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辜鸿铭的翻译观:英译儒经中的会通思想

2014-03-29於晓丹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辜鸿铭中庸英译

於晓丹

(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处于19世纪未20世纪初那样内忧外患的中国,作为中国人的辜鸿铭没有失去自我,他认为要想使中国走向富强,必须注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其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它们翻译成外文,让外国人明白中国文化的伟大,从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辜鸿铭深感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为了使中国文化更好地为世人所知,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翻译了两本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和《中庸》。

一、翻译《论语》的方法、宗旨及目的

《论语》的英译本出版于1898年,是由上海的别发洋行出版并发行的,其副标题为“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话注释的一种新的特别翻译”。其翻译的方法和宗旨是“努力按照一个受过教育的英国人表达同样思想的方式,来翻译孔子和他弟子的谈话。此外,为了尽可能地消除英国读者的陌生感和古怪感,只要可行,尽量去掉所有那些中国的专有名称。最后,为了使读者能彻底地理解文本内容,我们还加了一些注释,引用了非常著名的欧洲作家的话,通过征召这些欧洲读者熟悉的思想系列,对于他们或许会有帮助”[1]346。这样做的效果也确实很好。

在他翻译这部作品之前,就有个叫理雅各的外国人对《论语》进行了部分的翻译,但是质量不尽如人意,按辜氏的看法是因为“他的文字训练还很不足,完全缺乏评判能力和文学感知力。他自始至终都表明他只不过是个大汉学家,也就是说,只是一个对中国的经书具有死知识的博学的权威而已”[1]345。“理雅各博士所选用的术语很粗糙、拙劣、不恰当,并且有些地方几乎不符合语言习惯。”[2]180这一看法很准确,翻译中国的作品,尤其是经典著作,必须对中国文化很通透,同时对西方知识又非常了解,理雅各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辜鸿铭却恰恰具备。他自己也不否认这一点,并以东方文化的代言人自居,他在讲到泰戈尔的时候,明确地说:“他,不通《易经》没有资格讲演‘惟精惟一’那种高深的真理,所以我警告他,我要把他送到疯人院去;我又劝他,回印度整理他的诗集,不要再讲演东方文化了,把讲述东方文化的工作让给我。”[3]127

辜氏精通数国语言,英文造诣尤深,讲得一口流利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纯正的古典英文。所以,他的著作多以英文行世。

关于英译《论语》的目的,正如辜鸿铭的同事兼好友赵凤昌所说:“要皆阐扬微言,光大教泽。”[1]579在其《序》中,辜鸿铭则明确写道:“受过教育的有头脑的英国人,但愿在耐心地读过我这本书后,能引起对中国人现有成见的反思,不仅修正谬见,而且改变对于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际交往的态度。”[1]346-347以后的事实证明,他的这一目的基本上达到了。但是,英译《论语》的影响,却远不如后来的《中庸》英译本。这是因为外国人对《论语》比较熟悉,但对《中庸》则比较陌生,因为陌生而对它好奇,因好奇而产生兴趣。

二、翻译《中庸》的会通思想

在翻译《中庸》的过程中,辜鸿铭贯彻了翻译《论语》的主张,而且翻译得更为圆润、娴熟,对中国传统文化体会得更深、吃得更透,将“中庸”译成了“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意为普遍秩序或生活准则,既使外国人读得懂,又把中国文化的精髓译了出来。辜氏并不拘泥于字对字、词对词的一一对应,而着重在意义的表达上,即“意译”,并以西方形而上学阐释《中庸》哲学的精义,因此译文要多出原文数倍。他的这一工作是具有开创性、历史性的,因为在他之前还未有人这样认真地做过,在他之后的翻译家们亦很难超越这一高峰。在这一点上,未来的人们将会记住他。王国维早年曾撰文对此作过批评,但在二十年后他又反省道:“此文对辜君批评颇酷,少年习气,殊堪自哂,案辜君雄文卓识,世间久有定论,此文所指摘者,不过其一二小疵。读者若以此而抹杀辜君,则不独非鄙人今日之意,亦非二十年前作此文之旨也。”[4]又说:“吾人之译古书,如其量而止则可矣,或失之减,或失之增,虽为病不同,同一不忠于古人而已矣。”[4]同时,他又承认辜氏对《中庸》的理解之深,“要之,辜氏此书如为解释《中庸》之书,则吾无间然,且必谓我国之能知《中庸》之真意者,殆未有过于辜氏者也”[4],认为有些地方除了辜鸿铭之外,无论何人都难以完整译出。日本学者清水安三则说,读辜鸿铭的译本,甚至比读中文原文更能理解孔子思想的精深处。可见,辜鸿铭的功力确实了得。

对下面《礼记·礼运》中这个句子的翻译可为佐证,原文为:“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辜鸿铭将其译成:“God offers free to all his Truth;Nature offers free to all her treasures;Humanities offers free to all its love。”辜氏在这里的翻译是很讲究的。他通过对“其”字的不同处理,将中国人视天为阳、视地为阴的含意也译出来了。另外,据梁实秋的统计,辜氏把“情”译为Peltry,把“理”译为Philosophy,把“事”译为history,把“物”译为Science,把“阴阳”译为Physic,把“五行”译为Chemistry,把“红福”译为Jew,把“清福”译为Minerva,把“艳福”译为Venus[5]162,于此可见其会通中外之精神。

此外,在英译儒经的同时,辜鸿铭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比如,他不许西方人用native一词,而用Chinese,认为native一词含有“生番野蛮”之意[6]。他和其他爱国人士一样,极力维护我国的国际声誉,“替吾国争面子”[7],真可谓“‘新时代’里固守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8]。

三、对辜鸿铭翻译工作的历史评价

对辜鸿铭英译儒经的事,《清史稿》是有记载的:“穷四书、五经之奥,兼涉群籍……乃译四子书,述《春秋大义》及《礼制》诸书。西人见之,始叹中国学理之精,争起传译。”[9]卷六八·列传二七三·文苑三对辜鸿铭的做法是肯定的。而且,辜鸿铭“每一脱稿,列国争相传译”,于是,“群悟东方学术之可贵,各国大学,乃争设东方讲座”[1]584。可见,辜氏对东西文化的沟通之影响何其深远。正因为在沟通中西文化中的突出表现,辜鸿铭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也是对辜鸿铭翻译工作的最好肯定,尽管当时的中国人对诺贝尔奖知之甚少。

通过辜鸿铭的宣传,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的文明。他自己也闻名于西方,被西方人崇拜。德国甚至成立了“辜鸿铭研究会”,专门研究辜氏的思想及其著作。德国大学教授纳尔逊曾对其学生说:“我读辜鸿铭的书,至今已十几次了,多读一次即更有所得一次。大凡一本书,倘若它的价值只够得上读一次,则它的价值必够不上读一次。我希望你再读之后,你的见解或有改变。”[1]592可见辜氏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之深。经过辜氏的宣传,“三千年之东方文化乃駸骎有西被之势。”[1]212

诚然,辜鸿铭的翻译工作并非尽善尽美,比如对《论语·乡党》中的“入太庙,每事问”及《论语·先进》中的“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两句,辜鸿铭的翻译就不如理雅各好[10]。但辜鸿铭“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首次独立地向西方翻译儒经,打破了长期以来由传垄断的局面教士”[11]。辜鸿铭花了那么多的精力来对中国典籍的进行翻译,完全是基于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坚定态度。他曾表示:“我个人不相信在中国古代的秩序会过时,因为我知道旧的秩序,中国文明和中国社会秩序是一个道德的文明和真正的社会秩序,它符合事物的本性,因此绝不会消亡。”[1]509-510在辜鸿铭那里,中国的社会秩序是永恒不变的,这个秩序就是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也正因为这一观点,辜氏被看成“文化保守主义者”、“守旧派”。

其实,他的这一观点的提出是针对当时中国对西方的一味模仿的倾向而提出的看似极端的做法。其实,“全盘西化”本身就是个非常极端的做法,对它的最好纠正,就是也做出另一极端的事情来。对当时喧嚣尘上的“全盘西化”的提出,辜鸿铭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将东方文明的精华部分抛却了的缘故”[1]313。这里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即辜鸿铭提倡的“东方文明的精华部分”并非包括东方文明的全部。辜鸿铭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爱,也可以说明他的一片爱国的赤子之心。生逢19世纪激变的时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所忧心的是文明的绵延、人性的纯洁和道德的保存。他们志在阐明精神文化的绝对与恒久。辜鸿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心不改,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这也是他花那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翻译《论语》和《中庸》这些中国传统典籍的根本原因所在。

[1]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册[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2]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3]徐虹.北大四才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王国维.书辜汤生英译《中庸》后[J].学衡,1925(43).

[5]孔庆茂,张磊.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位遗老:辜鸿铭[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6]震赢.辜鸿铭先生[J].人间世,1934(18).

[7]林语堂.有不为斋随笔[J].人间世,1934(12).

[8]孙德华.辜鸿铭:“新时代”里固守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J].兰台世界,2013(16).

[9][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樊培绪.理雅各、辜鸿铭英译儒经的不及与过[J].中国科技翻译,1999(3).

[11]李霜.辜鸿铭英译《论语》得失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S3).

猜你喜欢

辜鸿铭中庸英译
中庸自明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最尊贵的中国人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论马修·阿诺德对辜鸿铭文化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