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艺术类大学生为例
2014-03-29黄娟
黄 娟
(安康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文化育人、以文化人,是大学育人的根本要求.校园文化则是大学文化的具体体现,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在育人模式上具有契合性,如何利用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克服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存在的盲目跟风、低水平重复甚至是庸俗化的现象?本文以艺术类大学生为例,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路径,对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校校园文化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
1.1 高校校园文化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统一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前者是主渠道,后者是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宿舍、活动场所、网络媒体为沟通和教育平台,以党团组织、社团活动、班级工作为教育载体,以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它实际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生活化的基本理念,是对传统以说教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超越.校园文化是学生校园生活的总体表征,是一种寓教育于活动的文化形态.其通过塑造校园的文化氛围和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可见,高校校园文化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生性,都强调运用动态的隐性教育模式,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发挥更强大的育人功能.
1.2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其内隐性决定了靠纯粹说教是达不到效果的.只有通过预设教育形式,将培养目标和教育意向隐含其中,引导大学生在参与中完成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学习,在设定的氛围情境内悄然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其对大学生的作用力表现为自发的非目的性特征.二是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对时代流行文化反映最为迅速,深受学生的关注与喜爱,使大学生在快乐体验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校园文化是一种依托在有形之物上的无形精神力量,是有着很强的感染熏陶作用的教育力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文化资源与环境,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求.[1]
2 基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2.1 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服务发展性人才培养.要提升校园文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首先必须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围绕人才培养,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当前,高校校园文化还存在一些认识的误区和问题:一是将校园文化等同于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育人目标不明确,倒追活动零散、低水平重复,造成表面繁荣但学生迷糊的局面.二是“许多教育者把高校校园文化简单地视作学校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而没有从人的发展角度来审视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2]三是现代开放式的校园文化容易受到来自社会文化中不道德、不健康因素的影响,出现世俗化和庸俗化现象.以上问题的根源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目标不清晰,认识不到位,缺乏总体规划,导致校园文化内涵缺失,文化引领、文化育人的功能便无法实现.
构建大学文化,弘扬大学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牢牢围绕这个核心发展目标,把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系统文化工程来建设,逐层构建目标体系,注重对每一项活动主旨的明晰和内涵的深化,逐步形成具有价值导向性的大学文化精神,成就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服务人才培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使命目标.大学的首要使命在于“育人”,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大学生如果都能在毕业时把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带到社会,并代代传承下去,从长远来说,这是大学对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知识经济社会注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而摒弃被动的简单模仿.因而现代教育应该是发展性教育,以培养发展性人才为目标,可以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三个维度设定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内容,营造浓郁求真、独立、人文、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合作精神及自主品质.
引领思想潮流,辐射社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目标.在全球化时代条件下,大学已打破了封闭的办学模式,走向社会,在“开放”的状态中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各种流行文化到达大学校园,对校园文化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面对多元思潮的涌动与冲击,我们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发挥文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尤其是地方高校,更应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主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引导社会前进,在与地方文化、企业文化互动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实现校园文化对社会风尚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2.2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打造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知识经济社会的人才培养则强调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因材施教的理念.个性化教育是指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一样的教育方法,是非模式化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开发学生作为个体的潜能,培养独立人格,实现个体自我发展.
基于打造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第一,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个性化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例如,众所周知,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有着鲜明的特点.他们独特的专业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艺术氛围使其在仪表、气质、言谈举止甚至眼神都区别于其他非艺术类大学生.作为管理者和老师,不能主观随意地给他们贴上“怪异”、“另类”的标签,而应用心观察和善意地对待艺术生的个性与差异,发挥他们的各种优势,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对学生在“个性”的理解和追求上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第二,依据学生个性特点,选择教育形式.艺术类大学生在作品的创作时需要投入情感,因而大多数艺术生在气质类型上属于感性特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用生硬、抽象的理论,而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或情境,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然后才会考虑理性接受.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3].感恩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非常适合作为艺术类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活动.我们根据艺术生认知的特征,把感恩教育活动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即感知——认同——实践.通过“表达·爱”感恩家信撰写活动,唤起学生内心的“感恩情绪”,“懂得·爱”感恩祖国价值观教育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认同“感恩价值观”,创造实践平台,开展“回报·爱”感恩校园美化活动、“分享·爱”感恩社会阳光小学志愿者活动,将内化的感恩情感外化为报恩和施恩的行为,巩固教育效果.第三,突出专业特色,形成校园文化品牌.专业是大学生个性的最直接的名片.发挥专业优势,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学风建设.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学艺术的特点,从小单独学习的时间较多,不习惯集体生活,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但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生大多热爱专业学习,且具有一定的天赋,实践活动能力较强.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我们选取学生宿舍作为德育的突破口,开展宿舍装饰设计大赛,打造艺术类大学生独特的宿舍文化活动,实现了学生审美情趣、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全面提升.四是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发挥多维度学生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树立个性化的成才价值观,主动发现自身的特点和潜能,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培养创新意识,并能勇于付诸实践.
2.3 系统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发挥综合育人效应.第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宏观上,其系统性表现在建设工作的全面性,即必须全方位地开展工作.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从物质、精神、行为、制度等文化层次全面进行.在微观上,其系统性表现在活动开展的内容和载体的全面性.对于新建地方院校的艺术类大学生来说,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需要整体提升,如果仅仅依靠开展某一单项校园文化活动,参与面狭小,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力量薄弱,可持续影响力更是不足.通过分析研究,我们选取了现实环境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宿舍,虚拟环境中学生接触最多的网络为教育载体,以最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感恩、青年人最爱畅谈的梦想为教育内容,打造融多种育人资源于一体的系统性、规范性、可视性、操作性强的“温馨小站、班级网站铸就人生驿站、感恩教育、梦想教育引领艺术人生”的艺术人生引领工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和感悟、锻炼和展示,加强思想引领,走稳艺术之路.第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其文化底蕴由学校在办学历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通过挖掘和塑造形成被大家熟知和认可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和大学定位.尤其是针对新建校区,没有传统学校文化底蕴的支撑,师生都缺乏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校园文化的缺失,就失去了对师生教与学行为的无形制约与导向作用,因而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更需要具备长远眼光,构建长效机制.第三,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共建工程.首先,要发挥校园文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必须强调校园文化的师生共建性.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校园文化需要教师平等地参与其中发挥思想引领和行为示范作用,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完成感悟、体验、践行和创新.其次,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就必须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部门共建性.但是,在一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部门共建受到思想认识不到位或者体制限制等原因很难真正实现.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需做好顶层设计,是校领导或个别部门的事情.即使强调了校园文化建设人人有责,但相关监管制度和评价标准的缺失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无法落实.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但学生宿舍由校外公司承包,配备的宿舍管理员大多素质不高,而承担学生宿舍文化思想引领的辅导员老师经常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宿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部门共建性问题迫切需要构建联动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1〕黄蓉生.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
〔2〕田建安.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4(9).
〔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