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赎还是异化:光棍节的休闲学批判

2014-03-29王秀艳

当代青年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光棍节单身异化

王秀艳

(德州学院思政部)

光棍节,作为曾经的草根原创节日,自20 世纪90 年代产生以来,它在经历了从单身自嘲到众人狂欢、从民间自造到商业再造后,就其影响力和参与人数而言,已不逊于端午节、情人节。 但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却骤然演变成世界上最大的“狂欢购物节”,并确立了其“全民节日”的显耀地位。 某大型婚恋网站展开的“2013 光棍节网络大调查”数据显示,“光棍节”已悄然变成64%的商家促销节、28%的情人节和8%的光棍活动。[1]光棍节的演变过程伴随着大众文化、大众消费的喧嚣热闹,也伴随着种种质疑。 光棍节被狂欢化以前,有人质疑光棍节只是单身男女们发挥娱乐精神,以“1”为棍胡诌出的一个“伪节日”,用来顾影自怜、相互安慰;光棍节被狂欢化后,人们喟叹“光棍节”单身亚文化被商业收编,成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噱头。 那么,光棍节仅仅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或者商业噱头吗? 其作为节日的属性究竟是真是伪? 除了业已流行的经济学、文化学、营销学、社会学等视角,我们还可以从什么视角来解读这一现象,才能更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人类存在本质呢?

21 世纪,人类将迎来一个休闲时代。 现代休闲学以人的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休闲需求、休闲观念、休闲心理、休闲动机等为研究对象,探索休闲与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以及休闲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葆有人文本性的休闲本来可以救赎现代人生存意义的缺失和精神的荒芜,但消费主义按照资本逻辑制造的“双11”狂欢消费,是将消费休闲化了,它表明在消费社会,休闲作为人类自我拯救的精神本能也难以逃脱消费主义的物化逻辑。 从现代休闲学角度探究节日的演变与异化,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这一新生的现代节日文化现象,深度揭示光棍节的休闲本质,提示现代人保持对物化现实的足够警醒,以实现现代人个性和休闲精神的自觉修复。

一、光棍节的产生、演变及本质

(一)光棍节的产生与演变

光棍节兴起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校园戏谑阶段、大众化节日阶段和购物狂欢阶段。

第一阶段,校园戏谑阶段,从20 世纪90 年代节日兴起到20 世纪末。 关于“光棍节”的来历,被人广为接受的是,它起源于南京大学的宿舍文化。 20 世纪90 年代,南京大学“名草无主”寝室4 个大四学生每晚举行“卧谈”,有一段时间卧谈的主题都是讨论如何摆脱光棍状态,四人卧谈中创想出了将4 个1 看作4 个“光棍”,戏言“11 月11 日就叫光棍节吧! ”并以即将到来的11 月11 日作为“光棍节”来组织活动。 从此,光棍节逐渐发展成为南京高校以至各地大学里的一种趣味校园文化。 这个阶段基本可以看做是“有文化而无消费”的阶段,节日消费支出少,过节成本小,过节地点限于大学校园,参与者是大学校园单身群体,活动主要有互送礼物、聚会、约会、K 歌、结伴郊游等。 一位网友发帖津津乐道地展示了光棍节的“系列仪式”:从11 月11日早晨在床上睁开眼的一瞬间,光棍节就已经开始了。 起来后,赶紧看看前一夜靠在床头的一跟柳棍上有没有系着光棍老人送的礼物,呵呵,当然是室友们送的啦。 打开系在柳棍上的布袋,你可能会发现4 根筷子、11根香烟,或者一袋你爱吃的虾条,或者是一盒牙签(无数团结在一起的小光棍)。 光棍节早餐要吃油条,注意,吃之前把缠在一起的两半分开,一半一半吃。 吃完早餐,找齐同寝室,或隔壁寝室11 个兄弟,围坐在一起控诉恋爱结婚的种种弊端……声讨会结束,开始为光棍节的重头戏——11 点11 分开始的光棍宴做准备了。点上11 根蜡烛,摆上11 盘佳肴,然后大快朵颐……吃饱喝足,可以打麻将,不打麻将的出去逛街,注意,坐十一路车喔,转车也要坐,逛完街,去K 歌,有十首歌是首选:林志炫《单身情歌》、刘若英《一辈子的孤单》……

第二阶段,大众化休闲阶段,从21 世纪初到2009 年。 21 世纪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络的普及,光棍节被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追捧,高调庆贺光棍节的时尚渐渐超出大学校园,参与者从男光棍扩展至女光棍,而且由于社会的价值多元化,许多恋人和已婚人士把4 个1 看作“一生一世、一心一意”的寓意,甚至把光棍节当成情人节来过,节日有了愈加浓厚的商业消费气息。 这一阶段,一方面,是日渐壮大的单身群体通过光棍节寻求社会宽容和认同,另一方面,电视、电影、网络等快速普及的现代媒体充当了这种心理需求的代言传播者,单身文化作为独立的亚文化形态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里,光棍节的社会认同度和社会流行度得以快速提升,为“宅”一族量身打造的网络购物成为节日休闲形式之一。

第三阶段,购物狂欢阶段,2009 年至今。光棍节由大众节日向全民购物狂欢节的转变始于2009 年,这年淘宝网在光棍节进行了“双11”大促销,完成了5200 万的交易额,此后数字一路狂飙,2012 年破100 亿,而2013 年破百亿只用了不到6 小时,2013 年天猫“双11”支付宝成交额超过350.19 亿,超出了网络商务巨无霸级人物马云的预期, 有网友调侃说,350 亿人民币摞起来的厚度相当于4 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能铺满585 个足球场,得7 节火车皮才能拉走。与此同时,其他电商巨头也有天文数字的销售业绩入账。短短几年时间,双11 就成为众多电商的“促销盛宴”和全民为之疯狂的购物狂欢日。

(二)光棍节的本质

根据杰弗瑞·戈比对于休闲的定义, 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 广义上讲,休闲活动包括闲暇时间内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包括玩耍、娱乐、游戏、运动、游憩、旅游等。[2]据此对光棍节的前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光棍节的实质是以单身青年为主体的社会群体基于缓解压力、寻求认同、表达个性等动机而发起的一场“集体休闲运动”,是青年休闲文化的体现。 光棍节虽然并不符合传统人类学、美学以及文化研究对节日的定义——没有凝固一套严格完整的象征符号系统,也没有本质的、深刻的、世界观性质的思想内涵,但作为一个新创的节日,出发点是对于人生的某一个阶段的关照,已经说明这个节日在现实生活之中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 年复一年地过这样一个节,人们会探索着给它增加很多新的文化内涵,那就会呈现一种多样性的文化的生长。

从心理动机来看,众多的光棍为寻找一个可产生心理共鸣的群体,以解焦虑与苦闷,同时也向已恋爱群体宣告单身的自由与快乐,需要在适当的日子里狂欢、发泄,也需要积极务实地面对“终身大事”,寻找到合适的伴侣以结束单身生活。 光棍们积极利用节日制造机会认识异性,如单身聚会、节日出游和上爱情超市等,积极寻求“脱光”。 光棍节因为节日本身的戏谑和创意而充满欢乐色彩,其中有自我调侃和自我解嘲,却又透出一股人生自信的味道。 从社会动机来看,单身人士除了工作、竞争之外,还有来自家庭催婚的压力,借助光棍节的聚会、结伴郊游,有利于扩大交往面,唤回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善。 光棍节休闲的社会性动机极为鲜明地体现在互送礼物这一活动中,自己动手创意或购买的节日小礼品,是自己用心去“娱人”,含有单身群体相互抚慰的意味,而单身聚会更是以一种“群乐乐”的方式,宣泄了平日几多苦闷的情感,为促进年轻人交往和摆脱孤独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了一种“群体归属感”,有利于避免因为人际关系冷漠而产生的社会问题。

光棍节正是这样一个起于趣味校园文化,因由都市“单身潮”社会现象和网络文化、商业消费、媒体炒作的兴盛而延展至社会,成为现代社会青年人表达婚恋主张、满足社交需求、展现休闲乐活的人生价值的全民“自发休闲节日”。 从其发端看,光棍节作为一种自发的集体休闲运动,是草根文化的体现;从其休闲活动的心理动机来看,是人本的。 但由于光棍节以都市作为存在、发展和流行空间,并因由新媒体和商业的强力参与而加速其大众化进程,决定了它很难摆脱现代都市无处不在的商业资本和消费主义的操控而发生物化和异化。

二、光棍节的异化及影响

现代社会的休闲实践表明,大多数休闲就是主体社会性地、大规模地消费物质财富和文化商品的活动,亦即一种经济活动,休闲与经济的这种复杂关系可能导致休闲的异化。[3]光棍节被电商再造前,网络购物只是聚会、相亲等诸多节日活动中的一项,通过网络交易的商品如光棍节T 恤、光棍节戒指、各种搞怪的小制作等,多带有鲜明的“光棍文化”特色,是经济、商品服务于个性表达和情感宣泄的精神文化需求,但随着电商“造节运动”的来袭,尤其以2011 年11 月11 日的百年一遇的“世纪神棍节”疯狂购物狂欢为标志,戏谑幽默的光棍文化标签被彻底清洗,代之以排山倒海的促销抢购的狂潮。

光棍节异化在最根本的层面表现为,休闲活动特有的内在超越性也被物化和工具化了。 起初,网络购物作为单身群体的一种休闲减压、情感宣泄的手段,而现在,手段本身成了目的——网络购物消费本身变得日益游戏化,好玩刺激,值得回忆,具有了某种“类休闲”的激活人内在超越性的功能。 购物体验成了一场游戏,一场竞赛,一次参与者热情的空前激活,一场可以体验到满足感和虚幻成就感的仪式。 作为游戏,网购狂欢首先是商家策划,作用于网购群体情感和欲望的数字游戏,表现为数字造节游戏、数字折扣游戏和数字隐形游戏。 其中数字隐形游戏,表现在网络购物独特的支付方式,购买成交和货款支付在时间或空间分离,这使货款当面交易时买方那种钱款出手的沉重感被边缘化、隐形化了。 而且经过精心策划的购物狂欢的形式,成了一场“无人胜有人,无声胜有声”的拼抢游戏……网载2013 年双11 零点开场后55 秒,天猫支付宝交易额破1 亿,仅仅6 分钟的时间,成交额直接冲上10 亿。 网络购物又成为一种“仪式”,它的历时性展开形成了一连串“记忆点”:徜徉于海量“宝贝”中自由选择和对占有商品欲望满足后的美好想象;朋友间分享折扣信息的其乐融融;秒杀拼抢瞬间的惊心动魄,欲罢不能;抢得心仪宝贝后的狂喜不已;提交订单后望穿秋水的等待;终于拿得宝贝在手的急迫与兴奋;和朋友讲述血拼经历的洋洋自得……

除了透支消费、虚假促销、售后不完善造成的电子商业的诚信危机等问题外,购物狂欢还加剧了“新穷人”群体的物质贫困化和精神焦虑化困境。 消费社会的“新穷人”不再是“没钱、缺乏社会保障、无力消费”的人,而是指在“通过物来拯救等级、通过消费符号建立身份差异性”的消费主义教义驱使下,拼命消费以实现虚幻的“身份建构”的年轻一族。 网购一族的鲜明特征乃是其购买力与商品神话之间的巨大反差……当人们群体性热情购物的时候,他们经济生活的窘困和购买力不足的焦虑,就这样被微博的口水与抢购成功的喜悦掩盖了。 光棍节的消费狂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穷人”群体浮出水面后的焦虑。[4]

光棍节的消费狂欢也加剧了交往的危机和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致力于研究网络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哈佛大学社会学与人格心理学博士Sherry Turkle 曾不无忧虑地提出一项警告:人们保持联系,却仍然孤独,网络社区吞噬了人们的碎片时间,导致人与人的深度交流匮乏。过度网购无疑加剧了这种交流的匮乏。因为网购族愈加习惯“宅”生活,被动、从众、无意识的疯狂消费代替了主动交往、寻求社会认同和群体归属的休闲需求,设法自嘲、悦人、群乐乐的休闲精神被极大削弱了。 而交往的危机必将导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这一概念源自哈贝马斯,简言之是指技术和理性原则改造了生活世界的逻辑,消除了以人与人相互沟通和协商为基础的生存价值,生活世界被严重侵蚀。而这也是现代社会的许多弊病的根源。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交往行动的衰落正是生活世界被殖民化的原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交往行动日益弱化,而其主要原因则是被工具理性强化了的市场权力和政治权力,逐渐渗透生活世界的各个层面……而这种弱化导致的结果则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5]

三、光棍节异化的原因

光棍节从小众化到大众化再到全民化的演化过程,伴随的是其社会认同和社会流行程度的提升,更是其文化属性的逐渐失守和经济属性的快速膨胀乃至对前者的彻底殖民。 光棍节的异化经历了光棍节大众化、休闲化网购、狂欢化网购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因为不同的原因形成不同的文化状态。

在光棍节大众化阶段,都市“单身潮”和单身经济是光棍节逐渐流行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光棍节之所以能够溢出校园,渐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一个直接助推因素是始自世纪初的都市单身潮现象。 20 世纪90 年代后半叶以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年轻人的婚姻成本越来越高,单身人数比例也随之持续增加。 加之社会文化出现包容性,单身成为可以选择的生活方式,独身、不婚、晚婚成为潮流。 随着适婚单身男女数量的不断增加,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单身女性经济”扩展到具有相似特征的人群,在衣、食、住、行、娱乐、社交、养老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单身经济满足了单身族生活享乐、情感婚姻等需求,也推动社会关注单身群体,提升了以独立、时尚、自我意识为标签的单身亚文化的社会认同度。 单身经济和单身亚文化共同推动了光棍节的大众化和时尚化的发展。

休闲消费化和消费休闲化是光棍节异化的重要入口。 休闲消费化即是指休闲不再是人内在的身心或生命状态,而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物的状态了,休闲本身不再是目的,而变成为消费服务,为了将市场上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消费掉。 休闲消费化的典型表现是“减压消费”,它是主体为满足身心减压、身体健康、身体或容貌审美等休闲需求而购买商品或服务以获得休闲体验, 它一方面满足了现代人不同层次生活休闲的需求,另一方面导致了休闲的经济属性的膨胀。 而消费休闲化指消费越来越带来轻松减压、快乐满足的休闲体验,对于多数现代人来讲,消费原本就是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会带来心情放松的效果。 加之商家美化购物环境、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创新购物方式等,使消费者在更加轻松舒适的体验中完成购物。 而网络购物作为一种后来居上的消费形式,越来越具有休闲减压的功能。 网购逐渐占据了一些人的大部分闲暇时间,不少习惯“宅”的单身或已婚族会“以网购代替休闲”。 如果说,上文提及的减压消费的主体尚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那么消费休闲化却是遵循货币逻辑的营销手段对消费的经营与强化,意在使消费主体更轻松、更疯狂也更盲目地消费,实质是通过人为强化消费的休闲功能,使附加在消费上的“人文属性”淡化甚至掩盖其经济属性。消费休闲化更明显地体现出货币逻辑对人的休闲需求的役使。消费休闲化、电商对网络购物的休闲功能的挖掘是光棍节从休闲化向狂欢化转变的重要步骤。 这一过程使主体的自主选择性很大程度地沦丧了。

商业“造节运动”使休闲采取单一的经济形式,标志着光棍节被彻底异化了。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节日成为商业营销的重要契机。 物性渐浓而人性渐淡的气息在许多节日里蔓延。 最初商家借助某些既有传统节日或外来节日,进行大规模促销炒作;之后对传统节日进行“二次演绎”,例如,成功地将传统节日七夕打造成中国情人节。随着互联网络和电子商务的普及,实力强大的电商逐渐引领了新一轮“商造节日”潮流。正是“造节促销”和运营模式升级的内在冲动,使网商看中了已具备相当不菲人气的光棍节,一场单身经济对单身文化的殖民不可避免地发生了:2010 年,天猫和淘宝的首席执行官马云适时提出了“用消费救赎单身”的口号,目的是为了“鼓励单身朋友去做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以此庆祝他们自己的节日”。 造节运动的实质,是以货币逻辑制造的“人文”属性掩盖消费的经济属性,使更疯狂、更盲目的消费成为可能。

从休闲消费化、消费休闲化到消费狂欢化,正是现代社会休闲异化和消费异化的表现。 “人们通过疯狂的消费来补偿在其他社会领域所受的挫折,用疯狂的消费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6]而网商提出“用消费救赎单身”的口号意在将这种异化公开化、合理化、时尚化。 以现代休闲学观点来分析,光棍节由集体休闲运动转变为全民购物狂欢,体现出现代休闲的特殊矛盾。 它表现为在商品经济时代,休闲,尤其是形成社会影响的休闲运动,不能不采取经济的发展形式,否则它就不能存在;而一旦休闲单一地采取经济形式,就必然走向异化,这就是现代社会休闲与经济的二律背反。这一矛盾是如何体现在光棍节演变的三个阶段中的呢?在光棍节大众化阶段,单身经济和单身亚文化互为带动,体现出休闲的经济属性与人文属性互为支撑、互为激发的关系;但到了第二阶段,休闲消费化出现以网购代休闲乃至“全民网购”,消费休闲化则使消费充满快乐的“休闲体验”,这一方面体现出经济属性对人文属性的入侵,另一方面反映了资本通过人为地制造“人文属性”来弱化或掩盖消费的经济属性;第三阶段,光棍节的文化内涵被清空,只保留“双11”的数字来刺激购物狂欢的欲望,节日的人文属性全面沦丧。 这个演化过程反映出休闲与经济、休闲的人文属性与经济属性从互为支撑、互为激发,到经济属性对人文属性的入侵和“再造”,直至经济属性对文化属性的全面殖民的过程。

根据现代休闲学的核心观点,休闲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所谓成为人,实际就是指人在自然中,在社会关系中,由于意识功能的凸显,人对生存境界的理想追求,以及对休闲行为的支配,人塑造和成就了人自身,实现了人的本质,完成了人性的整合和提升。[7]休闲能够使人“成为人”是因为其特有的内在超越性。所谓休闲的内在超越性是指,休闲是人自己主动进行的活动,主体依靠自己来实现享受、发展和完善自己,以自己身心的和谐、欢畅、自然省悟为标准,大多数情况下只有自己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这种境界和状态;休闲的“收益”最终不是表现于金钱的增加、社会地位的提升等外在因素,而是主体心理的充实、宁静、愉悦、舒畅的精神满足感。 真正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休闲活动,能够达致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意识属性以及这三种属性之间有机统一的和谐状态。[8]

然而,当人们被拜物狂热裹挟而盲目地卷入疯狂购物的漩涡,网络购物就不再是一种自主选择的休闲生活方式,而是被资本和消费主义异化、物化和工具化了。 光棍节基于精神心理、情感焦虑的疏泄而产生,是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在单身亚文化领域的投射,但网购狂欢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青年群体乃至现代人的生存焦虑和精神危机。 因此呼唤“人文光棍节”的回归极其必要,只有重回光棍节休闲的本真,回到精祌文化层面上来才能对抗这一异化的逻辑。

[1]中国新闻网财经频道.光棍节“变身”促销节商家促销占六成以上[EB/OL].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11-05/5467034.shtml,2013-11-05.

[2][3][7][8]吴文新、张雅静.休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7,93,4,89.

[4]周志强.新穷人的消费狂欢与焦虑[J].文学与文化,2013(8):130-132.

[5]天行健.交往行为与生活世界殖民化[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ad11c00100nqts.html,2010-12-07.

[6]吴宁.消费异化·生态危机·制度批判——高兹的消费社会理论析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4):122-129.

猜你喜欢

光棍节单身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单身久了会上瘾?
光棍节
41岁,我单身
婚后过得好的人,都有一种“单身力”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脱光大计划
无能为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