求党员干部与群众要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像领导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劳模人物那样,切实做一个亲民、爱民、利民的好公仆,做一个执政廉洁、克己奉公、忠诚正直的好干部,这样就不怕群众不支持、不拥护。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凝心聚力、成就伟业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党坚持正确的、科学的政绩观的重要途径。
[1]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1095.
[2]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5.
[3]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习近平.坚定理想信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EB/OL]..http://news.jcrb.com/jxsw/201311/t20131127_1258883.html.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6]习近平.始终与人民心相印共甘苦[EB/OL].http://www.zgdsw.org.cn/n/2013/0304/c218999-20666867.html.
[7]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4.
[8]胡锦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2003年11月 27日)[G]//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11.
[9]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