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合力育人机制研究
2014-03-29教立营
教立营,王 帅
(东北大学 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顶端,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规划纲要》同时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紧迫的任务.[1]当前形势下,辅导员和导师在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充当重要角色,两者工作合力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
1 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的现实诉求
1.1 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思路是“合力育人”的出发点
研究生群体由于年龄结构成熟,社会阅历丰富,他们呈现出人生观、价值观多样化,思维活跃,专业性强等特点,拥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和科研中穿梭.把握研究生主体性人格特点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本”工作的着力点.“以学生为本”意味着开展工作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研环境中,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与研究生接触最为密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天然的优势,如果能够根据研究生多样化的诉求开展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工作,取得的效果会最显著.
1.2 研究生导师“地位”是“合力育人”有力支撑
2010年11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1]11号)指出,要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首要责任人的作用.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具有得天独厚的育人条件.梅贻琦先生曾这样描述师生关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致,不为而成.”[2]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导师的言行对他们具有耳濡目染的效果,在教学和科研指导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具有便利条件.
1.3 研究生辅导员“角色”是“合力育人”现实基础
自清华大学设置辅导员以来,辅导员制度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征程.[3]研究生辅导员肩负着对研究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维护研究生的安全稳定、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健康教育等任务,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既担任着管理人、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的角色,又担当着引导人、教育人的特殊角色,是研究生行动上的示范者.[4]有学者将研究生辅导员的理想角色归为10种:思想政治教育者、行为规范管理者、人生发展导航者、学生生活关怀者、教学科研承担者、心理健康辅导者、学生权益保护者、专业学习指导者、学生集体领导者、为人处世的楷模.[5]作为研究生辅导员,他们在年龄上有与研究生沟通的天然优势,亦师亦友的身份有利于协助导师全面了解研究生的情况和开展思想工作.
1.4 教育政策是“合力育人”的助推器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社政[2000]3号)、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以及201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都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指出教育部门要形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主管部门要加强沟通统筹规划,调动各方面的育人积极性.上述文件在政策上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局教育合力育人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这一“合力育人”机制是时代的诉求,具有现实意义.
2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机制的反思
2.1 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三者之间存在意识冲突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更应该能深入心灵,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研究生群体具有非常鲜明的自身特点:生源多样化,年龄结构跨度大,思想道德水准良莠不齐,思想负担较重,集体观念较弱.相对本科生,他们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对未来有更高的期望,他们大部分目标较为明确,希望学有所用.他们希望导师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他们顺利毕业,体面就业.尽管导师有育人的便利条件和绝对权威,但他们或忙于科研,或只注重研究生业务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们的心声缺少关注.导致出现“松散疏离型”或是“老板雇员型”师生关系频频出现.有些导师甚至认为研究生是否能顺利就业是研究生自己的事,只有学业才是导师应该关心的,心理辅导,德育教育应该是辅导员的职责.更有甚者,导师在课堂上一些随意言论可使辅导员先前的工作前功尽弃.研究生辅导员处境很尴尬,经常“越位”,大包大揽,虽热情有余,但时常事倍功半.研究生们落得个“知我者不为我解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两难境地,“以学生为主体”成了一句空口号.
2.2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缺乏协调机制
辅导员和导师在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各自优势,但由于缺乏沟通,两支队伍的叠加优势不明显,甚至出现“纰漏”.比如在评奖评优时,辅导员缺少导师意见,仅凭主观印象树立典型,导致评选结果缺乏客观维度.又如,评审委员会在选拔硕博连读生或公派留学生时,单纯依赖学生科研成果,缺少对学生德育水准的考量,德行缺失的“人才”将后患无穷.
3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机制构建
3.1 加强对“合力育人”的认知理解
“合力理论”来源于物理学,在社会科学中的运用详见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论中.马克思认为要根据人的多种需要,通过实施全面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要实现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合力”就必须形成高度统一的认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一致的.要突破传统意义上导师只是教书做科研,育人的任务应该由辅导员承担的错误认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意味着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承担着从教书到育人全方面的责任.同时,辅导员要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辅助导师,和导师在观念上形成统一认识,为研究生主体性地位和人格提供支持,营造合力育人的氛围.
3.2 建立“合力育人”的沟通融合机制
研究生导师术业有专攻,在专业领域中的权威让研究生们为之折服,导师的言行具有超乎寻常的威信.导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和科研平台,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术、学风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充分发挥思政教育首要责任人的作用.而研究生辅导员在政治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律、哲学等方面都有涉猎,掌握较为系统理论知识,同时他们有热情,具备先进的网络思政教育手段,[7]对时事敏感,宣传思想渠道畅通、多样.将导师学识的深度与辅导员知识面的广度相融合,将导师的威信与辅导员的效率相结合定会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优势.所以在导师和辅导员之间建立沟通机制尤为必要.双方针对学生思想状况的特点把脉,各行其责又互相探讨,使两支平行力量交叉融合,保持充分沟通交流,才能充分发挥合力育人的有效性,才能使研究生德育工作稳步前行.[8]
3.3 完善“合力育人”制度保障
制度是政策得以执行的有力保障.[9]《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对导师和辅导员德育职责都有规定.具体教育部门在落实工作中应该对导师和辅导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职责进行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固化导师和辅导员工作程序.首先,建立“合力育人”培训制度.加强导师和辅导员培训,提升其思想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规定导师和辅导员育人的岗位职责范围和具体要求,要涉及到科研道德、治学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其次,制定相应的政策对导师的德育工作列出可量化的明确要求,将导师的德育工作纳入工作量及科研成果系数中,并进行跟踪考核.将育人效果与导师的晋升、工资待遇等尽可能联系起来,成为衡量导师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再次,鼓励辅导员参与研究生招生、培养等工作环节中,并将学生德育评价作为一切评奖评优的基础条件,具有一票否决权.
3.4 建立“合力育人”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导师和辅导员参与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势在必行.一方面,加大对导师和辅导员育人效果宣传力度.比如,建立导师和辅导员联合育人成果展,开展合力育人经验交流会等.另一方面,给予导师和辅导员相应奖励.比如举行“良师益友”“师德标兵”等评选活动,同时可以考虑将导师和辅导员育人成果记入年度考核评比中.充分发挥导师和辅导员优势,调动合力育人的积极性,实现共同为培养优秀人才而服务的宗旨.
管理学家郭咸纲说:“人性是管理的出发点,是管理互动的核心.”辅导员和导师在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框架下,不断实践和反思,开拓“合力育人”的新思路,达到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果.
〔1〕王震,李胜刚,姜伟.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合力育人机制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90-192.
〔2〕师银燕.对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4):52.
〔3〕王平,王娜.略论高校辅导员岗位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08(1):41.
〔4〕杨春燕.高校研究生辅导员角色定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8-90.
〔5〕朱炜.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贾效明.高校研究生辅导员的双栖型定位和专业化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8).
〔8〕楚永全,周立志.试论研究生导师的德育职责及工作机制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研究,2011(11):7-10.
〔9〕何颖.行政哲学研究[M].学习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