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 “三农”思想的现实启示
2014-03-29党史党建教研部刘丹
党史党建教研部 刘丹
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稳步发展粮食生产,邓小平强调 “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借鉴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发展粮食生产最主要的是做到粮食自给自足,要做到粮食的自给自足首先就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充分运用价格机制调控用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同时要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鼓励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以土地作为股份向企业投资,使农民能从土地资产中长期受益,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其次,要推进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如邓小平所言:“农业翻番不能只靠粮食,主要靠多种经营。”因此要有计划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挖掘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潜力,使农、林、牧、副、渔都得到发展。再次,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邓小平指出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
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邓小平充分肯定亿万农民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在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说: “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因此,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挖掘农业的增收潜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其次,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将大量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用于农业和农村。再次,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增加农民务工收入。最后,完善增收减负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公共事业的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繁荣社会公共事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是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繁荣社会公共事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首要的就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邓小平告诫全党: “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讲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发展农村教育不仅要坚持九年义务教育还要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使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另外,要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的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社会救助体系,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曾经说过: “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因此,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加强农村政治文明首先要保证农民依法享有政治民主权利,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按法定程序还政于民。另外还要培养农民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使农民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树立较强的民主责任感,从而有效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邓小平也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出: “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