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高校国际联合培养计划透析
2014-03-29李芳徐明
李 芳 徐 明
(黑龙江大学 俄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哈尔滨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俄罗斯高校国际联合培养计划透析
李 芳 徐 明1
(黑龙江大学 俄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哈尔滨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2003年俄罗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以来,为推进与欧洲教育接轨先后完成了学制改革、制定新教育标准、高师队伍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历互认机制、革新教育评估体系等工作。目的是为与欧洲一体化奠定基础,提升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将高等教育服务推向国际市场。事实上,俄罗斯高校与国外实施的联合培养计划有其值得称道的一面,但也有不尽人意的问题存在。
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联合培养计划;成绩与反思
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29个欧洲国家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目标是整合欧盟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该计划称“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
目前,由两所或两所以上国外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达成的长短期国际联合培养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欢迎。俄罗斯的联合培养计划目标是符合“博洛尼亚宣言”的基本原则,由合作院校共同制定及实施,以国际教育标准为教学目标,合作双方对各自教学效果进行认证,合作院校专门成立教学计划联合管理机构来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专项管理,计划完成后颁发联合文凭和合作院校方的各自文凭。
一、俄罗斯高校实施联合培养计划的动因
(一)俄罗斯国际性创新人才稀缺
进入后工业发展时代的发达国家的突出特点是生产更大程度地科学集约化及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优势。未来生产领域、生产组织与服务领域的从业人数将减少5-6%,生产研发、教育培训、科技咨询等领域的从业人数将增加5-6个百分点,其从业人员将占就业人口的30%。现代化生产速度及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要求教育领域充实新思想与新内容,实现教育过程多样化。要实现教育多样化,就需要开展国际间合作,这不能仅靠学生的自发流动,更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为学生的广泛交流创造条件。目前俄高校学生的国际流动只占其高校学生总数的1.2%,而在俄高校就读的外国学生有823000人,其中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渠道来俄人数只有56000人(Mиниcтepcтвo oбщeгo и пpoфeccиoнaльнoгo oбpaзoвaния Poccийcкoй Фeдepaции, 2013)。这说明俄学生通过校际渠道出国学习的比例偏低。俄国际性创新人才稀缺。社会生产的创新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俄必须进行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实行联合培养计划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
(二)俄罗斯所占国际教育市场份额少
世界教育服务市场在稳步发展,但俄地位却很尴尬。世界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总体份额约为400亿美元,从外国学生每年带来收益看,美国收入囊中约147亿美元,英国80亿美元,澳大利亚45亿美元。近年来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还有爱尔兰、新西兰、加拿大、中国、日本等国家。据统计,到2025年澳大利亚的此项收入将达到300亿美元,中国近4年里新增高校100余所,外国留学生增幅不断提高。而俄尽管教育质量很高,但外国留学生数量只有80多万人,收入约3300万美元,不及美国收入的十分之一(ФГУП «Hayчнo-иccлeдoвaтeльcкий цeнтp экoнoмичecкиx пpeoбpaзoвaний», 2013)。可见,俄扩大自己在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的份额势在必行。
(三)俄罗斯急需提升国家“软实力”
国际学术交流是彰显国家实力的重要途径。与国外高校开展交流有助于加强俄在国外的影响力,可以据此传播俄价值观和民族思想,将教育作为对外政治的重要手段,提升国家“软实力”。同时,开展创新教育也不能缺少国际交流。国家间、院校间通过开展联合培养计划,师生间进行为期半年或更长时间的学术交流,实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技能指标的交流,吸引国外学生赴俄就读,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来俄任教,都有助于俄罗斯大国形象的塑造。
简言之,实施联合培养计划是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提升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在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份额,增强高等教育竞争力与吸引力。
二、俄罗斯高校联合培养计划的保障基础
俄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以来,积极进行各项教育改革,加快迈向国际教育空间的步伐。为推进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俄政府在各方面给予了相应支持。
(一)法律保障
为在法律上赋予俄高校开展联合培养计划的权利,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修订了《俄联邦教育法》中“教育领域的国际活动”一章,新法案指出:俄高等教育机构有权实施与国外合作伙伴制定的各类联合培养计划,合作院校要共同监督计划的实施质量并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要协调录取与考核工作。联合培养计划修业结束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合作院校各自颁发的文凭或联合文凭(Mиниcтepcтвo oбpaзoвaния Poccийcкoй Фeдepaции, 2008)。俄教育与科学部2006年3月23日出台第03–336号令,规定“关于颁发高等职业教育文凭附录”工作由高等院校自主进行。此外,为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俄政府简化了国外专家学者来俄的各项签证及工作手续的办理程序,出台了《外国公民在俄联邦的法律地位条例》。可见,俄从法律上为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在开展国际合作上并赋予高校很大的自主性空间。
(二)组织管理
俄政府成立了国际合作管理局,专门负责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工作。管理局规定俄高校与国外合作院校开展的学生交流一般为一个学期(5个月)。无论是国际间校际交流,还是个人与外国高校的交流,申请者都需要提交对方出具的邀请函,方可办理相关出国手续,交流回国后需提交总结报告。交流经费来源渠道多种,如国家资助项目、国外资助项目、学生自费、教师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等等。
(三)质量监控办法
学术交流与质量监控办法是高校参与国际联合培养计划的决定性因素。为统一学时互认标准、课程内容比较标准、知识与教育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工作,俄出台了监控办法指南。国家层面成立了“国际交流与流动委员会”,要求各高校成立国际交流委员会,任命系主任为国际交流问题协调员,各校都起草了学时互认条例。通过各种工作指南及各级国际交流机构为国际联合培养计划提供方法保障。
(四)信息公开
俄教育与科学部官方网站设有国际合作内容专栏,定期发布有关国家出台的国际合作的政策法规、“博洛尼亚进程”相关工作要求及阶段性任务。网站定期发布俄各院校国际交流情况的统计数据、实践经验、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对策等信息。
各高校校园网是有关俄高校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的主要信息来源,这里可见各校国际合作成果及积累的相关经验。如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莫斯科国立大学网站上可以查到用英语讲授课程的相关信息。
三、俄罗斯高校联合培养计划的实施现状
(一)派出与接收留学生的基本情况
俄经过认证的国立大学685所,获得经营许可的非国立高校619所。2005-2006年统计的外国学生在俄就读人数只占1%,俄在外就读人数世界排名第七。俄联邦教育目标发展纲要中,2010年外国学生在俄就读人数比例要求达到1.6%。2013年统计数据表明,有82300名外国留学生在俄604所高校中读学位或进修,其中亚洲学生占38.5%,独联体国家学生占36.6%,欧洲9.7%,近东与北非6.3%,非洲5.6%,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占1.8%,拉美占1.6%(Mиниcтepcтвo oбpaзoвaния Poccийcкoй Фeдepaции, 2013)。而在2005年通过校际合作关系来俄留学生只有5600人,其中约60%以上来自欧洲。这也说明欧洲学生对俄高校联合培养计划还是比较感兴趣的(Mиниcтepcтвo oбщeгo и пpoфeccиoнaльнoгo oбpaзoвaния Poccийcкoй Фeдepaции, 2013) 。此外,还有政府间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项目,俄每年派出100人在欧洲大学深造,政府对联合培养项目给予资助。
值得注意的是,俄与欧美国家在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所占份额差距很大。在派出与接收比例上存在失衡问题(Caгинoвa, 2010)。首先学生“有组织交流”与“自主交流”之间存在失衡。俄通过组织渠道在国外留学的只有7000人,而自主方式赴国外留学者多达65000人。另一方面,生源地域差异也比较明显。多数留学生来自亚洲与独联体国家,欧美比例偏低。这主要因教育水平、俄国家吸引国外留学生政策、俄较高的生活费用等原因造成。当然,欧美教育文凭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在亚洲都有更大就业竞争力也是原因之一。
(二)联合培养计划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虽然开展国际联合培养计划可以为俄高等教育进入欧洲高等教育共同体打开通道已成为共识,但俄很多高校对联合培养计划还是缺少基本认知。目前俄开展联合培养计划的高校共约215所,占俄高校总数的19%(Apтaмoнoвa, Блинoвa и Дeмчyк, 2011),尚未形成应有规模,未被列入国家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之中,仍处于自主发展阶段。在具体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涉及学科领域较为有限。在欧洲,高校间联合培养计划几乎涉及所有学科领域,如经济、商务、工程、法律、管理、欧洲史、欧洲政治、通信、大众传媒、外语与社会科学等(Apтaмoнoвa, Дeмчyк и Кapaвaeвa, 2011)。目前俄该计划涉及主要学科有工程、管理、经济、语言、社会科学、国际关系、法律、教育。
2.培养层次集中在硕士层面。俄联合培养计划主要集中在硕士层面或继续教育计划上,本科与博士培养计划相对较少,这一点与欧洲情况基本相同,本科联合培养计划在欧盟国家几乎没有。俄与英法两国曾开展了本科联合培养计划,但是,由于俄劳动市场对本科生需求下降,该计划只好夭折,学生只能选择留在国外大学继续读硕士。近年来俄MBA计划(或称继续教育计划)发展较快,这方面俄重点高校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培养计划进行得比较成功。
3.一对一院校合作模式居多。欧美国家,特别是一些世界名校的一个联合培养计划往往与两所或多所高校合作实施,俄多数联合培养计划都与国外某一所院校合作,两所以上院校相对较少。
4.基础性学科资助不足。经费是组织与实施联合培养计划的关键。目前俄高校开展联合培养计划的经费主要是依靠国家培养资助项目、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高校资助项目、学生自费、国内外资助者赞助等。经费多投入在应用学科,而诸如俄强项学科数学和基础自然科学领域的联合培养计划却难以吸引到资金投入,这导致教育领域内部发展不平衡,缺少足够资金资助的基础学科学生交流活动举步维艰。
5.缺乏灵活有效的学分转换机制。欧洲学分转化体系作为高校间实现学生流动的基本机制,已有多年历史。俄近年尽管积累了一定与国外高校合作经验,但目前俄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指导下的各高校间统一的学分制还处在推广试验阶段(Инфopмaциoннo-пpaвoвoй пopтaл, 2006),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
6.教学语言单一。关于联合培养计划使用何种教学语言问题,欧洲高校联合会并没有具体规定,合作院校有权自行选择教学语言。俄高校实施联合培养计划时多使用俄语母语,外语语种单一(多为英语),一些课程甚至完全用俄语讲授。
7.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存在歧义。欧美合作院校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比较注重知识面,而俄高等教育更注重基础性教育,专业化教育起步较晚。不同质量及评价标准问题对俄高校来说成为比较纠结的问题。俄甚至有些国内一流重点高校为与发达国家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不惜同专业排名比自己低30-40名的二、三流高校签订合作协议(Пypcиaйнeн и Meдвeдeв, 2005),这类联合培养计划,实质上不但降低了俄高校原有声望,也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俄罗斯高校联合培养计划的成绩与反思
俄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外高校实施联合培养计划方面的一些经验还是值得我们总结的,同时遇到的一些问题也提醒我们去反思。
(一)成绩
在教育组织与管理上,俄获得了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的丰富经验。实现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多样性,促进了高校间国际合作。以国际教育标准为目标,制定联合培养计划,并在国际市场得到普遍认可,使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颁发文凭更具国际可比性,确保俄高等教育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1.在规范性文件建设上,取得长足发展。制定落实“博洛尼亚宣言”基本准则的各项政策,建立健全了相关文件,为俄高校更好开展国际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进而开展多种形式的推介与宣传活动。如为高校行政人员与教师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为教师举办欧洲标准规范性教学文件研讨会,出版了个性化联合培养计划的相关书籍,总结了近年来开展联合培养计划的经验。
2.进一步推动了外语教育的发展。开展国际合作计划需要有过硬的外语功底,在与国外交往中借鉴了外语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因此高校及社会相关团体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外语培训班。推动了外语研究与外译工作,国家组织科研立项,将俄联邦国家教育标准规定的各门课程译成外语,进而促进了俄人文领域的外译工作。
3.俄高校办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积极推进本、硕、博、教师、进修生之间为期一个学期或更长时间的学术交流。吸引国外学生到俄就读,聘请国外高校教师及知名学者来俄任教。完善了教学计划,更新了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提高了学生外语水平,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能力与新技能。按着国际标准与方法评价教育质量,大大增强了俄高校毕业生在国际劳动市场的竞争力(ФГУП «Hayчнo-иccлeдoвaтeльcкий цeнтp экoнoмичecкиx пpeoбpaзoвaний», 2013)。
4.促进了高校教育与科学紧密联系。联合培养计划通常以学科范围内的科研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以适应现代生产发展需要。为跨文化交流与培养新型职业技能人才奠定可靠基础。教师在教学与学术交流过程获得更大专业发展空间,在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上取得显著成效。
5.文凭授予与认证趋于规范。目前俄开展联合培养计划的高校主要授予学生双文凭,即合作院校各自国家承认的文凭。文凭认证方面俄联邦无疑走在欧洲国家前面,因为已签订一系列国际协议并出台了若干规范性文件,这有助于俄联邦对其它国家教育文凭进行认证。在文凭与学历互认上实现与国际接轨。通过联合培养计划,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技能得到全面更新。毕业生可在两年内获得联合文凭或双文凭,根据协议,相关文凭可得到国际认可。为推介俄教育打开更大空间,有助于提高俄教师地位,形成新的组织文化。
(二)反思
俄联合培养计划得到国际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但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1.组织方面。俄参与联合培养计划的高校学生人数不到总数的0.1%。合作院校多半自行结合,缺少国家层面的长远规划与组织。师生交流方面缺少及时的护照签证支持。对国外文凭与课程考核认证程序相对复杂。从事联合培养计划的人员缺少培训,对相关信息缺少研发。俄参与该计划的高校过于分散,缺少协调机制。在制定联合培养计划中缺少更多学生、社会团体、用人单位的参与。
2.信息方面。在大众传媒、学术刊物、电子期刊中缺少有关联合培养计划问题的系统全面信息,相关介绍只在个别大学的网站上可以看到,所以对计划的概念、目的、责任、义务等基本问题存在认知上的混乱。缺少西方国家法律层面对联合培养计划认证条例的介绍。本科与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的宣传也不到位。高校缺少规章、组织、管理、广告方面的应有宣传平台。
3.经费方面。俄国家对推广联合培养计划给予的经费支持不足,开展联合培养计划的先期投入与实施阶段的资金投入不够。高校层面给予的经费支持也相对不足。很多学生对到国外学习的高昂学费力不从心,俄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设备陈旧,宿舍条件较差,图书资料不足。
4.法律保障方面。联合培养计划尚未被列入俄国家长期教育政策之中,因此,无法确定其发展的长期性与有效性,缺少与国外对等的规范性法律制度。
5.不对等性。通过联合培养计划俄大学生有机会到国外大学继续深造,并获得第二学位证书,俄高校教师有机会与国外同行交流并获得再培训。相反,欧洲学生与教师对等到俄的人数有限,出现“流动的不对等性”。此外还有俄高校用外语开课数量与国外不对等,师生掌握英语及其它外语的人数不对等,欧洲高校对俄罗斯的俄语教学计划的需求与俄对欧洲的需求不对等,不同教育体系规定的教育标准不对等,课程评估标准不对等等问题。此外,俄劳动力市场对学生获得的本科或硕士文凭缺少认可度。
五、结语
俄高校参与国际联合培养计划无疑具有诸多裨益。对俄罗斯国家来说,可以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利益,使教育成为国家外交政策的“软实力”。对俄高校而言,可为教育服务出口创造前提条件。俄大学生可以在国际劳动力市场获得更多岗位及事业发展空间。俄高校教师可以开阔科研视野,获得职业合作与发展新机遇。国际联合办学工作需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长期规划,出台并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诸如组织专业人员认真研究现有的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总结已有成功经验,推广成功的案例,提出制度环境上的改进措施只能在国家的层面上完成,必须考虑国家的传统文化、语言、民俗等问题,克服国际联合办学的不对等性及盲目性倾向。国际联合办学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本国教育优长学科的比较优势与提升弱势学科在国际的竞争地位。
[1] Apтaмoнoвa Ю.Д., Блинoвa К.A.и Дeмчyк A.Л.2011. Coвмecтныe oбpaзoвaтeльныe пpoгpaммы: cocтoяниe, пpoблeмы, пepcпeктивы [J].Becтник выcшeй шкoлы.,(5): 88-91.
[2] Apтaмoнoвa Ю.Д., Дeмчyк A.Л.и Кapaвaeвa E.B.2011. Coвмecтныe oбpaзoвaтeльныe пpoгpaммы вyзoв: cocтoяниe, пpoблeмы, пepcпeктивы [M].M.: КДУ.
[3] Инфopмaциoннo-пpaвoвoй пopтaл.2006.Инфopмaциoннoe пиcьмo «O ввeдeнии poccийcкoгo пpилoжeния к диплoмy o выcшeм пpoфeccиoнaльнoм oбpaзoвaнии» oт 23 мapтa 2006.№ 03-336.[OL] http://es.russia.edu.ru/ information/npb/ fzakon/met/, 2014-3-15.
[4] Mиниcтepcтвo oбщeгo и пpoфeccиoнaльнoгo oбpaзoвaния Poccийcкoй Фeдepaции.2013.Дaнныe Haциoнaльнoгo инфopмaциoннoгo цeнтpa пo aкaдeмичecкoмy пpизнaнию и мoбильнocти[OL].www.ed.gov.ru/int-coop/tema/adapt/375/, 2014-2-8.
[5] Mиниcтepcтвo oбpaзoвaния Poccийcкoй Фeдepaции.2008. Утвepждeнo Пocтaнoвлeниeм Пpaвитeльcтвa PФ oт 14 фeвpaля 2008 г.№ 71.[OL].http://base.consultant.ru/cons/cgi/online. cgireq =154166, 2014-2-11.
[6] Mиниcтepcтвo oбpaзoвaния Poccийcкoй Фeдepaции.2013. Дaнныe Mиниcтepcтвa oбpaзoвaния и нayки PФ [OL].http://xn--80abucjiibhv9a.xn--p1ai/, 2014-3-7.
[7] Пypcиaйнeн К.и Meдвeдeв C.A.2005.Бoлoнcкий пpoцecc и eгo знaчeниe для Poccии.Интeгpaция выcшeгo oбpaзoвaния в Eвpoпe[M].M.:PEЦЭП.
[8] Caгинoвa O.B.2010.Интepнaциoнaлизaция выcшeгo oбpaзoвaния кaк фaктop кoнкypeнтocпocoбнocти (нa пpимepe PЭA им.Г.B.Плexaнoвa)[OL].http://www.marketologi.ru/ lib/ saginova/intervuz2.htm, 2014-3-17.
[9] ФГУП «Hayчнo-иccлeдoвaтeльcкий цeнтp экoнoмичecкиx пpeoбpaзoвaний».2013.Oпыт poccийcкиx вyзoв пo coздaнию и peaлизaции paзличныx мoдeлeй oбpaзoвaтeльныx пpoгpaмм [OL].http://inpro.msu.ru//opyt_vuzov.pdf, 2014-1-8.
An Analysis of Russian Higher International Joint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
Since joining the Bologna in 2003, to promote connection to European education, Russia has accomplished the reform of schooling system, developed the new educational standards, internationalized the faculty, innovated the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established the mechanism of degree recognition, and renewed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The purpose of the moves i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Russian higher education by getting it to the world market.In fact, the joint supervision of students of Russian universities with foreign counterparts has its advantages,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Russia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training projects; results and reflection
G648.9
A
2095-4948(2014)03-0074-05
本文为黑龙江大学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基金课题“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2012-06)的阶段性成果。
李芳,女,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俄罗斯高等教育;徐明,男,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教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