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入倍增”问题的研究路径及现状综述

2014-03-29杨建东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国民收入居民收入学者

杨建东,王 楠

(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收入倍增”问题的研究路径及现状综述

杨建东,王 楠

(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国内学者对于“收入倍增”问题的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近期又因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政府政策导向而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对已有关于收入倍增问题文献的分析,将国内针对收入倍增的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国内学者更多就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展开研究,包括其制定方法、计划实施的背景、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等.而第二阶段则基于我国当前经济现状,就收入倍增的概念、中国式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的可行性和困难、我国收入倍增的实现途径及农民收入倍增等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国内对于收入倍增问题的研究成果虽较为丰富、全面,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且研究处于停滞阶段,如存在概念混淆、研究结论缺乏理论支撑、忽略倍增计划的负面效应、缺乏微观定量研究、政策建议过于笼统、忽略影响倍增计划外界因素等,文中最后并据此从理论与调研研究两个方面提出建议措施,认为寻求新的研究方法与视角,并深入基层是未来收入倍增问题的研究方向.

收入倍增;二阶段;日本;收入分配;中国

从经济现状来说,我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多年高速发展,进入了所谓的经济发展瓶颈时期,主要表现为内需不足、外需疲惫、收入分配的差距持续扩大、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劳动者阶层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收入差距不断扩大[1]、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并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这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当时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背景存在很大相似.从政策导向来说,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确保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正因以上两点,国民收入倍增再次引起国内学者的研究兴趣,研究方向包括日本收入倍增计划、收入倍增计划的内涵、中国是否适宜推行和如何实行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

本文针对收入倍增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将国内对于收入倍增的研究划分为两大阶段,即以日本为主体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研究阶段和以中国为主体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研究阶段.前者主要就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展开研究,包括其制定方法、计划实施的背景、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等.后者则基于我国当前经济现状,就收入倍增的概念、中国式收入倍增计划实施的可行性和困难、我国收入倍增的实现途径及农民收入倍增等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本文对有关收入倍增的研究路径及现状进行理论综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清晰收入倍增问题的研究现状.二是,通过文献综述与分析,明确目前研究的不足.

1 以日本为主体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研究阶段

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时期(1960-1970),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从而使得国内对于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及其效应的研究相较于计划实施时间显得滞后,研究时间集中于上世纪80年代.

1.1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制定方法的探讨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制定方法相较简单,因而国内学者对其单独研究较少,一般都是在研究倍增计划其他方面时略有提及,对方法做出详细探讨的主要是宋曙光学者.宋曙光(1985)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方法思想、步骤、特点及原则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他指出其所采用的方法为“增长率设想法”,即将雇佣、投资和储蓄、国际收支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并设想各种经济增长率,使用上述三组均衡式体系,经过反复比较确定合理的增长率的方法.对于方法特点,宋曙光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生产优先”和经验设定与数理分析相结合.而对于方法所遵循的原则,他同样将其概括为三点,第一,以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为出发点;第二,正确处理了主目标与次目标及影响目标的主因素和次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三,计划中明确了政府公共部门与民间部门间的界限.

1.2 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作用与问题的分析

上世纪80年代,国内学者着眼于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本身,对其实施背景、过程、目标、性质、作用和问题等做了较为充分的研究.郭士信(1986)从计划实施前日本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增长的争论和国内政治形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倍增计划的实施是顺应日本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这一结论.对于性质部分,郭士信对作为经济计划手段的倍增计划的特点做出了分析,指出倍增计划在具有传统政策干预特点的同时,注重了对于政府经济角色的定位,在政策制定时分出对政府公共部门与民间部门的不同政策.而对于倍增计划作用的分析,郭士信主要从倍增计划对于双重结构问题的解决和加强生产与消费联系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倍增计划中针对双重结构问题的解决措施作出了详细说明,并指出倍增计划的出台将经济发展、经济政策与人们的物质利益联系在一起,加强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

2 以中国为主体的收入倍增问题研究阶段

国内对于收入倍增的研究,在经历一段空白期之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及党和国家新的政策导向,收入倍增问题的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国内学者主要就收入倍增的概念、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于中国的启示、中国式收入倍增的实现途径、我国收入倍增计划的难点和关键以及农民收入倍增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2.1 收入倍增的认知研究

对收入倍增问题研究的基础是对收入倍增概念的明确.在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提出之后,学者们纷纷发表各自对居民收入倍增的理解,为民众正确认知居民收入倍增提供了多维视角.[2]对于收入倍增的认知,国内学者主要从概念本身、从宏观经济理论对收入倍增的解读和基于国情对收入倍增的理解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首先,对概念本身的深化认识.马光远(2012)将“国民收入倍增”的真正内涵归结为“人均增长”,且认为倍增计划的初衷远不止经济总量或居民收入翻番,还包括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及分配结构的大调整.苏海南(2012)认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不等于每个人都实现收入翻一倍,应让低收入者增长多一些,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王海涛(2012)也指出,收入倍增计划并不是每个人的工资增加一倍.其次,从宏观经济理论对收入倍增的解读.国内学者通过对收入倍增确立的政治理念、理论渊源、经济基础、社会背景,以及收入倍增实现的作用影响等,对收入倍增概念进行多维解读.③彭刚,苑生龙(2012)从居民收入倍增的学理认知角度对收入倍增的理论发展做了解读,指出收入倍增理论经历了从凯恩斯和库兹涅茨的收入分配理论,到20世纪70年代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等提出的“随增长而分配”的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战略,后者进一步演化为满足人民基本需要的理论和相应的发展战略.最后,基于国情对收入倍增的认识.针对中国版收入倍增计划,为了使民众更好的认知收入倍增问题,国内学者基于国情对中国式收入倍增的认识误区进行了分析.

2.2 日本收入倍增计划对于中国的启示探讨

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面临着各种亟待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发展方式、收入分配等.现实问题的出现也迫使国内学者不断探索寻找对于我国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使日本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也就再次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并据此提出对于中国发展的启示.

对于这部分的研究,可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基于综合视角探索对于中国发展的启示.这里所指的综合视角,不仅指对于日本收入倍增计划的全面分析,更是指在探讨中国收入倍增计划时的多角度、多层次.许斌(2010)通过对日本收入倍增计划前因后果的分析,指出日本收入倍增计划经济增长是根本,倍增计划不仅仅是分配领域增收措施,本质是一个经济增长计划,并将日本计划的增长动力归结为城市化红利、技术化和开放红利三个因素,同时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与20世纪60年代初的日本存在人口红利即将结束、国民消费比例不高、城乡存在明显差距等相似之处,从而得出中国可以从城市化、技术引进和贸易与金融对外开放三个方面借鉴日本经验.除了从收入分配、增长动力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为,还有学者通过对日本国内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效果的研究.[4]

第二,基于收入分配探讨日本收入倍增计划的启示.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使当时日本社会存在的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收入分配问题,国内学者也希望通过对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研究能有助于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1]2.周长城,何芸(2011)从转变发展方式和缩小收入差距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必要性,并在日本计划对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启示方面,提出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第三,从稳健、风险的角度分析借鉴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针对国内学者提出借鉴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推出中国版的言论,也有不少学者从国情出发,通过对日本国民收入倍增的解读,澄清了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中关于居民收入倍增问题和夸大成就忽略不足的问题,并指出国内对于收入倍增计划的急于求成的态度和目标是不可取的,应当充分认识收入分配问题的复杂性.[5]

2.3 中国收入倍增的实现途径研究

国内学者在对国内收入倍增问题的实现探讨中,都承认居民收入倍增为剔除物价因素的“纯倍增”.从总体而言,虽然不同学者对收入倍增探讨的层次不同,如从国民收入倍增、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和工资倍增等不同层次进行,但目前针对收入倍增实现问题的研究角度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收入倍增实现方式与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关系的探讨;收入倍增与收入分配、财税改革的关系探讨;收入倍增实现可行性的探讨.关于国内收入倍增能否实现,顾问君(2013)通过对我国过去若干年份增长的数据分析,认为实现收入倍增目标有条件、有基础,即基本具备经济承受能力[6].而对于中国国民收入倍增的实现路径,国内声音有来自政府和学界两个方面,前者以苏海南为代表,后者以王文章和张曙光等为代表,其中后者中的徐勇(2012)对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实现做出了系统探讨,提出拓宽就业、社保、帮扶、创业、投资五大增收渠道,实施就业提升、民生普惠、创业富民、财富增值四大工程,全面增加居民的工资性、转移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建议措施,使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江苏省发改委综合处王国亮(2012)通过对江苏省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效果,和计划实行中遇到的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不确定性、不同部门增收潜力差异大等制约因素的分析,针对收入倍增的实现,提出了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并运用税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手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 综述评析

自2010年来关于收入倍增的研究涉及收入倍增的不同层面、不同主体,包括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及其效果的详细探讨、我国收入倍增的可行性、困难及实现路径等,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对政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与指导作用.但通过上述已有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关于收入倍增问题的研究还存在较多不足,这些缺陷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概念不明确,存在概念混淆.虽然有学者就不同层次的收入倍增概念给出了解读,但是依旧有不少学者在其研究中将居民收入倍增与国民收入倍增、国民收入倍增与工资收入倍增相混淆.基本概念的不明确,也就直接决定了最终研究成果的意义缺失.

第二,收入倍增问题研究较浅,问题分析缺乏理论支撑.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收入倍增问题限制于收入分配问题单一角度.二是,有关收入倍增的结论及建议,缺乏理论支撑.

第三,过于强调收入倍增计划的积极作用,而忽略其负面效应.通过上述文献的总结与分析可知,国内绝大多数学者,无论是对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分析中,还是在对国内收入倍增计划可能带来的效应时,只注重其所带来的居民收入倍增、缩小收入差距、增强经济增长动力等正面效果,而忽略由于计划实施可能引起的负面效应,如通货膨胀、环境污染及收入倍增计划不合理情况下所能引起的问题.

第四,研究层面集中于宏观定性分析,缺乏微观定量研究.一项政策计划的实施,不仅需要宏观的布局与措施,也需要从微观视角,对微观主体(如企业、家庭等)对于收入倍增计划的认知和政策的接受意愿进行调查分析.因为宏观的政策措施最终必须依靠市场和微观主体的作用机制才能完成,如果缺少倍增计划的微观定量研究,对于所提出的建议或所实行的计划措施,可能并不能实现倍增计划的预期目标,甚至可能会导致社会经济问题的严重化.

第五,政策建议过于笼统,不能提出可行性具体建议.国内学者对于收入倍增问题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也就决定了最后提出的政策建议具有过于笼统的缺陷.目前对于收入倍增措施及效果的具体研究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基于调研数据和地方收入倍增的具体措施,提出更为具体的建议措施,但是建议措施也有不足,如缺乏深度等.[13]

第六,忽略影响倍增计划的外界因素.虽说国内因素是决定经济发展和收入倍增的根本因素,但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各国经济、文化的不断相互渗透,收入倍增的实现不能不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尤其是与我国存在较多经济联系和较大贸易外来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1〕钟茂初.“十二五”时期宜推行“劳动者阶层收入倍增规划”[J].西部论丛,2010(5).

〔2〕改革杂志社专题研究部.居民收入倍增的学生论争及其当下情境[J].改革,2012(11):5-11.

〔3〕彭刚,苑生龙.居民收入倍增的学理认知及宏观解读[J].改革,2012(11):25-33.

〔4〕秦攀.浅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1):51-53.

〔5〕王志平.借鉴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能操之过急[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14(5):30-33.

〔6〕任保.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条件已经具备[J].中小企业管理与技术(中旬刊),2010(6):8.

〔7〕汪洋.“收入倍增”关键要提高劳动所得[J].中国外资,2013(2):180.

〔8〕沈立人.收入倍增:要有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J].现代经济探讨,2013(1):17-18.

〔9〕刘敏.“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需要制度公平[J].浙江经济, 2010(12):35.

〔10〕“收入倍增”重在结构调整[N].上海金融报,2012-11-20 (A02).

〔11〕马学春.农民收入倍增战略研究 [J].农业科技管理, 2011,30(5):67-70.

〔12〕汪上,刘慧娟,杨文兵.农民收入倍增战略体系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3(1):154-158.

〔13〕李平,刘立仁,彭世揆,等.推动农民收入倍增的调查与建议[J].江苏农村经济,2011(311):10-11.

〔14〕郑京平.如何理解“收入倍增计划”[J].中国国情国力, 2013(01).

〔15〕董保华.关于居民收入倍增的多重思考[J].探索与争鸣, 2013(2):53-59.

〔16〕崔新进.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制约因素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5):88-95.

〔17〕朱丹.从主体角度分析“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阻碍[J].商业经济,2011(3):23-24.

〔18〕刘金贺.收入倍增计划三大难点[J].人力资源,2010(10): 9-11.

〔19〕戴武堂.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探析[J].创新,2012,6(6):5-7.

〔20〕白景明.居民收入倍增与经济增长走势[J].中国金融,2012(23).

〔21〕魏斯华.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看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几个问题[J].世界经济,1980(3):53-61.

〔22〕顾问君.“收入倍增”的实现及途径[J].上海经济,2013 (Z1).

〔23〕朱丹.从主体角度分析“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阻碍[J].商业经济,2011(3):23-24.

〔24〕刘金贺.收入倍增计划三大难点[J].人力资源,2010(10): 9-11.

〔25〕白景明.居民收入倍增与经济增长走势[J].中国金融, 2012(23).

〔26〕钟茂初.“十二五”时期宜推行“劳动者阶层收入倍增规划”[J].西部论丛,2010(5).

〔27〕顾问君.“收入倍增”的实现及途径[J].上海经济,2013 (Z1).

〔28〕王国亮.居民收入倍增的路径探索[J].群众,2012(10).

〔29〕收入倍增怎样实现[J].中国招标,2012(48):4-8.

〔30〕徐勇.推进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对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2(7).

〔31〕宋曙光.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制定方法[J].现代日本经济,1985(1):16-17.

〔32〕郭士信.论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性质和作用[J].日本研究,1986(3):19-22.

〔33〕刘植荣.“收入倍增”需要科学统计[J].金融经济,2013 (01):12-13.

〔34〕孔凡静.战后日本经济思想与政策的重大转变——兼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J].现代日本经济,1984(2):15-25.

〔35〕朱海涛,熊健.安徽省农民收入倍增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4):21-22.

〔36〕张红宇.大农业的产业特征、农民收入倍增与宏观调控[J].农村工作通讯,2011(17):20-22.

〔37〕朱立政,汪上,杨文兵.关于实施农民收入倍增战略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3):97-101.

〔38〕张凤林.日本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背景、措施及启示[J].学术交流,2011(2):111-114.

〔39〕巫亚东,李燕.农民收入倍增方式的探讨[J].江苏农村经济,2011(313):46-47.

〔40〕张车伟,蔡翼飞,董倩倩.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学动态,2010(10):107-111.

〔41〕李文学.再谈实现农民收入倍增目标[J].农村工作通讯, 2012(24):1.

〔42〕周长城,何芸.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J].学习月刊,2011(5):33-34.

〔43〕金铭.收入倍增愿景[J].金融经济,2013(01):7-9.

〔44〕曾旗,张世峰,徐君.收入倍增计划的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2-12-9(007).

〔45〕丁开艳,王晔君.收入倍增计划提速背后存隐忧[N].北京商报,2013-2-4(005).

〔46〕“收入倍增”重在结构调整[N].上海金融报,2012-11-20 (A02).

〔47〕曾旗,张世峰,徐君.收入倍增计划的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2-12-9(007).

〔48〕丁开艳,王晔君.收入倍增计划提速背后存隐忧[N].北京商报,2013-2-4(005).

〔49〕唐烨.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前因后果”[J].沪港经济,2010(9):54-55.

〔50〕苏海南.收入倍增怎样实现[N].人民日报,2012-11-19.

〔51〕徐立凡.国民收入倍增的实现途径[N].湘声报,2012-11-23(F02).

〔52〕鲁桂华.“降低行政成本”乃人均收入倍增之关键[N].第一财经日报,2012-11-17(B12).

〔53〕韩和元.纠正二重结构是实施收入倍增的关键[N].南方日报,2010-6-17(F02).

〔54〕宋晓亮.地方收入倍增计划有较好实现基础[N].中国经济时报,2012-12-4(003).

〔55〕宋阳,李论.关于收入倍增计划的江苏样本调查[N].中国经济导报,2011-3-5(A06).

〔56〕谭丰华.尽早启动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N].上海证券报,2010-3-11(F07).

〔57〕丁守海.日本“收入倍增计划”及其对中国工资倍增计划的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5-12(009).

〔58〕吴睿鸫.收入倍增计划当剔除物价因素[N].上海金融报, 2012-12-14(A02).

〔59〕杨小刚.国民收入倍增不等于工资收入倍增[N].第一财经日报,2010-6-14(A06).

〔60〕熊欣.避开中国式收入倍增的三大误区和陷阱[N].证券日报,2012-11-26(A01).

〔61〕马光远.“国民收入倍增”的真正内涵是“人家增长”[N].中国经营报,2012-11-12(B12).

F127

A

1673-260X(2014)12-0121-04

猜你喜欢

国民收入居民收入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新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收入实证分析
学者介绍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数说陕西70年”之居民收入
2018年一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学者介绍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