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截省:跨语言视角》评介

2014-03-29张天伟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类型学省略句法

张天伟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

省略是国外句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截省(sluicing)又是省略研究的聚焦之一。美国芝加哥大学语言学教授Jason Merchant和南加州大学语言学教授Andrew Simpson主编的《截省:跨语言视角》代表了目前国际上从跨语言视角对截省研究的最新成果。截省是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常见的一种省略结构,其典型特征是疑问句成分中的句子部分消失,而仅以遗留的疑问词或疑问短语来代替整个疑问句,例如:Someone met him,but I don’t know who。这种世界上大多数语言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句法语义互动的语法现象,自然也引起了源自句法学、语义学、形态学和韵律学等方向学者的交叉研究。该书汇聚了国际上截省研究的前沿学者从英语、荷兰语、弗里斯兰语、德语、罗马尼亚语、马达加斯加语、汉语、日语、印地语、土耳其语等多语种的跨语言视角研究,从句法学的视角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为研究人类语言语法结构的共性问题提供了新的佐证和启示。

1.内容简介

全书共11章。第一章为绪论,对截省研究的历史、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梳理,对各章节进行简要介绍,并阐述了本书的意义。第二章列出了截省研究的始源文献:Ross于1969年在“Guess Who?”一文中首次探讨了截省现象,认为截省一定有转换规则,即把疑问性S’放到wh疑问词移位后的标句词位置,并在wh移位发生后,删除最高的S节点。

第三章到第十一章为该书的主体,其中第三章至第七章为理论探讨部分。第三章探讨了CP分解假说与截省句法的互动关系问题,作者注意到当wh移位以低层级 CP(low CP-layer)为目标,TP被删除,如匈牙利语;当以高层级 CP(high CP-layer)为目标,TP或者低CP投射被删除。基于此,作者假设了简单wh短语(如who)和复杂wh短语(如which man)在C范围(C-domain)内基础位置和移位的区别,即简单wh短语从IP内题元位置(IP-internal theta position)起,实现SpecCP2到SpecCP1移位;而复杂wh短语则基础生成于高层级SpecCP1位置。作者认为复杂wh短语截省句中CP2被删除,而简单wh短语截省句中TP被删除。随后作者将上述观点应用到截省句的混合结构(Spading)和附带结构(Swiping)中,验证了其合理性。第四章Stjepanovic提出和阐释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截省中关于违反修复(violation repair)条件的两个特例,一个是只发生在截省句中的介词脱落(P-drop)现象;一个是属格量化(genitive of quantification)现象,即关于反向固有格过滤(Inverse Inherent Case Filter)的违反修复,IICF要求固有格在形态上必须实现,然而在截省句中却不必遵守。上述两个特例对介词分离(preposition stranding)概括和省略修复分类提出了挑战,也做出了修复和补充。第五章依据罗马尼亚语、英语和日语的wh移位特点,就截省的类型和动因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语言类型学探讨。通过分析,作者认为三种语言中的截省类型可归为两类:一类是显性wh移位到左边界后的IP或TP省略,如英语和罗马尼亚语;另一类是在分裂结构下的CP省略,如日语。章节最后指出截省的类型学是建立在两个变异参数的基础上,截省并不指一个单一的句法结构,而是在省略构型(configuration)中相互联系,其形式在不同语言中有所不同的语法现象。第六章和第七章聚焦于日语截省句的专题探讨及与英语截省句的比较研究。第六章分析了日语和英语中格允准推导和结构岛修复现象,重点探讨了日语截省句中格标记的NP与非格标记的PP的不同,作者认为日语的NP是被形态学中的后定型(post-Spell-Out)机制所允准的,日语和英语的不同主要是两种语言中格允准的不同方式造成的。第七章考查了日语截省句中不同类型的岛敏感性(island-sensitivity)现象,如日语格标记截省句对关系小句和附加语的句法岛条件非常敏感。作者综合应用已有的省略复制理论(copy theory)和局部移位(local movement)理论对格标记截省句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有岛敏感性;而后作者讨论了非格标记截省句不具有岛敏感性。作者认为日语截省句的岛敏感性讨论和分类对英语也有同样的启示。

第八章至第十一章为该书的应用分析部分。第八章探讨了马达加斯加语中的似截省结构(sluicinglike constructions,简称 SLC)。马达加斯加语是VOS语序和疑问词在原位(wh-in-situ)语言,作者认为马语中的SLC结构是经过谓词前置(predicatefronting)操作后,删除TP,且wh疑问词位于从句首的现象,wh短语是假分裂结构中的谓词剩余部分。而后作者将马语与日语、汉语、爪哇语和英语进行类型学比较,认为不同语言中表面上相似的SLC或截省结构,却有着不同的底层句法生成机制。第九章探讨了南亚语言孟加拉语和印地语截省句的wh移位分析及和移位相关的优先性(superiority)及岛限制条件。第十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并分析了汉语截省句是一种假截省(Pseudo-sluicing)结构,该结构包括Pro主语、系词“是”和wh疑问词。Pro分析方法可以解释移位和删除法难以恰当解释的一些问题,如:“是”出现问题、论元-附加语不对称现象、对汉语截省句中“怎么样”的解释、岛条件敏感性问题等。而后,作者探讨了Pro分析法面临的挑战:截省句宽泛(sloppy)解读的有效性和多重wh剩余成分的可能性。章节最后将汉语截省句的焦点移位解释、削减分裂句分析(Reduced-cleft analysis)与Pro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并指出前两者在解释汉语截省结构特点时面临的问题。第十章˙Ince认为土耳其语的似截省结构同英语一样,是经过移位和删除TP的方式生成的,然而与英语不同的是wh短语到左边界的移位是基于焦点特征驱动,而不是基于wh特征驱动。该章还探讨了土耳其语截省结构的格不匹配(case mismatch)问题。

2.简要评论

该书主编之一Merchant教授2001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沉默的句法:截省、岛条件和省略理论》是省略理论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而本书书是他与Simpson教授合作,最新推出的力作之一。截省源自wh移位和省略的互动研究,为句法结构的语义和语音解读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提出了问题,也提供了验证语料。以往的大多数研究往往局限于少数代表性语言,而该书第一次从跨语言视角对截省进行了理论分析探讨和实证现象(empirical phenomena)考据,体现了“摆事实、讲道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全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为语言类型学研究提供了佐证,也为国内汉语研究带来了启示。语言类型学注重对语言共性的跨语言和跨方言研究,包括对语音、形态、句法、语义、及物性、格、各种语法关系等不同语法领域和专题话题的研究。该书无疑从截省的跨语言视角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正如该书主编在绪论中所言:“截省不是句法类型学家所关注的典型研究对象”,因此该书也为截省的语言类型学的后续和深入研究做了铺垫。该书涉及的主要研究语言有10余种,包括鲜有研究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孟加拉语、匈牙利语等。如该书第五章通过对三种语言单一和多重截省的比较研究,从类型学高度总结了截省的不同类型:罗马尼亚的省略类型是IP,省略条件是弱省略;日语的省略类型是CP,省略条件也是弱省略;英语的省略类型是IP和CP,省略条件是强省略;第十章专题对汉语的假截省句研究,章节最后引申了对没有Pro脱落的wh移位语言英语与同是wh在原位且Pro脱落的汉语和日语间异同和动因的思考,也为截省的类型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该书对方言研究也有所涉及,第三章的重要语料依据就是荷兰语的不同方言。这种在一定语料基础上的跨语言和跨方言研究有益于发现截省中存在的普遍规则和形成新的理论假设。此外,书中多个章节中对汉语有所涉猎,也为汉语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读者可以发现汉语并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去研究。借助当今国外语言学理论最新进展,借鉴其他语言研究的成果,“跳出汉语来看汉语”,从语言共性和类型角度来深入分析汉语特点,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是汉语研究的必由之路。正如沈家煊(2010:1)所言:“共性在个性之中,又比个性层次高,忽视和放弃语言共性的研究使我们无法与西方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也使我们无法真正了解汉语的个性”。

(2)为其他省略结构的研究提供了研究范式和新思路。省略是较复杂的有义无音的语言现象,常见的省略结构,除截省外,还有名词短语省略、谓语省略(VP Ellipsis)、空缺句(Gapping)、剥落句(Stripping)、假空缺句(Pseudo-gapping)、假截省句等。就截省内部而言,还可以分为若干子类,如混合结构和附带结构等。从省略的整体研究思路而言,不同省略结构间的共性大于个性,如现有研究大都局限于无结构研究路向、空代词解释和PF删除三种研究路向;就具体分析方法而言,主要有焦点移位分析、削减分裂句分析等。该书对不同语言截省的解释涉及上述各种研究路向和方法,指出各自优势和不足,这些都为其他省略结构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该书的研究内容,如CP分解假说与复杂wh短语删除的互动关系、格形态与结构岛修复条件、假截省句分析等对谓语省略、假空缺句等研究同样具有启示意义。此外,谓语省略和截省是国外省略研究中涉及最多的两种语言,该书的出版,将为谓语省略的跨语言研究提供范式。

(3)为句法语义界面研究提供了进一步佐证和启示,并为其他界面研究拓宽了思路和方法。句法语义界面研究是国外理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句法结构、词汇表达和语义角色、信息结构、句法关系和格标记、简单句和复杂句中的句法和语义表达及其互动关系等内容(Van Valin 2005)。受国外研究影响,国内近年来也逐渐关注句法语义界面研究,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中,连续三年(2012~2014)将“句法和语义的互动关系研究”列入语言学学科的课题指南,凸显了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截省研究涉及两种语言现象的交叉研究:wh移位结构和省略,前者涉及“结构岛条件”,后者涉及句法表达的完整意义与语音符号缺失的映射(mapping)问题。传统的生成语法研究认为省略中映射是由不发音的句法表达式来调节的,即意义的同一性(identity)指陈(indicate)句法表达(syntactic representation)的同一性,所以省略成分与某一句法先行词是同一的,省略是被句法同一条件所允准(license)的。然而当前的省略研究却对其传统研究提出了挑战:一是很多句法语义的接口研究反对意义同一性蕴含句法表达同一性的假设,反之认为意义同一性是从解读(interpretive)体系的特征中推导出来的;二是一些语料表明省略的同一性是建立在意义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句法表达之上。在上述背景下,该书对传统句法表达研究的优缺点和单一意义解释研究路向的问题,以截省研究为切入点,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思考,指出了句法语义界面研究面临的挑战,以期深化读者对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的认识。该研究也对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界面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和跨语言研究视角。

3.本书不足

当然该书也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首先,该书的总体分析思路还是以生成语法为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以内省分析为主,语料选取随意性强。虽编者在绪论中愿该书能引起句法类型学研究的注意,但就语料而言,相比语言类型学的跨语言调查、占据相当规模语料、语言样本的选取与制作和平衡不同语系中的语料选择等还差距甚远。其次,截省研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还悬而未决,没有定论。就跨语言而言,如不同语言截省中结构岛修复、形态格标记和wh移位的普遍性与变异性问题等;就具体语言而言,如汉语截省句中“是”的句法地位、“是”的隐现问题、“是”在截省和谓语省略中的异同及其动因问题等。最后,有些章节的断言还过于片面,如第八章结论中将马达加斯加语与爪哇语、汉语和日语进行比较时,认为汉语在截省推导过程中没有移位,有以偏概全之嫌。然而,该书为我们展现了省略句法语义研究的最新进展,拓宽了国内句法研究、乃至汉语研究的视野和思路,值得一读。

Van Valin,R.D.,Jr.2005.Exploring the Syntax-Semantic Interface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沈家煊.2010.总序[A].邓思颖.形式汉语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2.

猜你喜欢

类型学省略句法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中间的省略
类型学视角下的维吾尔语情态表达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