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内外兼修”的翻译能力——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建议

2014-03-29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内外兼修英语翻译英语专业

刘 岚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引言

翻译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已逐步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但对翻译这一学科的重视几乎一边倒地倾向于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而忽视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实际上,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翻译也是其英语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大学期间研读国外研究成果或撰写论文英文摘要,还是在将来的相关工作当中,翻译能力无疑是一项尤为实用的必备英语技能。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加拿大学者德利尔(Delisle 1981)首先提出“翻译教学”的概念后,中国翻译界开始逐步关注“翻译教学”。“翻译教学”概念的提出,是和“教学翻译”的概念一并提出的,前者指教师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与技巧的过程,后者则是外语教学中的一种工具,用来检查外语学习者对语言点的掌握度。而后,在国内,罗选民(2002)提出,将翻译教学分为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和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将翻译教学近一步细化。近年来,翻译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但在非英语专业教学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这一点从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改革中便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译”不提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到1999年在学生“译”的能力方面对译文的难度、理解和译速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再到2002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虽然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改变,但这其中“借助词典”和“难度略低于课文”等的描述,远远低于现代社会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需要。

在课程设置上,现在多数高校都能认识到大学英语听说、读写分开进行教学的优势。但无论是听说课还是读写课无一将翻译作为训练重点的。听、说、读、写、译这五项基本技能,惟独将“译”字摆在一边,或者直接省略。“译”究竟从属于听说课还是读写课?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应不应该专门培养?如何培养?这些疑问也道出了如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尴尬局面。

二、翻译能力构成研究

学者苗菊(2007)认为翻译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译者的翻译能力和培养翻译人才,翻译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应从翻译能力的研究入手,她指出,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有目的的活动,其复杂性决定了翻译能力的构成也是复杂的,语言能力只是翻译能力构成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涉及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协调运用。关于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多是围绕双语能力 (bilingual competence)、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和世界/主题知识(world/subject knowledge)几方面展开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有学者丰富和发展了有关翻译能力构成的学说,其中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的学者(PACTE—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对译者的翻译能力构成作了立项研究,将翻译能力界定为翻译所必须的潜在知识和技能体系,并将翻译能力模式分为6个成分,即双语能力、非语言能力、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因素(PACTE 2003)。我国学者马会娟(2012)也提出将翻译能力的构成分为双语交际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语言外能力和查询资料的能力。

以上种种翻译能力分级方法,大致都可以划分为语言能力双语转换能力、非语言能力和译者专业能力,即“语言内”能力和“语言外”能力。由此看来,以往翻译教学所强调的双语转换能力只是众多翻译能力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而其他语言外的翻译能力往往得不到重视。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建议

从翻译能力构成的角度来看,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虽不能像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那般具体细化,也应注意对其非语言翻译能力的培养。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2007)中对考生翻译能力的要求是“用正确的语法结构和符合英语习惯的表达”,以及六级考试大纲(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2007)中要求的“用词准确”,也是对学生言内外翻译能力要求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应注重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修订教学大纲,突出“译”在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注意“内外兼修”。于内,即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这一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已经足够重视,尤其是词汇和语法作为翻译的基础还应近一步夯实。但要注意,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多数缺乏良好的英语语感,行文表达不符合英语习惯,中式英语偏多。针对这一现象,应在日常大学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经常诵读英语经典段落,并结合听说课程,鼓励学生在课堂或课下养成多用英语表达的习惯。教师也应及时对典型的中式英语予以纠正,并善于举一反三,杜绝此类表达错误的反复出现。再有,要纠正学生观念中“word for word”字字对应的翻译观。2013年四、六级考试将翻译部分的比重加大,句子翻译改为段落翻译,这一改革也提醒我们注意篇章整体连贯意识的培养。

于外,即语言外翻译能力的培养,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词典和查询资料的能力。使用词典和查询资料做好翻译的必备技能之一,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这一基本技能。加之,在传统的纸质词典之外,网络及随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的各种在线词典和搜索引擎也成为译者的基本翻译辅助工具。什么时候需要用到哪种翻译辅助工具?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工具?怎样才能最快速地查询到自己所要找的信息?这些问题也应该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给予学生指导。

2.培养学生翻译决策能力。在词典中找到目标单词之后,面对丰富的词义项,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参考;在网上搜索到大量的原文背景信息后又该如何筛选、借鉴哪些;翻译时使用哪种翻译方法,运用何种翻译技巧,在这些情况下就需要用到翻译的决策能力。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原文、源语及译入语特点,推断作者意图,权衡各种利弊,最终做出决断。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会创造性思维是学生翻译过程要努力追求的目标。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翻译的认知能力中的一种,其特点是能将原文信息有效地在脑中进行加工并输出为地道而又贴近原文的目的语。体现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就是要抛弃原有的学生翻译,然后老师给出“参考译文”讲解,学生再根据“参考译文”修正的模式,而是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这样大家互相讨论,充分交流,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样翻译”,进而认识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在头脑风暴式的交流中,更容易迸发出新的火花,译文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是创造性的而又不偏离原文。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译”的重视从翻译能力构成的角度来看,就是应该培养学生“内外兼修”的翻译能力:既要有双语转换的基础与技巧,又要掌握各种翻译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各种有利于翻译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挑战。

Delisle,J.(1981).L’ensegnement de l’interepretion et de la traduction[M].Ottawa:Editions de L’uuniversity d’Ottawa.

PACTE(2003).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A].In F.Alves(ed.)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罗选民 (2002).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 [J].中国翻译 (4)。

马会娟 (2012).中国学习者汉译英翻译能力分级研究 [J].外语教学 (1)。

苗菊(2007).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4)。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 (2007).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2006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 (2007).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大纲(2006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内外兼修英语翻译英语专业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论“内外兼修”模式下高职应用文写作第二课堂学习平台的构建
电力企业学习型班组的建设与实践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农村美也要“内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