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
2014-03-29陈小芳邓福康
陈小芳,邓福康
(宿州学院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是安徽的北大门,地处黄淮海平原南端,东、北、西部分别与江苏淮安、徐州,山东荷泽,河南商丘等市、地接壤.市内矿产资源丰富,现有矿产28种,探明资源储量18种,其中煤、白云岩、大理石、耐火粘土居安徽省前列;由于宿州市城乡、市矿相互交错,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条件,宿州市应该整合境内现有资源优势,致力探索和建立“城矿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实现宿州市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1 研究背景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闻名世界的农业大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转型,农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此同时,城乡之间的发展关系已经被国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科学合理的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关系,才能保证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1].针对资源城市,可采用城矿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2].2012年,在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文件的指导下,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从计划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宿州市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必然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贡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同时,宿州市城矿乡交错、城矿乡二元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所带来的发展需求,煤矿、石灰岩资源开采规模与沉陷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综合发展的要求愈发紧迫.
2 宿州市现状
2.1 城区空间布局规划状况
根据《宿州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2007-2020》[4]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皖国土资涵[2004]511号批复,2002年,该规划区划分为三大主要功能区,城市总体规划为“一城三区三轴”的空间分布.一城主要指宿州市区;三区分别指老城区、汴河新城区和符离集区;三轴分别指汇源大道、拂晓大道和汴河路.
2.2 经济状况
至2012年,宿州市全年实现GDP915亿元,增长12.5%,位居全省第8位,完成了预期增长目标,为“十二五”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一、二、三产业高速发展,均位于安徽省总体水平前列,其中第二产业增速位居全省第三,贡献率过半,全年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79亿元,增长16.2%,高于全省1.8个百分比,仅次于滁州、蚌埠同等的三线城市.全市经济运行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83亿元,比上年增长29.6%.相对于三线城市的安徽省内城市淮北和蚌埠而言,宿州市一直保持着宏观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且增速最快.在经济发展如此强劲的背景下,城矿乡一体化发展有了依托,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必须审时度势,促进宿州市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2.3 资源开采状况
宿州市矿产资源丰富,煤种类齐全、质地优良,探明资源储量为26.8亿吨,占安徽省总资源量的10%以上.依据2001年矿产资源总量为基数,2005年,矿产品总量达1870万吨,其中煤炭开采量打到1070万吨.2010年,矿产品总量达2230吨,其中煤炭达1400万吨.此时,宿州市的煤炭开采进入高产稳产期,资源开采所带来的效益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必要的贡献;在开采资源效应的拉动下,各相关行业蓬勃发展,各行业的发展均稳步提高.繁荣期对宿州市而言,也是最佳转型期,城矿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应运而生,且尤为迫切.
2.4 城乡之间的矛盾日渐锐化
2.4.1 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决定了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伴随着宿州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宿州市城市化水平在安徽省处于中等水平,且近几年城市化水平不断地上升.从局部看,2007年,宿州市埇桥区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均居于各区县之首,埇桥区总人口为1784907人,而非农业人口为400405人,城市化水已经接近40%.从数字和概念上我们应当明确,城市化人口的数量并不能代表城市化的质量,实际上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城市化水平在初步发展的城市中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因为现有的城市化进展能否合理的容纳新增人口是我们始终要考虑的问题[5],只有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矛盾,才能弥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缝隙,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宿州市不仅要推动城矿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更要注重从“量”到“质”的发展转变.
2.4.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缓慢,要求宿州市需要加速推进城矿乡一体化
城乡收入比与矿产资源生产的GDP增速呈正相关,经济的发展拉大了城乡差距.与同类三线城市相比较而言,由于宿州市人口总数分别是蚌埠和淮北的2倍和3倍,因此尽管其经济总量较这两座城市大,但人均GDP却不及二者,即使相对于两者宿州市的矿产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第三产业的比例差距导致人均GDP偏低,所以,必须要整合现有的资源及人口优势,提高城乡人口的收入,尤其是农业人口收入,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近几年,宿州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快速稳定的发展趋势.2007末以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26元,但是相比较其他三线城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宿州市必须要加快推进城矿乡一体化发展进程,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2.5 城矿矛盾
据探测表明:一方面,部分城市地域压矿,造成部分矿产资源无发或难以开采;另一方面,煤炭、煤层气的开采业限制城市的发展.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城镇可利用空间逐渐减少.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煤矿开采与城镇建设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的恶性循环发展模式,部分煤矿资源的开发部门不能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合理的开发机制,容易形成不依法、难依法的混乱局面.
2.6 乡矿矛盾
经济发展产生的推动力带来了煤矿产业的蓬勃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或淡化了矿产开采对地域造成的负面影响.煤矿业的发展对乡镇的主要影响表现在由于开采后的土地沉陷导致农用耕地减少,部分地区农田因过度开采逐渐沦为半产甚至是绝产地,其原有土地很难再继续实现农耕作业;此外,开采后塌陷地也因缺乏科学合理的整合而影响到城镇建设的安全性[6].农民原有的生活居住环境也遭到破坏,很多农民不得不被迫搬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催生一系列的问题,搬迁安置中政府部门和农民要求往往不能达成共识,在安置补偿、农民保障体系方面可能会损害农民群众的利益.
3 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发展对策
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的发展是对城矿乡“二元分隔”结构的统筹;是对地下动态变化与地上被动城镇化的统筹;是对机制与空间障碍的统筹.
宿州市矿产资源开发正值稳定发展时期,具有可观的前瞻性.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当前的现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是宿州市实现城矿乡一体化可持续战略、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3.1 合理规划矿产资源开发建设
资源型发展城市必然会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这是资源型城市共有的发展桎梏,要打破这个瓶颈,必须实现经济转型,在传统资源开采的基础上,不断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近几年,由于宿州市矿产资源开采量持续增长,宿州市进入了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最佳时期.《宿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对宿州市矿产资源开发作出了相关要求及规定:规划期分层次提出宿州市煤矿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加强对地质矿产的调查与勘探,提高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可供性;有效调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优化资源利用结构,保障能源、原材料供应安全;实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矿产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矿山生态坏境状况,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矿业市场体系[7].
3.2 构建新型城矿乡一体化的空间格局[8]
站在新世纪的视角上,重新审视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依据现有的发展条件及成就,结合其他地域的发展经验,在维持原有的城市产业分布的基础上构建上述“一城三区三轴”的空间结构形态.老城区现现状建成区为主,已经融贸易、文化教育和工业、交通及居住等功能为主;沿城市南北主轴线形成汴河新城区.以行政办公、文化休闲、科技信息等功能为主;符离集地区以商贸、文教和工业、居住交通为主.加强对埇桥区南部、萧县西部等开采区的综合整治力度,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支撑城市经济的基础产业上,致力建设现代化矿区、煤电化基地,推进镇乡与矿业集团发展相协调,并举推进.
3.3 构建全域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和公共设施一体化[9,10]
宿州市位于苏鲁豫皖4省交界处,境内有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连霍、合徐两条高速公路,四条国道纵横交错.在此优良的交通优势上,规划构建全域城矿乡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必须要加快高速公路宿州、灵璧、泗县、砀山连接线建设,形成“二纵二横”的高速公路网,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在城矿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加强宿州市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同时不断完善城乡公共设施服务体系,不仅做到提高居民生活水品和质量,同时加强居民在精神文明领域的建设,使居民的综合素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居民与经济的同步协调发展,突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3.4 探索沉陷区整治利用模式与工作机制[11]
科学合理的进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利用.根据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矿种组合的一致性和配套性,地域上的集中性,合理的开发利用;组成专家组对沉陷地区和周边环境状况进行科学勘探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有效的整治方案,综合解决塌陷区的相关问题,使塌陷区剩余资源价值能够最大程度的得以利用;同时实行评价实施综合机制,构建有政策保障、专家勘探、权责分明、协作一致、不断完善和修正的可持续利用模式.
4 结语
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是一个漫长且充满艰巨挑战的过程,但发展前景是可以被预见和肯定的[12].宿州市现状及独特的区位条件因素决定了宿州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不能照搬其他城市城乡一体化的经验与模式,实际上任何地域都不能忽视客观规律,不顾自身因素盲目求发展,必须科学探索,从宿州市城矿乡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全局.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其城矿乡二元统筹的特征,必须协调各方,综合分析,合理配置;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如此才能促进宿州市城矿乡一体化机制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宿州市新一轮的经济飞跃.
〔1〕城乡一体化[EB/OL].2013-11-13.http://baike.baidu.com/view/66464.htm
〔2〕马君姝.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布(全文)[EB/OL].2013-11-14.http://news.xinhua net.com/house/tj/2013-11-14/c_118121513.htm.
〔3〕安徽省宿州市规划院.安徽省宿州市整体规划方案[Z].宿州:宿州市规划院,2010.1-8
〔4〕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宿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Z].合肥:安徽省国土资源厅,2002.30-40.
〔5〕王新;赵毅.北京郊区城市化进展及对策研究[J].首都经济,2002(6):8-9.
〔6〕李立有.肥城杨庄煤矿塌陷地人文景观设计探索与研究 [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2011.34-42.
〔7〕陈果.《安徽省淮南市城矿乡一体化》转型与重构-2011[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1.1-10.
〔8〕何成.煤矿城市产业发展对其空间结构演进影响[D].合肥: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研究生部,2012.41-48.
〔9〕邓焕彬.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下交通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2012.40-52.
〔10〕杰添.城市住宅小区公共设施配套一体化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研究生部,2012.41-48.
〔11〕江崇国.探索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的可持续综合治理利用模式[J].四川建筑,2010(5):15-16.
〔12〕李成军.煤矿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阜新市: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部,2004.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